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葛文雪,陈润,白嘉诚,狄玉昌,张雪莲
    微生物与感染. 2019, 14(5): 282-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19.05.004
    摘要 (141) PDF全文 (3667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硫醇乙酰基转移酶(mycothiol acetyltransferase,MshD)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生物学特性,本实验利用噬菌体为载体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shD基因敲除株、mshD基因回补株,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对所构建的菌株进行验证。分别收集H37Ra野生株、mshD基因敲除株、mshD基因回补株对数生长期菌液各5 mL, 离心收集菌体并培养,以观察菌落形态、生物膜形成及生长曲线测定;用5 mmol/L H2O2、0.05% SDS,50 ℃热激及低氧条件下分别处理基因敲出菌株和野生菌株,将菌液进行10倍梯度稀释,培养4~6周后检测抗胁迫能力并计算存活率。结果显示, 与野生株H37Ra相比,mshD基因敲除株菌落褶皱减少且菌落偏小,生长趋势较为缓慢;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增长且褶皱明显减少;抗逆能力下降,存活率略低于野生株和回补株。揭示了mshD基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论著
    刘华; 陈志翱; 成玉明; 袁正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2): 84-89.
    摘要 (3291) PDF全文 (129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在乙型肝炎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PMA诱导THP-1分化成巨噬样细胞,并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共培养作比较,在LPS (TLR4配体)和pam3csk4(TLR1,2配体)的刺激下,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0,IL-12的表达及胞内IL-10,IL-12 mRNA 的含量,并利用免疫荧光观察NF-κB p65入核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IκB-α蛋白降解与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来判定TLR信号通路活化程度。结果 HBsAg的胞外处理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干扰pam3csk4和LPS诱导的IL-10和IL-12的产生,同时HBsAg的存在明显干扰pam3csk4和LPS诱导的NF-κB p65入核和IκB-α降解及ERK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 HBsAg抑制TLR2和TLR4的激活。
  • 综述
    束弋; 王健伟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1): 59-62.
    摘要 (2117) PDF全文 (8097)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杨金华; 叶荣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31-240.
    摘要 (3044) PDF全文 (7836)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病毒衣壳表面有无囊膜结构, 病毒可被分为无包膜病毒和有包膜病毒。包膜病毒的膜蛋白在病毒的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大分子合成、病毒粒子的装配与释放等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包膜病毒的膜蛋白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分析显示, Ⅰ型和Ⅱ型病毒融合蛋白采用类似的膜融合方式。此外,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M2 蛋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IV-1) 的Vpu 蛋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CoV) 3a蛋白等膜蛋白还具有离子通道的功能。针对这些病毒膜融合蛋白设计的抑制分子, 将为研发抗包膜病毒新型药物提供新思路和策略。本文以3 种病毒膜融合蛋白为例, 对其融合机制、跨膜蛋白离子通道功能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综述
    侯剑刚;丁强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1): 35-39.
    摘要 (2968) PDF全文 (6970)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溶瘤病毒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病毒的感染和增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并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进一步清除癌细胞。对癌细胞特异性的靶分子或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发现了很多溶瘤病毒。本文就溶瘤病毒的原理、历史、种类、安全性、杀伤效率以及疗效等进行综述。

  • 综述
    李琼;吴淑燕;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2): 108-111.
    摘要 (3106) PDF全文 (5894)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调节细胞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损害;另一方面,有些细菌在进化中形成了独特机制,通过干扰或阻止自噬溶酶体形成等来调控或阻碍自噬,从而利于自身的复制和存活。自噬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可通过Toll样受体或黏膜免疫系统等参与对细菌及毒素的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自噬,进而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在抗胞内菌感染时,自噬在调节Th1/Th2细胞的免疫偏移方面也起关键作用。
  • 论著
    周倩宜; 张坚磊; 卫京平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2): 70-72.
    摘要 (3547) PDF全文 (55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我院肠球菌中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株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GPI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软件统计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结果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有较好体外抗菌活性,耐药率都在50%以下,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在1%以下。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高水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大部分抗菌素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而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等抗菌素的耐药率则有上升趋势,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素耐药率都高于粪肠球菌。结论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呈多重耐药,临床用药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论著
    高凯; 李燕; 梁彩云; 徐慧芳; 韩志刚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1): 16-18.
    摘要 (3623) PDF全文 (548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蛋白印迹实验(W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WB确认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善措施。方法 归纳分析本实验室2004~2005年的WB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实验检测特点、受检者随访复检及抗体转归情况。结果 “HIV抗体不确定”者人员构成中相对健康的自愿咨询检测者、献血员以及孕产妇占50%,“HIV抗体不确定”者随访困难、复检率较低;WB实验存在假阳性、尤以P24带较为严重。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与WB实验的假阳性有关,实验室应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HIV抗体不确定”及对结果进行准确解释。

  • 综述
    王森; 张文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4(4): 234-237.
    摘要 (2313) PDF全文 (5446)   可视化   收藏
  • 述评
    翁心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2): 0-72.
    摘要 (2591) PDF全文 (5270)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孙富艳1,3; 卢洪洲1,2,3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41-246.
    摘要 (2702) PDF全文 (5171)   可视化   收藏

    机会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导致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但当机体微生态失调或免疫功能受损时, 可导致明显的临床感染性疾病,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肿瘤患者等免疫功能降低者生存期延长, 滥用抗生素致使正常微生态失调, 以及大量耐药变异菌株出现等诸多因素使得临床机会性感染逐渐增多。机会性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降低者, 可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感染, 或为正常菌群致病; 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 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了解常见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及其特点对及时诊断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综述
    胡志鹏;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2): 120-124.
    摘要 (1491) PDF全文 (4866)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张敬敬1,2; 刘晓颖2; 钱开诚2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2219) PDF全文 (4793)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分离和培养法、ELISA以及核酸检测技术等。有效的微生物富集方法不仅为后续检测工作提供帮助,而且在某些微生物含量极低的情况下,微生物富集方法甚至将决定整个检测试验的成败。本文就微生物富集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特约专稿
    赵立平,费娜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1633) PDF全文 (4690)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膜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分子机制也正被逐步揭示出来。肠道菌群不仅可调节能量代谢,促进脂肪过度积累,还是宿主全身性低度慢性炎症和膜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的诱发因素之一。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新靶点。

  • 论著
    吴显芳1; 王珊珊1; 潘婷婷2; 易志刚2; 袁正宏1, 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03-208.
    摘要 (3370) PDF全文 (4647)   可视化   收藏

    目前, 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的患者主要采用以Ⅰ型干扰素为主的治疗方案, 但干扰素抑制病毒的具体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HCV的RNA 水平,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CV 非结构蛋白的表达, 以及膜飘浮实验检测非结构蛋白与脂筏的关联性,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Viperin 抑制HCV 复制的机制。结果显示, 在体外HCV 亚基因复制子( replicon) 及感染细胞模型中过量表达Viperin 可显著降低细胞内HCV 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及RNA 的水平。膜漂浮实验发现, 过量表达的Viperin 可通过干扰HCV 非结构蛋白NS3、NS5A 与细胞内脂筏膜的关联, 使其对非离子去污剂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 与脂筏膜结构组成相关的法尼基合成酶( FPPS) 可通过与Viperin 相互作用, 部分反转Viperin 的抗HCV 复制效应。以上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素抗HCV 机制, 即干扰素诱导蛋白Viperin 可通过影响非结构蛋白与脂筏的关联, 干扰HCV 复制复合体的稳定性, 从而抑制HCV 的复制。

  • 综述
    张晓玲,胡芸文,周志统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1992) PDF全文 (4578)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人肠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应用广泛,基因测序自动化发展迅速,促进了人肠道病毒分型方法和鉴定技术的发展。鉴于新型肠道病毒不断被报道,人肠道病毒的范围目前明显扩大,本文就人肠道病毒分型方法和鉴定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综述
    马春玲; 卢 山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4(4): 238-242.
    摘要 (2312) PDF全文 (4560)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汪苏;周建奖;单可人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3): 175-177.
    摘要 (2628) PDF全文 (4550)   可视化   收藏
  • 新技术与新仪器
    蔡霞1,郝殿明2,瞿涤1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1044) PDF全文 (4451)   可视化   收藏

    细菌生物膜是指微生物(细菌、真菌等)黏附、聚集形成的一个群体,该群体产生并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形成一定的三维结构及含有营养物质、氧气等生长必需的物质交换通道,微生物细胞在EPS中增殖、生存[1]。生物膜结构可阻止抗生素或抗体等大分子有效杀伤微生物细胞,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控制细菌生物膜所带来的危害。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研究能为预防和解决生物膜引起的各种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生物膜研究中,需模拟体内或多种环境以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和形成,检测生物膜细菌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表达等。因此......

  • 论著
    拾莉1 ;丁元生2 ;杨华2 ;刘耀婷1 ;刘忠华2 ;胡忠义2 ;黄瑞1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1): 26-29.
    摘要 (3275) PDF全文 (4420)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 中扩增获得19kD 脂蛋白和esat-6 基因片段, 将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8-T 载体, 再亚克隆目的片段到同一表达载体pET-21a,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1a-19kD-ESAT6, 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 , 表达纯化后用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 分析其抗原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1a-19kD-ESAT6, 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 结果显示, 在相对分子质量( Mr) 约29 ×103 处有表达条带。estern blot 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19kD-ESAT6 与确诊的结核病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具有特异的抗原性。本研究构建的结核分枝杆菌19kD-ESAT6 融合蛋白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 综述
    宁喜斌; 刘代新; 张继伦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1): 53-56.
    摘要 (1843) PDF全文 (439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王亚琳1; 张湘燕1; 王压娣2; 车小燕2; 郭晓奎1
    微生物与感染. 2010, 5(1): 26-30.
    摘要 (2976) PDF全文 (4386)   可视化   收藏

    LipL32是钩端螺旋体外膜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且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中高度保守。在非变性条件下纯化LipL32重组蛋白,与佐剂混匀后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有限稀释法分别进行筛选和细胞克隆,获得29株能稳定分泌抗LipL3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能识别8个LipL32抗原表位。用这些细胞株制备腹水型抗体,并对特性进行鉴定。用生物素标记这些抗体后两两配对,采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提取自15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及其他致病菌的抗原,以评估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筛选出1对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好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rLipL32的最低浓度为1ng/ml。结果提示,该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单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全胜1, 2; 夏肖萍2, 3; 赵欣2; 罗依惠2; 严杰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09-216.
    摘要 (3380) PDF全文 (4365)   可视化   收藏

    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是人类细菌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趋化是细菌向合适的寄生部位定向运动, 也是空肠弯曲菌在宿主空肠黏膜表面实现定植的关键起始步骤, 该趋化运动由趋化相关二元信号系统( che-TCS) 以MCPs→Ches→Flis/Mots 方式调控。FliG是Fli 蛋白家族成员, 一些病原菌的FliG被证明是鞭毛马达蛋白, 也是细菌鞭毛马达中开关复合体的必需组分, 但空肠弯曲菌FliG在细菌趋化中的作用未明。本研究中, 我们根据同源重组原理, 构建空肠弯曲菌NCTC11168 株fliG基因敲除( fliG- ) 突变株, 然后对fliG- 突变株的动力、趋化和定植能力进行测定。动力实验和体外趋化实验结果证实, fliG- 突变株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直径、在硬琼脂平板上对0. 2 mol/L 脱氧胆酸钠( SDC) 的趋化聚集环直径均明显小于野生株( P <0. 05) 。与野生株比较, 黏附于BALB/c-ByJ小鼠空肠黏膜表面以及空肠内容物中的fliG- 突变株数量也明显减少( P <0. 05) 。实验结果表明, fliG是空肠弯曲菌鞭毛动力以及细菌感染时向空肠黏膜趋化运动的必需基因。

  • 论著
    闫静静1,仇超1,2,3,李亮助1,2,邱趁丽1,傅卫辉1,2,孙俊1,徐建青1,2,3,张晓燕1,2,3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1615) PDF全文 (4343)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会造成严重的免疫功能损伤,除引起CD4+ T细胞不断耗损和功能损伤外,体液免疫应答也受到损伤。本研究通过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和慢性感染治疗者外周血B细胞数目和亚群比例,以及活化、凋亡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HIV-1感染者中B细胞损伤及抗病毒治疗(ART)对B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数目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未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静息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显著降低,而组织样记忆B细胞显著增加,ART可恢复初始B细胞和组织样记忆B细胞比例,但不能恢复静息记忆B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1感染者未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静息记忆B细胞和组织样记忆B细胞中CD38的表达上调;CD95的表达在所有B细胞亚群中均上调;而Bcl-2在初始B细胞、组织样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降低;静息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中PD-1的表达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在所有B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强度降低,而CD70的表达在未成熟B细胞以外的亚群中均显著下调;ART仅能部分修复以上分子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HIV-1感染引起B细胞及其亚群比例的异常,B细胞表现为过度活化、易凋亡及与T细胞作用受损,ART不能完全修复B细胞损伤,有效的免疫干预策略亟待开发。

  • 综述
    崔寰;王明丽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3): 166-169.
    摘要 (2743) PDF全文 (4239)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潘欣; 李广波; 瞿旻; 赵子夜; 李晗; 戚中田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23-227.
    摘要 (2798) PDF全文 (4197)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细胞膜微结构域中胆固醇在小鼠巨噬细胞摄取土拉弗朗西斯菌LVS株中的作用。用电穿孔法将穿梭质粒pFNLTP6 gro-gfp导入土拉弗朗西斯菌LVS株; 细胞胆固醇用菲律平Ⅲ染色, 结合单克隆抗体的小窝蛋白-1 用键合了Alexa 594 的羊抗鼠二抗显色; 用Z 轴电动聚焦的荧光显微镜分析土拉弗朗西斯菌LVS株感染; 用甲基-β-环糊精干扰富含脂质的胞膜, 损耗胆固醇, 以评估膜微结构域的损伤对土拉弗朗西斯菌入侵的影响, 菲律平Ⅲ用于检测胆固醇损耗的效果。结果显示, 细胞胆固醇在早期与摄取的土拉弗朗西斯菌疫苗株共定位, 膜微结构域相关成分小窝蛋白-1 与两者接触密; 土拉弗朗西斯菌入侵巨噬细胞需要胆固醇丰富的膜结构域。结果提示, 胆固醇丰富的膜微结构域和小窝蛋白-1 在土拉弗朗西斯菌早期进入巨噬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
    陈辉1 ;邬敏2 ;于士颜1,2 ;陈捷亮1,2 ;袁正宏1, 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2): 81-87.
    摘要 (3448) PDF全文 (4165)   可视化   收藏
    β干扰素(IFN-β)是一种在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肝细胞作为肝炎病毒的宿主细胞被认为具有IFN-β诱生的能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合适的体外人肝细胞模型用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干扰素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此,本研究选取了3株人肝细胞系PH5CH8、Huh7、HepG2作为研究对象,以IFN-β诱生剂新城疫病毒(NDV)与多聚次黄苷酸-胞苷酸〔poly(I∶C)〕处理细胞,从转录、蛋白水平及功能学角度检测产生IFN-β的能力。结果显示,与Huh7和HepG2细胞相比,PH5CH8细胞经NDV与poly(I∶C)诱导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β。进一步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3株细胞系内IFN-β诱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PH5CH8细胞相比,Huh7和HepG2细胞内多种信号蛋白的表达水平偏低。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肝细胞系用于HBV与干扰素系统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重建IFN诱生系统选择性缺陷的肝细胞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 综述
    达泽蛟1; 祝秉东1; 张颖2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2349) PDF全文 (4162)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一个棘手的重大传染病。虽然存在一些有一定疗效的治疗药物,亦有预防性疫苗——卡介苗(BCG),但结核病仍在世界范围流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结核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及其疫苗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核分枝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清除细菌和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参与抗结核的获得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包括组织相容复合体(MHC)限制的CD4+和CD8+ T细胞,以及CD1限制的T细胞和γδT细胞,记忆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应答和调节作用。但是,人们对结核病发生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限制了对结核病治疗药物和新型疫苗的研发。由于BCG对成人缺乏有效的保护力,故研制新型的结核疫苗是预防结核病的当务之急。当前处于实验阶段的候选疫苗包括重组BCG、减毒结核分枝杆菌和可用于加强BCG的亚单位疫苗,后者又包括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新型佐剂辅助的蛋白疫苗。目前可行的疫苗免疫策略主要是使用BCG或其他疫苗初次免疫,然后选择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然而,疫苗的免疫策略、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强化免疫次数和免疫时机都有待研究。目前结核疫苗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下:反映疫苗保护力的免疫指标不明确,很难确定哪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缺乏临床试验场地,疫苗效果评价需要很长时间及耗资巨大。

  • 述评
    卢洪洲; 汤一苇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4): 195-196.
    摘要 (2412) PDF全文 (4125)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万延民;徐建青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3): 178-181.
    摘要 (2577) PDF全文 (4098)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夏梦岩1 ;张卓然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70-173.
    摘要 (2824) PDF全文 (4006)   可视化   收藏
    利奈唑胺是一种重要的噁唑烷酮类药物, 对临床上具重要意义的革兰阳性菌, 包括多重耐药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有抗菌作用。目前虽然细菌耐利奈唑胺的情况并不严重, 但临床耐药株的出现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其耐药机制主要由细菌单个碱基突变和甲基转移酶的产生所介导, 还有一些耐药机制尚不明了。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部分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 论著
    王翠妮;徐薇;熊思东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32-136.
    摘要 (3324) PDF全文 (396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后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变化,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在体外, 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巨噬细胞24 h 后,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干扰素( IFN-γ) 诱导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Ⅱ类分子、CD86 和CD80 的表达变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巨噬细胞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的mRNA 水平。结果发现, 结核分枝杆菌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表面MHCⅡ 类分子和CD86 的表达, 且呈剂量依赖性, 但CD80的表达变化不明显; 抗原呈递功能明显降低; 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后巨细胞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的mRNA 水平显著降低。提示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通过降低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 的mRNA 水平, 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结核分枝杆菌可降低巨噬细胞CD86 的表达, 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
  • 述评
    龙进学;袁世山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2): 68-72.
    摘要 (2468) PDF全文 (3911)   可视化   收藏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已经与人类“相处”了400多年,可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流行和引起发病,每年在全球引起25万~50万人发病[1]。2009年3月在北美地区暴发了新型H1N1流感,截至2009年6月8日,已有73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8人被感染,其中139人死亡(http://www.who.int/csr/don/2009_06_08/en/index.html)。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曾称其为猪流感,原因是其多数基因片段来源于猪流感病毒。猪流感这一名称直接导致了埃及4月30日为预防流感蔓延而扑杀了30万头生猪。随后,WHO将其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下称2009甲型H1N1流感)。因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起源毫无疑问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本文就2009甲型H1N1流感、1997年人际传播的H5N1禽流感以及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人流感大流行,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特有的进化机制作一简单介绍......

  • 综述
    沈洪波; 王洪海
    微生物与感染. 2010, 5(2): 111-116.
    摘要 (3068) PDF全文 (3843)   可视化   收藏

    治疗性结核病疫苗主要用于接种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个体,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的患者和潜伏感染者。治疗性疫苗可逆转发生在疾病进展期的非保护性免疫反应,使其向Th1型反应发展;能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有效激发宿主针对结核分枝杆菌以抗原为基础的细胞免疫反应,诱发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来清除胞内寄生的结核分枝杆菌。治疗性疫苗将有助于防止潜伏结核病的复发;与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 综述
    王荫春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2): 100-102.
    摘要 (2393) PDF全文 (3840)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李玉运1,2 ;朱汝南2 ;钱渊2,1 ;邓洁2 ;孙宇2 ;王芳2 ;赵林清1,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1): 16-21.
    摘要 (3189) PDF全文 (3807)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2007 ― 2008 年北京地区流行的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是否存在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病毒毒力的关系, 我们选择2007 年分离的3 株EV71( 其中1 株分离自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 其余2 株分离自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标本) 和2008 年分离的5 株EV71( 其中3 株分离自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或鼻拭子标本, 2 株分离自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液标本) , 提取基因组RNA, 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PCR) 扩增得到VP4 基因片段, 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使用生物信息软件与GenBank 中的EV71 VP4 基因进行序列及病毒型别分析。结果表明, 所测得的8 株EV71 VP4 基因全长均为207 bp, 编码69 个氨基酸, 理论相对分子质量( Mr) 为7 ×103。8 株EV71 病毒VP4 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4% ~100% , 与GenBank 中其他EV71 病毒株VP4 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 ~100% , 与阜阳、深圳和台湾等地区流行的EV71 VP4 的核苷酸同源性比其他地区高。除了与印度报道的VP4 编码的氨基酸在第7 和54 位不同外( 印度株: 7 位蛋氨酸, 54位苏氨酸; 其余株7 位苏氨酸,54 位丙氨酸) , 这8 株EV71 VP4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以及与其他EV71 VP4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8 株EV71 病毒VP4 与文献报道的3 株重症感染病毒株VP4 ( BrCr、MS 和NCKU9822) 核苷酸有较大差别, 而8 株病毒株中从重症感染( BJ97、BJ110B、BJ110Y 和BJ4243) 与轻症感染( BJ25、BJ47、BJ65 和BJ67) 分离到的毒株之间VP4 基因序列未见明显改变, 只有几个核苷酸存在差别。VP4 核苷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 这8 株EV71 均属于C4 亚型, 显示2007 ― 2008 年北京地区流行的EV71的VP4 基因相当保守, 分离自伴有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和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的EV71 的VP4 基因之间在核苷酸水平未出现同样的变异。结果提示, 近2 年来北京地区所流行的EV71 属C4 亚型。

  • 综述
    张媛媛;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2): 97-99.
    摘要 (2267) PDF全文 (379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施碧胜; 张小楠; 顾士民; 田棣; 袁正宏; 胡芸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3): 134-137.
    摘要 (3625) PDF全文 (373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并建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未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方法 分别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为假定的未知DNA、RNA病毒,验证随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未知病毒的可行性。分离HBV、HCV的阳性血清,去除宿主DNA后,提取病毒核酸。锚定随机引物经Klenow酶处理(模板为DNA)或反转录酶作用(模板为RNA)退火至模板,随后用锚定特异引物对模板进行非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测序,最后与BLAST进行比对。结果 经BLAST比对证实,插入序列中有HBV和HCV的基因组片段,在病毒拷贝数为1&#61620;106拷贝/ml时,被检测克隆的阳性率约为15%。目前我们利用本法能达到的检测低限大致为1&#61620;104拷贝/ml。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随机PCR的未知病毒检测方法,其优点在于不依赖病毒的细胞培养及其核酸序列信息。此种方法的建立为快速诊断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论著
    王芳1,2; 姚堃3; 冯冬举3; 周锋3; 尹全章3
    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1): 17-20.
    摘要 (3411) PDF全文 (37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克隆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并分析其基本特征。方法 微孔有限稀释法克隆HHV-6特异性CD4+ T细胞;3H-TdR掺入法细胞增殖试验筛选HHV-6 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FACS分析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的表面标志;ELISA检测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获得的细胞克隆中有4株以HHV-6感染细胞裂解物特异的方式增殖,并且其增殖水平与HHV-6感染细胞裂解物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克隆表面标志为CD3+CD4+;W-2和W-4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L-10为主,W-1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L-10及IFN-γ为主,W-3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FN-γ为主。结论 初步建立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并分析其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为HHV-6特异性Treg细胞的克隆、筛选及其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 综述
    Jianming Hu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4): 247-256.
    摘要 (2695) PDF全文 (3654)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是一种类反转录( retroid) 病毒, 其DNA 基因组短小, 编码能力有限。但HBV 却能成功地在不同宿主个体中繁衍, 并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本文着重对HBV 与宿主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利于阐明HBV 复制及其在宿主细胞内持续存在的特性。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于本实验室的研究。文中讨论的HBV 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 细胞伴侣分子在HBV 反转录起始和核衣壳组装中的作用,宿主通过调控核衣壳磷酸化对病毒衣壳成熟的调节以及与HBV 持续存在相关的核内附加体( episomal) 病毒DNA 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