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黄晶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旨在为早期识别高毒力感染高危人群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诊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继发肺脓肿患者共35例,根据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类型划分为高毒力组(23例)和经典组(12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资料、影像学资料、耐药情况及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法评估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毒力组合并糖尿病比例、合并肺外脓肿比例、合并多发感染比例、首发症状为呼吸道感染比例及影像学提示多发脓肿比例均显著高于经典组(P<0.05);高毒力组留置导管比例和感染前接受侵袭性操作比例均显著低于经典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是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毒力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显著低于经典组(P<0.05);高毒力组毒力基因型aero和rmpA+aero比例均显著高于经典组(P<0.05)。结论: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与合并糖尿病和多部位感染关系密切;同时该类感染主要毒力基因型为aero。
  • 论著
    孙炳欣 李月婷 武艳立 宋亚男 朱静鸿 谭盈盈 张乃千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沙门菌分子特征,揭示其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沙门菌暴发溯源提供一定的依据。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长春市近年来105株沙门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gSNP)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型和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mplet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cgMLST)分型。本研究分析了144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沙门氏菌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 SPI)基因相对稳定,分泌系统外毒力因子随细菌血清型的不同,携带率相差较大;共筛选10 类69种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100%)、β-内酰胺酶类(73.33%)、磺胺类(72.38%)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大环内酯类(6.67%),林可酰胺类耐药基因(0.95%)携带率较低。105株沙门菌的cgST型别和MLST型别完全相同,分为13种,主要流行株肠炎沙门菌(ST11)和沙门菌I 4,[5],12:i:-(ST34)与国际流行株基本位于同一分支。本研究证实了长春市沙门菌携带较稳定的毒力基因及多重耐药基因,主要流行株在不同时间、来源中均有分布,二者分子特征与国外流行株一致,血清型与ST型、cgST型别密切相关。
  • 论著
    马红艳 边原
    微生物与感染.
    摘 要 目的 了解某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其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院感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梳理2017-2021年本院分离的临床菌株,采用WHONET 5.6及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本院2017年至2021年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622株,其中CRPA 91株,检出率为14.63%。CRPA科室分布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1.87%)、重症医学科(23.08%)、神经外科(18.68%)为主。标本类型中,以痰和肺泡灌洗液为主,占81.32%,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6.59%和5.49%。年龄分布以>80岁(25.27%)和60~80岁(29.67%)人群最多见。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1年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r=0.82 P=0.086)。临床科室中,神经外科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正相关(r=0.78 P=0.122)。结论 本院所分离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正相关,为避免常见感染菌和定植菌耐药的发生,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论著
    王晓萌 邬敏 袁正宏 张小楠
    微生物与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风险因素。目前尽管采用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治疗手段,但仍难以彻底治愈,因此探究HBV感染的免疫机制,特别是宿主遗传背景的作用,对开发新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AAV8-rcccDNA小鼠模型,考察了FVB/N×C57BL/6与DBA/2×C57BL/6两种遗传背景小鼠对HBV感染免疫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FVB/N×C57BL/6小鼠呈现免疫耐受状态,表现为持续的HBsAg表达和低HBsAb水平。相反,DBA/2×C57BL/6小鼠模拟了急性感染恢复,具体为HBsAg转阴、HBsAb阳性及病毒复制中低水平。本研究证实在HBV感染治疗与研究中考虑宿主遗传背景的必要性,并指出适应性免疫系统调控在HBV治愈中的潜力,AAV8-rcccDNA小鼠模型的改进为模拟人类HBV感染免疫状态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利于 HBV 治疗策略的优化和研发。
  • 论著
    张慧君 邵晶 沈小明 薛慈玲 李崇山
    微生物与感染.
    本研究旨在了解上海市疾控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现况,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上海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出对策建议。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16家区级疾控机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实验室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指标中,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洗眼器、紫外灯的配置率达到100%;设备运行维护指标中,生物安全柜和紫外灯维护情况较好,洗眼器和高压灭菌器的维护合格率为87.50%;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指标中,管理制度的指标完成较好,人员管理和实验过程管理的指标还需提升,废水处置余氯监测值指标符合率低于80%。结果显示上海市疾控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制度建立、实验室责任落实等环节完成得较好,在废弃物处置、设施设备管理、应急预案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 病例分析
    张衡璐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目的: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鼻眶脑型毛霉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合并鼻眶脑型毛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岁女童,确诊B-ALL,诱导化疗期间反复发热,前后出现眼睑肿胀、鼻出血、上睑下垂、视物不清,行鼻腔镜检查、分泌物培养及头颅核磁增强等检查,诊断为鼻眶脑型毛霉菌病,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点、泊沙康唑口服、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抗真菌治疗,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毛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毛霉菌通过鼻腔和呼吸道进入,可侵入鼻窦和眼眶,引起坏死性炎症和肉芽肿;也可直接或经血流侵入脑部,引起颅内感染。本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诊断困难,死亡率高。以两性霉素B制剂为主导的药物及手术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综述
    李涛 黄维金 赵春辉 李丹凤 聂建辉
    微生物与感染.
    本综述旨在全面概述尼帕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更好地了解尼帕病毒感染途径、致病机理和疫苗抗体的针对性开发评价。尼帕病毒是一种病死率高、生物安全4级的人畜共患副粘病毒,自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爆发以来,持续在东南亚和南亚引发疫情,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严重呼吸道疾病和脑炎且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疫苗或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尼帕病毒病列为优先研究的传染病。本综述概括尼帕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发展,多个种属的动物已被用于尼帕活病毒感染模型动物的开发,如金黄地鼠、雪貂、猪、非洲绿猴和豚鼠等,它们能够不同程度反映尼帕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病理特征以及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本综述还探讨了假病毒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展望了尼帕病毒动物模型研究的未来方向。
  • 论著
    冯婷婷 王丹 朱丹 崔泽林 邹妮
    微生物与感染.
    目的 建立一整套可参考、可复制的精准感控技术规范化管理体系,为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遏制细菌耐药提供借鉴。方法 以微生物监测管理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为抓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形成并不断优化基于院感、医务、临床、药学、检验、护理等多部门联动的精准管理策略。对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微生物送检、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该体系的实施效果。结果 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多部门联动精准感控管理体系,2019-2022年较2017年-2019年相比,住院治疗用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由61.32%升高至64.17%,医院多重耐药菌MRSA、CRKPN、CRAB、CRPA)感染率明显下降;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3.32(2018年)降至40.39(2022年)。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精准感控的多部门联动管理体系,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遏制细菌耐药,该体系可作为医院感控部门的参考,在医疗机构内推广复制。
  • 综述
    关云艳 王倩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微生物共定植与共感染的发生、发展及持续具有相关性,共定植的微生物通常能使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及对机体致病性增加,因而这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但共定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微生物之间影响方式不同,并且可随着定植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文对临床上常见耐药菌共定植检出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定植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一概述。
  • 论著
    甘奕箫 李梦雪 王志成
    微生物与感染.
    本研究旨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多种技术手段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P.aeruginosa)在正常培养条件以及美罗培南刺激下产生的外膜囊泡(OMV,Outer membrane Vesicle)的物理表征和蛋白质成分的区别。同时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与OMV共孵育48小时后的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压力培养下P.aeruginosa产生的OMV(MEM-OMV)在形态和尺寸上与正常培养产生的OMV(Normal-OMV)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同样的培养时间下,MEM-OMV的离子浓度显著高于Normal-OMV(20±0.53×108/mL vs 1.50±0.76×108/mL)。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两种OMV的蛋白质表达也有差异,MEM-OMV中与外排泵相关的MexA和MexB更多。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EM-OMV能够比Normal-OMV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更高浓度的IL-6、TNF-α、IL-8和IFN-γ。综上,美罗培南的加入能够改变P.aeruginosa分泌OMV的产率、内含蛋白质以及对巨噬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 病例分析
    刘佳星 刘娅汀 孟玲宁 徐学静 郭建 张燕
    微生物与感染.
    本文报道了1例经由小型无绿藻(Prototheca wickerhamii)所致的多处皮肤严重感染病例。通过对患者右手背糜烂处深部皮肤组织进行培养,在35℃ 5% CO2培养48h后于血平板上可见白色干燥菌落生长,经革兰染色油镜下可见呈紫色球形或卵球形菌体。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可见浅紫色奶油样菌落生长,经乳酸酚棉兰和钙荧光白荧光染色后油镜下均可见桑葚胚状的内生孢子,最后经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及VITEK MS 质谱仪鉴定结果为小型无绿藻(P. wickerhamii)。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及药敏结果,先后使用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病人皮疹明显好转并顺利出院。
  • 论著
    王强 仝欢 饶桂华 赵芳 姜丽静 陈明亮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 目的 血流感染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每年的死亡病例数可达800万,准确及时的病原学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液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在诊断血流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作为一项前瞻性研究,2021-2023年收集了55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浆,将液滴数字PCR检测(3小时左右)与传统的血培养(blood culture,BC;最快48小时左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dPCR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高,达到69.2%和90%,阳性率为70%,显著高于血培养。在ddPCR+/BC+组中,ddPCR检测出的病原菌的基因拷贝数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呈同步变化趋势;不过ddPCR阳性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没有显著相关性。通过药敏试验发现了6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ddPCR全部从相应标本检测出丝氨酸酶(blaKPC)或者金属酶(blaNDM和blaIMP);分离出3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标本亦全部检测出mecA基因,ddPCR还从未培养出细菌的9份标本中检出耐药基因。结论 液滴数字PCR是一种快速的病原体的检测手段,可作为传统血培养的附加补充,与临床患者的症状相结合,可以快速诊断可疑的血流感染病例,同时对耐药基因的检测亦有潜在的优势。
  • 病例分析
    王强 陈明亮 江月 饶桂华 赵芳
    微生物与感染.
    曲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曲霉菌病、慢性肺曲霉菌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亦可引起皮肤、骨骼等部位感染及曲霉毒素中毒。曲霉引起的腹膜炎相对少见,但其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相对较高,它与腹膜透析患者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关。目前国内尚未见由黄曲霉引起腹膜炎的报道。文章报道1例腹透患者细菌性腹膜炎继发黄曲霉感染的病例,最终通过菌种的精准鉴定以及准确的药敏结果,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过程。旨在加深对黄曲霉的认识,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检测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 病例分析
    罗洁 陈丽华
    微生物与感染.
    克氏柠檬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这类细菌通常不产生荚膜,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两种代谢模式。克氏柠檬酸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才会导致感染,所致感染在临床上极少见,脑膜炎、前列腺炎、阴道炎检出率相对较高,临床上主要导致新生儿脑膜炎和脑脓肿,也可导致人化脓性膝关节炎、内源性眼内炎、肺脓肿、肝脓肿、腹膜炎、肛周脓肿、前庭大腺脓肿等[1-2],在颌骨囊肿囊液中未见有报道检出,本研究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在颌骨囊肿的囊液中检出克氏柠檬酸杆菌1例,现报道如下。
  • 综述
    张旸 王德禹 吴旸
    微生物与感染.
    Ⅶ型分泌系统(Type VII secretion system, T7SS)是唯一一种仅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中的分泌系统。T7SS在细菌与细菌、细菌与宿主、细菌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与细菌的生长和致病性密切相关。T7SS的功能多样性与其所分泌的效应蛋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围绕T7SS所分泌的效应蛋白展开讨论,对效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分泌机制及其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的T7SS提供新的思路。
  • 病例分析
    党秀敏 王群 肖敏 张晓煜 谢争华 张丽
    微生物与感染.
    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支气管戈登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点,为临床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后分别经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留取的血培养阳性标本,同时采用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和分子测序技术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分析,并参照诺卡菌和其他需氧放线菌药敏试验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静脉导管血需氧瓶和外周静脉血需氧瓶孵育48h后阳性报警,涂片见革兰阳性杆菌。血琼脂平板上培养24h,生长不溶血白色粗糙干燥菌落,培养至48h,白色粗糙干燥菌落转变为橘黄色粗糙干燥菌落。VITEK MS质谱仪和16S rRNA测序技术均鉴定为支气管戈登菌(Gordonia bronchialis),药敏结果表明该菌对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敏感。 结论 本研究报告了支气管戈登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病例的诊疗过程,尽管该菌在环境中很常见,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案例相对较少。与所有微生物感染一样,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支气管戈登菌感染,应该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论著
    王曲直
    微生物与感染.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狂犬病、弓形虫和A型流感在社区流浪猫中的免疫和流行状况,为社区流浪猫人兽共患病公共卫生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流浪猫全血样本中弓形虫核酸,以及咽喉和肛门拭子样本中流感病毒核酸。本研究对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在上海青浦地区40个小区采集的153只流浪猫血清样品开展狂犬病、弓形虫和A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并对A型流感抗体阳性样品开展H3、H5、H7和H9分型鉴定。结果显示153份流浪猫血清样品狂犬病、弓形虫和A型流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38%(22/153)、11.76%(18/153)和3.92%(6/153)。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检出H3亚型抗体阳性样品1份,阳性率0.65%(1/153)。研究表明上海地区流浪猫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不足以阻断狂犬病病毒传播。流浪猫群体存在弓形虫感染,尤其在夏季传播风险更高。流浪猫存在A型流感病毒感染,提示流浪猫可以成为人和动物流感病毒的“混合器”,造成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流浪猫群体开展狂犬病、弓形虫、A型流感病毒感染情况持续监测,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