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龚亚婷,曹宇,吴淑燕,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106-114.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捕获并杀伤病原体。NET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维持机体稳态,另一方面NET过量或清除不及时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细菌诱导和抵御NET的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就NET的生成和释放及其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章鹏程,张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312-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仅仅具有适宜温度、湿度的舒适性空气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健康清洁的空气质量开始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气溶胶传播作为感染途径之一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对于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扩散传播具有切实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多种物理类及化学类空气净化消毒技术进行详细的归纳介绍,分析这些技术在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未来理想的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应当具备的特点。
  • 综述
    朱坤,林可,张昊澄,艾静文,张文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70-3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8
    摘要 (101) PDF全文 (1164)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尽管病史、症状体征、常规检测、影像学,以及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等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仍然受到技术、检测试剂、样本类型、检测时间窗口等因素的限制,且须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仍有40%~60%的患者难以明确病因,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开展针对性适当治疗的基石。60%~80%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首次就诊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而基层医院因技术条件所限,确诊率低于20%,因此制定规范化的病因学诊断路径,实行分级诊断策略尤为必要。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基本实验室检查初步确定诊断方向;根据疑似病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病原体初筛;在PCR结果阴性或不可行时,考虑应用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的非靶向广覆盖技术;建立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及临床诊疗网络以提高确诊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将更准确。
  • 综述
    曹宇1, 2,龚亚婷1,吴淑燕1,黄瑞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58-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6
    含热蛋白结构域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6(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6,NLRP 6)是宿主固有免疫重要的胞内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参与机体感染、炎症、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的调节。它可通过感知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如革兰氏阳性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病毒双链RNA,调节机体抗感染免疫效应,减弱或增强宿主的抵抗力,从而影响感染的转归。本文就NLRP 6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抗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研究作综述。
  • 综述
    李雪1,2,*,许文2,*,陈威巍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64-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7
    摘要 (110) PDF全文 (1022)   可视化   收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5%~30%。目前尚无验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SFTSV感染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B淋巴细胞是该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之一,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SFTS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SFTSV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为深入认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开发相关诊疗技术提供基础。
  • 论著
    尚伟1,蔡丽娜2,代稳1,孙振威1,陈北方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31-3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2
    本研究旨在分析某医院两年来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耐药类型及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其在临床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医院感染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面的参考价值。分析2020—2021年度从本院医院感染患者体内分离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占49.7%(69/13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菌株占41.0%(57/139),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菌株占72.7%(101/139),克林霉素诱导型(INDUC-CLI)耐药菌株占15.1%(21/139)。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和伤口感染部位(36.0%和48.9%),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达100%,对利奈唑胺和氯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9.28%和93.85%。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的OR值为3.184,P<0.05。本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从伤口部位样本分离,临床多重耐药细菌占比较高,多数为耐甲氧西林和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侵入性操作是耐药S. aureu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综述
    纪凌云1, 2,吴晶3,周旸3,吴文娟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51-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9
    人类阴道微生物组(vaginal microbiome,VMB)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微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器官的微生物组相比,VMB表现出低多样性。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证实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高度相关。阴道微生物与HPV感染和宫颈病变存在相关性,一方面乳杆菌可降低宫颈细胞的通透性,减少炎症反应,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而非乳杆菌主导的高多样性阴道菌群可表达与宫颈细胞黏附及毒性相关的基因,损伤宫颈及上皮细胞,引起HPV感染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另一方面,HPV 相关E7癌蛋白可通过NF-β-κB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少防御肽的分泌,从而抑制乳杆菌生长,导致阴道pH值升高和阴道致病菌的生长,引起VMB的结构变化。本文主要讨论VMB、HPV持续感染和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及病因,旨在寻找VMB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 病例分析
    熊丽娟1,郭建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5
    本文报道了空肠弯曲杆菌血流感染1例,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与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为临床有效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采用常规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序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技术,对从1位老年女性血液中分离出的1株致病菌进行菌种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结果显示,此分离菌株为空肠弯曲杆菌,其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耐药,对红霉素敏感。采用PCR检测出空肠弯曲杆菌的3种耐药基因gyrAgyrBtex(O),可能与其药敏试验结果相关。
  • 论著
    魏莹,刘颖,刘薇,郭宇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65-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1
    本研究旨在了解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体(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ASCV)的毒力、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型别,为探讨其致病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收集从19例PJI患者关节液中分离出的SASC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数据库比对,以了解其毒力相关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菌株型别,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9株SASCV中,有8株与正常形态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生长。对全部27株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长度为 2 696 437~3 011 803 bp,G+C 含量为(32.8±0.05)%。共检出23种毒力相关基因:其中14种黏附素相关基因的检出率较高,为21.1%~100.0%;4种与免疫逃逸相关基因的检出率为36.8%~68.4%;5种溶血及杀白细胞素基因也有检出。耐药基因检出12种:blaZ检出率为78.9%(15/19);mecA检出率为31.6%(6/19);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也有不同比例的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基因的检出数量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析结果显示,19株SASCV共分10个型别。8组表型混合生长的菌株中,2组SCV与正常表型菌株分属不同型别,且毒力及耐药基因差异较大,其余6组为同一型别。本研究还发现,PJI中SASCV的生物膜相关黏附素基因检出率高,耐药基因中mecA检出率较高,MLST以ST59最多,其次为ST398和ST25。SCV与正常表型菌株混合生长时可分属不同型别。
  • 病例分析
    王群,张丽,吴卫星,谢争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46-3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4
    本研究旨在分析肿瘤患者血流感染哈特草螺菌的鉴定及药敏特点,同时对相关菌株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将1例肺腺癌患者放疗后留取的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同时采用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分子测序技术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分析,并参照其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药敏实验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血平板上呈乳白色、胶状、凸起、无溶血菌落。VITEK MS质谱仪和分子测序技术将此菌株均鉴定为哈特草螺菌(Herbaspirillum huttienseH. huttiense),VITEK 2 Compact将其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氨曲南中介,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均敏感。本研究报告了哈特草螺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病例的诊疗过程,强调了多种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在罕见菌鉴定中的重要性。
  • 综述
    周飞,赵恒,樊雪雁,董晨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90-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5
    脓毒症已成为入住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脓毒症尚无特效性治疗办法。针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研究发现,免疫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共生体,研究显示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免疫状态,但确切机制尚无统一报道。基于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产物的角度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的机制,指出肠道菌群一方面能够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另一方面,脓毒症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将导致菌群产物的改变,从而丧失对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促进脓毒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物疗法,或许有望成为脓毒症常规治疗外的重要补充。
  • 论著
    吉潘阿呷木 周太光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8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3
    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童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变迁及药敏试验结果,来帮助儿科医师更好地管理儿童UTI。通过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2月591例UTI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年龄组,男女发病率、临床症状、合并疾病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2014—2017年度和2018—2021年度病原菌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产酶率下降,产酶菌株有更高的耐药率,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下降。屎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均高于50%,而对达托霉素、呋喃妥因等的敏感率高于60%。本研究表明,儿童UTI的男女发病率、临床症状、合并的疾病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近年来,革兰氏阴性菌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革兰氏阳性菌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的产酶率有所下降。产酶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
  • 论著
    金程萌,白露,李雨檬,王倩瑜,李建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21-3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1
    在急性或慢性等不同感染情况下B淋巴细胞应答规律各异。本研究旨在构建重组Armstrong株和重组Clone13株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以诱导针对WE株糖蛋白(glycoprotein, GP)特异的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转基因细胞KL25HL B细胞应答,从而为比较急慢性感染过程中宿主B细胞的免疫应答差异建立实验模型。首先,通过共转染细胞,使之转录LCMV基因组片段并表达病毒蛋白,成功拯救出重组LCMV-Armstrong(recombinant LCMV-Armstrong,rARM)和重组LCMV-Clone13(recombinant LCMV-Clone13,rCL13)。测序分析表明,这2种重组病毒的GP序列被成功替换为LCMV-WE株的GP序列,并证实它们在感染细胞后具备蚀斑形成能力。随后,本研究使用rARM及rCL13感染野生型C56BL/6J小鼠。结果表明,这2种重组病毒保留了野生LCMV-Armstrong(wild type LCMV-Armstrong, wtARM)或野生LCMV-Clone13(wild type LCMV-Clone13, wtCL13)株等所具备的急性或慢性感染特性。具体而言,在rARM和rCL13建立感染后,rARM将在1周内被宿主免疫系统快速清除,而rCL13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超过2个月。最后,用不同LCMV感染过继转移了KL25HL B细胞的野生型小鼠。结果显示,与wtARM或wtCL13相比,感染rARM或rCL13后可明显诱导特异性B细胞发生激活、增殖等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构建的rARM及rCL13在感染小鼠并过继KL25HL B细胞后,可作为急慢性感染中B淋巴细胞应答规律比较研究的有力工具,对于深入理解体液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病例分析
    王群,张晓煜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53-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5
    本文报道了国内罕见的由长奈瑟菌引起的胸腔感染病例。分离菌株的鉴定分析采用MALDI TOF Vitek MS系统、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分子测序技术;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法和E-Test法,并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对脑膜炎奈瑟菌的要求进行折点判读。同时分析长奈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感染病例的诊疗过程,从而提高临床微生物人员对罕见病原菌的重视,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综述
    陈丽羽1,耿焱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97-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6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疾病患者体内,达到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为治疗疾病提供帮助。粪菌移植技术在复发性艰难拟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rCDI)的治疗中效果很好,并且其治疗潜力不仅局限于胃肠道疾病,而且在其他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中被不断挖掘。探索FMT成功治疗疾病的影响因素,除了肠道细菌的恢复,还涉及肠道噬菌体的调节。肠道噬菌体是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复杂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转移可能与FMT的疗效有关。本综述回顾了肠道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总结了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临床研究,探讨了FMT中肠道噬菌体群落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肠道噬菌体与FMT疗效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既能提高对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理解,也能推动FMT的临床应用。
  • 综述
    薛荃璘,林可,仇超,张文宏,艾静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58-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7
    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HSV-1)可以引起致命性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抗病毒治疗也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有效抑制和清除HSV-1感染依赖于宿主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中T细胞的激活和调节起到主要作用,同时固有免疫也在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HSE中免疫反应特征和机制的相关研究,对HSE中免疫系统对机体的保护和损伤作用进行了总结,为新的机制研究以及开发新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思路。
  • 综述
    刘印聪1, 2,张玉亭2,王一岚2,刘敏2,王文学2,耿嘉蔚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115-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RC的发生、发展,以调节肠道菌群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可能对辅助治疗CRC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采用基因编辑工程菌与基因编辑直接改造肠道细菌2种方式治疗CRC,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梳理现阶段基因编辑肠道细菌治疗CRC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基因编辑肠道细菌治疗CRC的可能性。
  • 论著
    沈银芳1,许学斌2,龚敬宇1,李刚3,赵燕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75-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2
    为了解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近年来明显增多的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感染儿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特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NTS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并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出现前后的差异。2018—2021年该院腹泻患儿中NTS的平均分离率为18.1%(110/609),其中2020—2021年(新冠疫情开始后)的分离率(21.3%,57/268)明显高于2018—2019年(15.5%,53/341)(P=0.04)。NTS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6 个月~< 3 岁年龄段(80.0%,88/110),多发于每年的5—10月(84.5%,93/110)。临床症状常见发热(70.9%)和肉眼血便(22.7%);均接受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5~7 d,所有患儿均临床痊愈。共检出21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最常见(29.1%,32/110),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26.4%,29/11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NTS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21.8%,对阿奇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2%和6.4%);29.1%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株,2.7%的菌株对所检测抗菌药物均耐药。NTS已成为上海金山及其周边地区儿童急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体,且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很可能与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种感染增多有关,对目前临床常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持续监测NTS的流行特征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
  • 论著
    李云逸1,杨玉颖1,崔心怡1,费洁2,仲文江3,李淑佩1,周艳秋1,陈敏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4
    为探讨上海市不同来源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菌株的循环动态变化及基因特征,本研究对分离自上海市环境污水、健康儿童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的CVB3菌株进行VP1区基因序列测定,并对照全球 CVB3代表株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显示,1989—2021年上海市不同来源的CVB3分离株共有120株,属于D、E基因亚型。上海CVB3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差异较大,分别为78.7%~100%和93.3%~100.0%。2016年首次从上海环境污水中分离到E基因亚型CVB3,2021年再次分离到该基因亚型。2021年上海环境污水中的E基因亚型CVB3分离株与2020年的广东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CVB3分离株VP1 区的核苷酸相似性较高,但上海暂未有该基因亚型感染病例报道。因此,仍须长期对环境污水和不同肠道病毒感染病例进行监测,以提高肠道病毒监测的敏感性,为肠道病毒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数据支撑。
  • 病例分析
    徐茂锁1,申春梅2,周聪1,张慧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84-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4
    为探讨实验室常规鉴定手段对哈特草螺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能力,分析案例患者血液中哈特草螺菌的感染来源,本文使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MALDI-TOF MS)、16S rRNA基因测序和RNA 聚合酶的β亚基(rpoB)基因测序对哈特草螺菌进行鉴定,并对患者多部位标本进行哈特草螺菌检测。结果显示,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将哈特草螺菌错误识别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无法鉴别哈特草螺菌、aquaticum草螺菌或camelliae草螺菌,rpoB基因测序可以准确将其鉴定为哈特草螺菌;除血液外,仅在患者粪便中检出少量哈特草螺菌,血液和粪便来源的哈特草螺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结果显示,两者的DNA带型一致,MALDI-TOF MS 核心图谱(main spectra projection,MSP)聚类分析显示两者位于同一节点,且distance level<50,其耐药表型亦相同,血液和粪便来源的哈特草螺菌高度同源。本研究展示了自动生化鉴定系统、MALDI-TOF MS、16S rRNA基因测序和rpoB基因测序对哈特草螺菌的鉴定水平,并证实了哈特草螺菌可通过污染食物,经胃肠道感染导致直肠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发生脓毒症。
  • 综述
    张玲玲1,成婷婷2,王崇刚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123-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9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多重耐药的机会致病菌,其致病机制复杂多样,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故研究其致病机制势在必行。细菌运动不仅在细菌的迁移中起作用,还与其毒力、耐药性、黏附性、趋化性及生物膜形成等密切相关。鲍曼不动杆菌因缺乏鞭毛早期被认为不具备运动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可通过蹭行运动及表面相关运动在潮湿的表面移动,影响其运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IV型菌毛、群体感应、外排泵、趋化系统及蓝光感应等。本文主要就鲍曼不动杆菌的运动性、影响因素及运动性的生物学作用展开讨论,并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邵小平1,韦小梅1,蒋思琼2,胡三莲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38-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3
    本研究旨在研究疫情期间三色分区管理模式在院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采集管理上的应用效果。选取2022年4月1—15日于我院进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的患者和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核酸采样检测模式;选取2022年4月16日—30日我院进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的患者和工作人员作为观察组,采用三色分区管理模式,比较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红区核酸采样—运送—检测全程时间 (均P<0.05)、黄区核酸采样(P=0.024)和检测时间(P<0.001)、核酸异常患者追查时间(P<0.001)均显著缩短;核酸样本漏液 (P=0.018)、内参过少(P=0.012)、信息错误(P=0.014)等质量不合格的情况(P=0.001)显著减少;患者(P<0.001)及工作人员(P<0.001)的满意度均显著提升。本研究证实三色分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缩短疫情高传播风险人群核酸标本采样—运送—检测各环节以及核酸异常患者追查的耗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核酸标本质量,提升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 论著
    马华杰1,邬敏1,张占卿1,袁正宏2,易志刚1,2,张小楠1,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69-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2
    在单细胞水平研究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十分重要的,但相关研究技术尚处于推进阶段,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基于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digital drople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单细胞水平绝对定量HBV DNA和RNA的单细胞微滴数字PCR方法(single-cell ddPCR, sc-ddPCR)。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HBV阳性和阴性细胞来模拟HBV慢性感染状态下的肝脏,分析此方法检测HBV DNA的线性和检测下限。以cccDNA来源RNA(episome-derived RNA, eRNA)为例,进一步设计针对eRNA的sc-ddPCR检测方案。利用不同来源转录本在结构上的差异,设计针对eRNA的特异性引物探针体系,在HBV肝癌细胞系中验证此引物和探针体系的特异度,并利用梯度稀释的HBV细胞株分析此方法检测eRNA的线性和检测下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ddPCR的DNA和RNA的单细胞水平检测方法,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线性(HBV DNA:R2=0.998 7;eRNA: R2=0.942 5),梯度稀释的HBV细胞株均能准确检测出阳性信号,具有高灵敏度(检测下限:HBV DNA为0.16%,eRNA为0.2%)。本研究建立的sc-ddPCR方法可针对多种DNA和RNA进行检测,为进一步研究肝组织内 HBV 病毒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肝组织内HBV的病毒学特征,从而有利于 HBV 治疗策略的优化和研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综述
    刘宇萱,仲崇瑶,高娜,安静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6
    微针作为一种高效的经皮免疫方式,可以穿透角质层,在不损害神经血管的情况下,将抗原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真皮层。其中,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s, dMNs)由于制备简单、操作便捷、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弃物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dMNs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目前的临床试验进展,同时探讨了dMNs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dMNs疫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其实际应用。
  • 病例分析
    张晓煜1, 2,张丽2,吴卫星2,齐军2,吴宗勇2,王敏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40-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7
    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BF)是人体肠道共生菌,也是临床工作中检出率较高的厌氧菌。本研究于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从8名肿瘤患者血培养中分离的11株厌氧菌,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 ) 技术鉴定为脆弱拟杆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5名患者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是脆弱拟杆菌最常见的易感因素(4/8);临床最常使用的药物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4/8);7名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效果良好,发热缓解,感染得到控制,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本报道通过对肿瘤患者血流感染脆弱拟杆菌的感染因素和抗菌药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论著
    董泽令1,邓凤琳1,朱杰华1,王娟2,杜文胜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11-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3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和血清外泌体中miRNA的差异性表达情况,为寻找能够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依据。收集20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试验组)、20例肺炎合并炎性胸水患者(对照组2)的胸水和血清样本,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的血清样本,分离外泌体后提取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比较各组外泌体mi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对照组2血清外泌体mi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其中升高明显的有let-7a-5p、let-7c-5p、let-7i-5p和miRNA-126-3p,而试验组血清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得更明显,其中升高最为明显的有let-7a-5p、let-7d-5p、let-7e-5p、miRNA-126-3p、let-7g-5p和let-7c-5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胸水外泌体中miRNA水平普遍高于对照组2胸水外泌体水平,升高较明显的有let-7f-5p、let-7g-5p、let-7d-3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和血清外泌体中miRNA与一般性肺炎合并胸水患者的胸水和血清中外泌体miRNA存在差异性表达,尤其hsm-let-7家族成员可能可以作为结核性胸水与一般炎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指标。
  • 论著
    白金金1,庞智1,方钟2, 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57-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非细胞病变的病毒,其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损伤逐步引起肝脏炎症,进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引发了80%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癌基因的异常活化以及抑癌基因的抑制失活会造成细胞代谢水平以及代谢方式的改变,此过程被称为细胞代谢重编程(metabolism reprogramming),代谢重编程是肝脏炎症向癌症转化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多重荧光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HBV阳性细胞(或组织)与对照细胞(或组织)中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功能和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稳定表达HBV的HepG2.2.15及HBsAg的Hep3B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HMGCR、SREBP-2以及PSCK9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且在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中相应蛋白表达水平也同步提高,提示HBV感染导致了相应代谢基因的高表达,且HBsAg是调控脂质代谢酶基因紊乱的关键蛋白。通过分析365例大样本肝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本文发现脂代谢相关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预后变差的趋势,提示脂质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
  • 综述
    郭华琦1, 王艳青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307-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7
    本文探讨了铁离子在淋病奈瑟球菌(以下简称“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淋病防治提供思路。搜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4大数据库,查阅铁离子在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细菌耐药相关的文献。从淋球菌黏附、竞争铁离子、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杀伤以及人群间传播等方面分析显示:淋球菌内铁含量减少可下调细菌对宿主体内抗菌物质的敏感性;菌内铁含量较低时可通过上调铁摄取基因表达,分泌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结合蛋白、铁载体、MpeR等物质,从宿主糖蛋白内抢夺铁离子,促进淋球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和播散。铁离子在淋球菌基本生存需求、抵御杀伤、传播播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菌体内、外铁离子的浓度可增强淋球菌感染的防治效果。
  • 论著
    姚婷婷,杨荣,苏润萍,高西辉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1
    核酸疫苗已成为现代传染病疫苗中的研究热点,然而,核酸疫苗的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转染效率低下和生物相容性不佳等瓶颈,迫切需要研发安全、高效的核酸递送载体。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核酸递送策略,在聚(β-氨基酯)[poly(β-amino ester),PBAE]和核酸自组装形成PBAE纳米颗粒(PBAE nanoparticles,PBAE-NPs)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进行修饰,形成PGA修饰的PBAE纳米颗粒(PGA modified PBAE nanoparticles,PPs)。本文将通过结构表征和生物学评价探究PPs作为核酸递送载体的性能。体外表征结果显示,PPs具有粒径小、Zeta电位低和血清稳定性强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溶酶体逃逸实验结果表明,PGA修饰能够提高PPs的溶酶体逃逸能力。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相较于PBAE-NPs,PPs显著增强了核酸转染效率。此外,CCK-8实验结果显示,P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PPs具有安全性好、核酸转染效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核酸递送载体,为今后核酸疫苗载体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论著
    邢一凡,傅美贤,龙健儿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03-2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2
    RNA荧光原位杂交(RNA-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RNA-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探针,通过互补链杂交,对细胞或组织中特定的RNA序列进行检测和定位。由于RNA-FISH产生的阳性信号较弱,需要结合特异性信号放大,提高信噪比。但传统信号放大技术的背景难以消除,无法定量且分辨率低,是RNA-FISH技术应用的巨大障碍。本文基于第3代杂交链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version 3.0,HCR v3.0),利用一对分裂式探针消除非特异杂交背景,并引发荧光信号放大反应,建立了针对肠道病毒A71 (enterovirus-A71, EV-A71) RNA的敏感、特异的FISH检测方法,并将该技术与蛋白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检测结合,通过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成像,成功地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了EV-A71感染细胞后病毒RNA与其聚合酶3D蛋白的分布变化和相互作用情况,并对细胞中病毒RNA和3D蛋白进行定量。发现相较于传统定量方法,如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新一代RNA-FISH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病毒RNA和3D聚合酶的表达情况与群体细胞检测的结果在趋势上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基于杂交链反应的新一代RNA-FISH技术,可以克服群体细胞数量增减掩盖病毒组分变化的缺点,从而真实反映病毒在单个细胞中的变化。
  • 病例分析
    朱惠怡,孙小瀑,杨森,郭一霖,张亚文,卢成瑜,陈德晖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27-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极少引起肠炎,MRSA肠炎一般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及胃肠手术后的患者。本例患儿无长期用药史及手术史,突然出现发热、呕吐、转移性右下腹痛而就诊,病初疑诊阑尾炎,完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后未发现阑尾炎影像学征象,反而可见肠管异常扩张及气粪潴留,经肛管引流出大量墨绿色水样便。经咽拭子和粪便病原学检查,患儿确诊MRSA肠炎。给予万古霉素口服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患儿康复出院。本文通过分析本病例及MRSA肠炎相关文献,对MRSA肠炎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进行深入剖析,为MRSA肠炎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王雅萍1,*,潘苗苗2,*,夏欣媛2,肖振明2,杨浩2,吴志国3,赵超2,4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3): 151-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3.004
    为了调查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并验证肠道微生物是否可以成为抑郁症干预的新靶点,本研究共收集19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采用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对参与者进行评估。基线微生物群分析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群落级差异。差异物种分析表明,在抑郁症组中存在大芬戈尔德菌(Finegoldia)、干酪乳杆菌(Lactiaseibacillus)、肠杆菌目(Enterobacter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纺锤链杆菌属(Fusicatenilbacter)、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 6种标志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表明,健康组中显著富集的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与抑郁焦虑水平呈明显负相关。本研究基于肠道微生物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来解析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并为缓解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提供了潜在的微生物干预靶点。
  • 论著
    蔡健鹏1,2,*, 郭薇3,*, 孙钰涵2,*, 陈禹同4, 王红羽2, 王岩5, 刘洪艳3, 艾静文2, 王森2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2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3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者长新冠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选取2023年8月以前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的感染者1 209 例,随访收集人口学资料、长新冠症状,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新冠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显示,1 209 例感染者中有146例(12.08%)报告长新冠症状,主要以乏力、咳嗽、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为主,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非长新冠感染者相比无明显异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新冠的风险因素包括女性(aOR=1.69,P=0.007)、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aOR=4.07,P<0.001)以及再感染(aOR=1.94,P=0.002)。本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以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为主的感染者长新冠的发生率较既往毒株低,女性、合并较多基础疾病(≥3)以及再感染是长新冠的风险因素。
  • 病例分析
    张小敏,刘露露,张依枫,韩晓颖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3): 163-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3.006
    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例“咽痛”患者,辗转诊治2月余,曾疑诊为淋巴瘤,就诊期间出现发热、咳白粘痰、眼睑上抬困难、口角歪斜、黑便、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经淋巴结穿刺病理诊断及病原体培养,最终确诊为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深刻认识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原学特征,并了解真菌实验室检测新技术,有利于临床诊断、鉴别和早诊早治。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病例分析
    杜琨,朱慧花,宝凌云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2): 102-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2.006
    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支原体脑炎。患儿因“皮肤黄染3天”入院,病程中有发热,入院后仍持续发热22天,热峰高达39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及葡萄糖水平显著降低,按照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治疗后效果不佳,遂取脑脊液行宏基因组测序,第22天明确诊断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新生儿支原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为主,感染主要来自母体宫内感染的垂直传播。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均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类似,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诊断,治疗宜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 论著
    董欣越1, *,林庆能2, *,杨丹桐1,庄源2,陈敏2,肖萍3,祖平1,吴立梦1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35-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4
    本研究旨在模拟公共卫生生物样本库的感染性标本的转运/暂存、冷冻保藏再利用场景,通过在兔血清和饮用水中外加大肠埃希菌模拟感染性人类血清样本和环境水样,评估不同运输温度、冷冻温度、冻融循环,尤其是液氮温区环境对样本中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性血清和饮用水在4 ℃运输条件下,样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数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干冰运输条件下,饮用水样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数在12 h后下降至极低水平。在 -20 ℃、-80 ℃和液氮条件下,血清冻融1~3次后大肠埃希菌数结果与基准值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建议应全程记录每个环节影响样本质量的关键数据,例如:转运温度、时限和冻融循环总次数,作为分析前信息记入生物样本库信息系统,尽管这不是生物样本操作信息,但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医学论坛
    邓国英1,孙文长1,杨淑凤1,李星云1,戴晓冬2,刘欣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6): 378-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6.009
    本研究旨在评估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线上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和总结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使用大连医科大学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系统对2021年参加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线上学习和考试的641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试卷各章节的正确率、难度系数、信度和区分度。结果显示,本次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各章节正确率为70%~90%,考试平均分72.28,及格率85%,优秀率4%。试卷总体质量良好,难度略偏易,难度系数0.72。信度和区分度好,区分度0.29,信度为0.9。2021年线上教学与2019年线下教学的学生期末试卷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本次线上考试试卷总体质量良好,能够客观体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线上教学效果基本满意。本研究还比较了试卷中各题型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为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线上考核试卷提供依据和参考。
  • 特约专稿
    廖雪姣1,吴舒婷1,马拯华1,卢洪洲1,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193-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及其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现阶段各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目前面临的新的危机是SARS-CoV-2感染后给患者造成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神经、精神、心血管和消化等系统的症状,部分患者的症状包括并发症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被称之为长新冠(long COVID)或后COVID-19综合征。在未来数年,这些症状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保健成本,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恢复期的长期健康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 病例分析
    王丹,杨向贵,许颖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4): 235-2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4.006
    苏黎世放线菌(Actinomyces turicensis)是一种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健康人群口腔中的主要菌群,该菌若进入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可导致放线菌病。本文介绍了1例苏黎世放线菌引起的腹膜透析导管隧道感染病例,患者先后经过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抗感染治疗后,病变好转出院。本文通过介绍苏黎世放线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及治疗方法,从而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熟悉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强调临床和实验室应保持及时、有效的临床沟通,才能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 论著
    崔晓娴*,周艳秋*,王煜垟,崔心怡,李智,陈敏,张曦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4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5
    本文旨在探究上海市麻疹疑似病例的病原谱构成。从2014—2019年的 3 325 份麻疹/风疹阴性咽拭子标本中,挑选 1 197 份标本,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细小病毒B19、人类疱疹病毒4型(Epstein Barr virus,EBV)、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人疱疹病毒6型(HHV-6)、人疱疹病毒7型(HHV-7)、柯萨奇病毒A16(CA16)、柯萨奇病毒A6型(CA6)、柯萨奇病毒A10型(CA10)、肠道病毒71型(EV71)及其它通用肠道病毒(EV)。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种病毒,总检出率为9.7%,未检出混合感染。EBV检出率最高,为1.8%,其次为人疱疹病毒6型(1.7%)、VZV及人细小病毒B19(各1.3%)。其他EV检出率为0.8%;检出CA6、CA10各7例(0.6%);检出HSV-1共6例(0.5%),CA16有4例(0.3%)。人细小病毒B19、VZV主要在未成年人中检出,EBV、HHV-6、CA16、CA6在成人和未成年人中占比相似。VZV、EBV及HHV-6主要在男性中检出,HSV-1主要在女性中检出。本研究提示,在上海市麻疹疑似病例中,除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外,还存在EB病毒、HSV-1、细小病毒B19等9种病毒,它们均可能引起类似麻疹症状而被临床诊断为麻疹,临床医师诊断时须注意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