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的“长生疫苗事件”将疫苗接种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期发表了由孙仁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撰写的特约专稿“精准设计疫苗”,回顾了疫苗发展史,充分肯定了疫苗在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健康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即极大降低了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文分析了各类型疫苗的优缺点,并介绍了作者所在实验室构建的一类具有广谱保护性的新型疫苗——精准设计疫苗。精准设计疫苗是一类应用高通量技术和反向遗传学技术定向筛选病原体全基因组内特异位点或区域,进而精准设计的重组疫苗。基于个体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精准医学引领了新一轮的医疗变革,而这种基于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特定基因、蛋白、通路的精准设计疫苗则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全新技术和思路,将推动疫苗学进入新时代。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国际交流来往显著增加,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袁志明教授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研究建立了10种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烈性病毒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技术,针对10种烈性病毒的RT-LAMP方法可对口岸等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疑似患者进行快速筛查,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研究的高致病性病毒包括: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 MAR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Omsk hemorrhagic fever,OHFV)、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这些病毒在国际上均列为烈性病毒,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受到全球的关注和警戒。
持留菌形成为细菌耐受抗生素的一种机制,是引起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研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sdhCAB操纵子在持留菌形成中的作用。sdhC、sdhA、sdhB的基因产物组成琥珀酸脱氢酶参与电子传递链和三羧酸循环,在细菌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团队发现,sdhCAB敲除后细菌中三羧酸循环、甲烷代谢通路及聚合酶Ⅳ等基因表达上调,耐药相关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糖类代谢基因、卟啉代谢基因及一些转运体基因等表达下调,提示这些通路的基因参与sdhCAB影响持留菌形成的过程。此外,高通量微生物细胞表型检测发现,敲除sdhCAB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琥珀酸、柠檬酸、糖原、L-天冬氨酸等64种碳源的代谢。结果提示,sdhCAB操纵子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留菌的形成。
吴旸等撰写的综述介绍了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的相关动物模型。PDT是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生物靶标的光敏剂,从而产生活性氧并有效杀伤多种耐药病原体的新型治疗方式。体外实验已证实了PDT疗效,但目前动物实验数据相对较少。该文总结了近年来PDT用于动物体内抗感染治疗的动物模型、治疗方案设计等,为未来PDT抗感染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是将自然科学即专业知识和技能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大连医科大学的孙文长等发表的《医学人文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给医学生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应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建议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数项人文教育有关的内容(知识点),从而对该课程的医学人文教育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