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09年 4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9-03-25

论著
综述
讲座
   
述评
3 闻玉梅
开展多学科双向性转化型研究
虽然转化型研究已被提出数年,但一般强调的是基础理论研究联系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解决。实现多学科、双向性转化型研究(multidisciplinarybidirectionaltranslationalresearch),如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实验诊断学等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将可促进转化型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在医学及生命科学中,一个常用的词是从实验室到临床(frombenchtobed),实际上基础研究不仅应解决患者的疾苦,还应着眼于预防疾病、环境卫生、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而双向性则指从临床到实验室(frombedtobench),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基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设计基础研究课题并进行实验室研究。例如,根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酶与蛋白酶的分子结构设计并生产了多种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用于临床,延缓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但是又出现了耐药问题。结合医学实践,细致分析在中国哪些患者容易出现耐药性,为何出现耐药,耐药性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遗传因子、免疫力、有无合并感染及生活习性间有无相关性等,这就需要基础研究者从临床到实验室,结合多学科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还需再在临床或现场做考证。如此循环及螺旋式上升,各相关学科均可得到发展;还有利于民生,提高与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
2009 Vol. 4 (1): 3-31 [摘要] ( 2380 ) [HTML ( )] [PDF 45KB] ( 2323 )
论著
4 王林;郭丹华;焦伯延;林万松;林建银;林旭
乙型肝炎病毒3022 ~1787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蛋白具有抗α干扰素作用
为证实乙型肝炎病毒( HBV) 3022 ~1787 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蛋白TS′X′( 源于DNA 聚合酶读码框架, T为TP 区, S′为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 X′为截短的X 蛋白) 具有抗α干扰素( IFN-α) 作用并确定其功能区域,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获得TS′X′全长及片段TS′( 含TP 区及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 , 并克隆于pcDNA3. 1 /HisC 载体。重组质粒以FuGENE6 转染Huh7 肝细胞,48 h 后裂解细胞, 以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 证实目的蛋白可在Huh7 肝细胞中表达。重组质粒及空载体pcDNA3. 1 /HisC 分别与IFN-α反应报告质粒p6-16CAT按分子数5∶1、10∶1、15∶1、30∶1 共转染Huh7 肝细胞, 转染后48 h 给予终浓度为100 IU/ml 的
IFN-α2a 刺激, 作用24 h 后裂解细胞,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胞内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CAT) 含量。结果显示, 与空白载体相比, 随着TS′X′及TS′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量的递增, Huh7 胞内CAT 值逐渐降低( n=6, P <0. 05) , 但TS′X′与TS′之间无显著差异( n =6, P >0. 05) 。本研究证实, HBV 3022 ~1787 核苷酸缺失
突变体编码的TS′X′蛋白可抑制Huh7 细胞对IFN-α的反应性, 其活性与其N端TP及部分缺失的spacer 区有关。
2009 Vol. 4 (1): 4-82 [摘要] ( 3407 ) [HTML ( )] [PDF 444KB] ( 2412 )
9 王 蕾;刘 华;王雯静;张勤弢;高 锋
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评估
我们采用具有世界卫生组织( WHO) 溯源性的标准血清建立浓度标准曲线, 评估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的检测灵敏度, 并对97 例经确认为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的阳性结果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 同时综合评估低水平HBsAg 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 探究低水平HBsAg 检测的临床意义。根据MEIA、ELISA 的S/CO 值分析, 2 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 095 IU/ml 和0. 378 IU/ml;ELISA 对97 例低水平HBsAg 的检出率仅为45. 4% ( 44 /97) ; 在97 例低水平HBsAg 患者中, HBV DNA≥1 ×103 拷贝/ml 占17. 5% ( 17/97) , 肝功能异常率占38. 1% ( 37 /97) , 其中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19 例患者中, 肝硬化占57. 9% ( 11 /19) 。因此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有助于低水平HBsAg 的检出, 有利于对这些人群的诊断和治疗。部分低水平HBsAg 患者往往伴随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的慢性损伤, 预后不良, 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009 Vol. 4 (1): 9-12 [摘要] ( 2560 ) [HTML ( )] [PDF 104KB] ( 2986 )
13 陆萍1 ;凌冰1 ;方风琴2 ;季育华2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评估去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成分中巨细胞病毒的效果
为了评估目前常用的去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成分中人巨细胞病毒( HCMV) 的效果, 我们在献血员中筛选获得HCMV-IgG、pp65 皆阴性的血液,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将HCMV 感染的人成纤维细胞与PBMC 共培养, 感染HCMV 的PBMC 经抗人成纤维抗体和抗CD45 磁珠2 次分选纯化后, 将CD45 + 单核细胞加回原全血中, 建立HCMV 潜伏感染的模型, 再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PCR) 定量测定过滤前、后血液样本中的病毒载量, 残留成纤维细胞所含的HCMV 通过定量反转录PCR( RT - PCR) 扩增脯-4-羟化酶exon12a mRNA 来校正。结果显示, 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后, 每单位( 200 ml) 全血血液中, 白细胞的去除率为99. 98% 。全血中平均HCMV 病毒载量从3 742 拷贝/ μl 降至22. 57 拷贝/ μl, 降低2. 50 log10 , 说明去白细胞滤器虽然可明显减少全血中HCMV 病毒的载量, 但并不能完全去除病毒。
2009 Vol. 4 (1): 13-15 [摘要] ( 2544 ) [HTML ( )] [PDF 260KB] ( 2404 )
16 李玉运1,2 ;朱汝南2 ;钱渊2,1 ;邓洁2 ;孙宇2 ;王芳2 ;赵林清1,2
2007―2008年肠道病毒71型北京地区分离株的VP4基因序列分析

为了解2007 ― 2008 年北京地区流行的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是否存在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病毒毒力的关系, 我们选择2007 年分离的3 株EV71( 其中1 株分离自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 其余2 株分离自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标本) 和2008 年分离的5 株EV71( 其中3 株分离自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或鼻拭子标本, 2 株分离自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液标本) , 提取基因组RNA, 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PCR) 扩增得到VP4 基因片段, 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使用生物信息软件与GenBank 中的EV71 VP4 基因进行序列及病毒型别分析。结果表明, 所测得的8 株EV71 VP4 基因全长均为207 bp, 编码69 个氨基酸, 理论相对分子质量( Mr) 为7 ×103。8 株EV71 病毒VP4 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4% ~100% , 与GenBank 中其他EV71 病毒株VP4 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 ~100% , 与阜阳、深圳和台湾等地区流行的EV71 VP4 的核苷酸同源性比其他地区高。除了与印度报道的VP4 编码的氨基酸在第7 和54 位不同外( 印度株: 7 位蛋氨酸, 54位苏氨酸; 其余株7 位苏氨酸,54 位丙氨酸) , 这8 株EV71 VP4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以及与其他EV71 VP4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8 株EV71 病毒VP4 与文献报道的3 株重症感染病毒株VP4 ( BrCr、MS 和NCKU9822) 核苷酸有较大差别, 而8 株病毒株中从重症感染( BJ97、BJ110B、BJ110Y 和BJ4243) 与轻症感染( BJ25、BJ47、BJ65 和BJ67) 分离到的毒株之间VP4 基因序列未见明显改变, 只有几个核苷酸存在差别。VP4 核苷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 这8 株EV71 均属于C4 亚型, 显示2007 ― 2008 年北京地区流行的EV71的VP4 基因相当保守, 分离自伴有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和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的EV71 的VP4 基因之间在核苷酸水平未出现同样的变异。结果提示, 近2 年来北京地区所流行的EV71 属C4 亚型。

2009 Vol. 4 (1): 16-21 [摘要] ( 3172 ) [HTML ( )] [PDF 184KB] ( 3529 )
22 杨海英;王冯滨;王江蓉;胡芸文;宋志刚;何静;田棣;欧强
98 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
目前, 我国手足口病患儿有增多流行趋势。为了解该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防止其暴发流行及病情恶化,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我院2008 年5 ― 6 月收治的98 例住院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发病患儿多数为1 ~5 岁( 80. 61% ) 的农村或郊区儿童。散居儿童( 72 例, 73. 47% ) 多于群居儿童( 26 例, 26. 53% )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 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98 例患儿均有皮疹, 其中88 例( 89. 80% ) 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无明显变化或升高。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报告, 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或柯萨奇病毒A16 型( CA16) 阳性共78 例, 其中EV71 74 例。对于本
病, 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 患儿均在1 周左右治愈, 但是如不及时诊治, 可能出现病程延长或各种并发症, 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故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和疫点处理外,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该病的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9 Vol. 4 (1): 22-25 [摘要] ( 3312 ) [HTML ( )] [PDF 80KB] ( 2606 )
26 拾莉1 ;丁元生2 ;杨华2 ;刘耀婷1 ;刘忠华2 ;胡忠义2 ;黄瑞1
结核分枝杆菌19kD-ESAT6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 中扩增获得19kD 脂蛋白和esat-6 基因片段, 将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8-T 载体, 再亚克隆目的片段到同一表达载体pET-21a,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1a-19kD-ESAT6, 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 , 表达纯化后用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 分析其抗原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1a-19kD-ESAT6, 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 结果显示, 在相对分子质量( Mr) 约29 ×103 处有表达条带。estern blot 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19kD-ESAT6 与确诊的结核病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具有特异的抗原性。本研究构建的结核分枝杆菌19kD-ESAT6 融合蛋白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2009 Vol. 4 (1): 26-29 [摘要] ( 3249 ) [HTML ( )] [PDF 679KB] ( 4082 )
综述
30 孙富艳1 ;卢洪洲1,2,3
艾滋病免疫重建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侵犯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引起的疾病。20 世纪90 年代前, 人们普遍认为免疫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但自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出现以后, 发现受损的免疫功能可以获得重建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免疫功能重建是指患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 从而降低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AIDS 的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机制得到进一步研究, 改善调节患者CD4+细胞的数量和免疫功能及细胞毒性T细胞( CTL) 的杀伤功能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免疫机制。目前一些治疗新策略和手段, 如细胞因子治疗、HIV 特异性疫苗的研制已进入试验或临床阶段, 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2009 Vol. 4 (1): 30-34 [摘要] ( 2925 ) [HTML ( )] [PDF 96KB] ( 2633 )
35 侯剑刚;丁强
溶瘤病毒与癌症治疗

近几年溶瘤病毒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病毒的感染和增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并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进一步清除癌细胞。对癌细胞特异性的靶分子或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发现了很多溶瘤病毒。本文就溶瘤病毒的原理、历史、种类、安全性、杀伤效率以及疗效等进行综述。

2009 Vol. 4 (1): 35-39 [摘要] ( 2942 ) [HTML ( )] [PDF 112KB] ( 6528 )
40 甘霖1 ;王明丽1 ;陈敬贤1,2
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VZV 流行的最有效手段。美国从1995 年开始实施儿童接种水痘疫苗的政策, 显著降低了水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 水痘疫苗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水痘减毒活疫苗Oka 株的研发, 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 病毒减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能更全面地认识水痘减毒疫苗在预防和控制VZV 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

2009 Vol. 4 (1): 40-44 [摘要] ( 2550 ) [HTML ( )] [PDF 477KB] ( 2703 )
45 吴琼;倪语星
一种新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决定因子: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引起的危重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抗生素通过与细菌30S 核糖体亚基的16S rRNA 的A 位点结合而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耐该类抗生素的机制主要包括产氨基糖苷修饰酶、作用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和外排系统导致的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耐药决定因子, 可导致4, 6-二取代基-脱氧链霉胺类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该类甲基化酶编码基因常位于细菌特异性重组系统中( 如转座子) , 使得其可在细菌不同种属间广泛传播。在致病性革兰阴性菌中发现的甲基化酶基因的G+C含量与其推测的起源菌——放线菌中的G + C 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其真正的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16S rRNA 甲基化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为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文就其耐药机制、分类、基因背景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9 Vol. 4 (1): 45-48 [摘要] ( 2463 ) [HTML ( )] [PDF 137KB] ( 2472 )
49 唐善﹒安東
向合成细胞迈进:细胞与计算机的复制过程中的遗传问题

对生命机制的理解预示着人类总有一天能重建细胞。对于生命表征的深入分析显示, 细胞的分裂、繁殖与计算机间的复制非常相似。这要求我们在亚细胞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首先, 细胞必须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其遗传物质的机器。在此意义上, 遗传物质在数代间复制, 而机器也可以再生。繁殖是一个可以在子代间累积有用信息的过程, 从大量无用的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信息是一个依赖能量的过程, 并借助能量阻止功能性实体的降解。细菌基因组的分析显示, 核心基因( 即维持必需功能的基因) 负责执行这种类似于棘齿运行的信息累积过程。本文提出, 磷酸化矿物盐类可能是广泛的能量来源。

2009 Vol. 4 (1): 49-58 [摘要] ( 2388 ) [HTML ( )] [PDF 349KB] ( 2123 )
最近信息
34 丁悦娜;瞿涤
依靠科学发展观 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东方科技论坛第126次学术研讨会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 复旦大学承办的第126 期东方科技论坛“突发严重传染病事件中生物安全问题的探讨”研讨会, 于2009 年2 月20 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 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闻玉梅院士担任执行主席, 近40 位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传染病工作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参加了本期研讨会。参会人员分别来自卫生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
2009 Vol. 4 (1): 34-34 [摘要] ( 2340 ) [HTML ( )] [PDF 23KB] ( 1613 )
讲座
59 陈皎菁;袁正宏
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及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目前对BSL-1和BSL-2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国家规定需向市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对其实验操作内容、仪器设备情况、人员培训考核等均有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但强调不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本研究借鉴、整合目前国际上较有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法、制度等,根据国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针对BSL-1和BSL-2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一套能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模型,根据本单位内部考核相关指标验证体系,使得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得到统一规范管理。
2009 Vol. 4 (1): 59-64 [摘要] ( 2186 ) [HTML ( )] [PDF 658KB] ( 2650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