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3期)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感染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肝炎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为严重,占肝炎死亡病例的96%。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57亿HBV和1.7亿HCV慢性感染者。我国乙型肝炎感染者占全球感染人数的1/3,造成了巨大负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非常重视肝炎病毒及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以满足服务国民健康的重大需求。闫章才团队对2008-2017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获得资助的病原感染科学领域肝炎病毒相关项目的申请、资助情况及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从事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临床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信息。该文在分析了近10年 NSFC对病原感染领域(H19)肝炎病毒相关课题的申请和获得资助(资助率为19.8%)情况;H19代码下病毒相关课题获资助项目中,肝炎病毒项目的平均资助率为35.4%(343/968),2016年最高,达43.2%(35/81)。进而,论文分析了病原感染领域内肝炎病毒相关课题不同“项目类别”、不同型别肝炎病毒相关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资助项目的依托单位分析结果显示:获得10项及以上的机构有12家,其中重庆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的资助项目数最多。不同申请代码的资助情况以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4)的数量最多,占总资助数量的86.0%(295/343),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其他科学问题(H1912)、病原微生物变异与耐药(H1908)、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研究与诊疗新技术(H1911)、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H19)等代码下也有部分申请和资助。肝炎病毒相关项目研究方向主要分为病毒基因与功能、病毒蛋白与功能、病毒变异与耐药、动物模型、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防治及其他。其中,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研究方向资助数量最多,为42.0%,表明此研究方向是肝炎病毒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论文总结近10年获得资助的病原感染领域肝炎病毒相关项目的特点为:①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完善的科研平台及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②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③获资助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逐年增多,表明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NSFC也在努力推进学科、地区均衡协调及可持续发展。④与欧美科研强国相比,我国科学家对肝炎病毒相关研究的影响力大幅度提高。⑤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获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与进步。⑥国际合作更加紧密, 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但是把双刃剑。王菲菲等就近期关于中性粒细胞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核分枝杆菌的侵入后,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可在1~3 h内迅速迁移至感染部位,吞噬、活化,并招募其他免疫细胞迅速向感染部位聚集。虽然中性粒细胞在机体抗结核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不仅有助于控制结核分枝杆菌,还参与宿主病理损伤过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中性粒细胞数量是否与结核病发病时间及疾病状态有关,目前尚未明确,因此,有关中性粒细胞在抗结核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有待深入研究。
      王庆林等课题组于2013年7-12月期间在H7N9主要流行地区之一江苏省苏州市活禽市场采集2 655份鸡、鸭咽拭子样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冬季样本中H7N9阳性率显著高于夏季样本,同时发现样本中存在H5、H7和H9亚型毒株之间的混合感染。进一步对H7N9阳性样本的HA、NA、和PB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性样本中HA、NA和PB2基因序列与新型H7N9病毒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一些样品中的PB2基因序列与H5N1病毒PB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结果提示,新型H7N9病毒基因重排的可能性,建议在活禽市场对所有禽流感病毒亚型进行持续监控,从而有助于流感病毒的及时防控。
      叶荣课题组对DC-SIGN与mCEACAM1a分子相互作用调控鼠冠状病毒复制开展研究,结果提示DC-SIGN调节鼠冠状病毒复制的作用依赖于病毒受体mCEACAM1a,其调控机制可能是以三聚体的形式与病毒受体相互作用,而改变病毒受体和细胞的功能,阻止鼠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ERK途径信号转导下调等。    

[2018-06-06]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的审稿专家(2017―2018年)致谢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 导读与评论(2020年第1期)
· 导读与评论(2019年第6期)
· 导读与评论(2019年第5期)
· 导读与评论(2019年第4期)
· 导读与评论(2019年第3期)
· 导读与评论(2019年第2期)
· 导读与评议(2019年第1期)
·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6期)
·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5期)
·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4期)
·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3期)
· 导读与评论(2020年第2期)
· 导读与评议(2018年第2期)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