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3年 8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3-12-25

特约专稿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特约专稿
197 尚红
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疫情特点及防治策略

目前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传播亚型呈现出新的特点,疾病进展较快。HIV核酸及抗原抗体检测等手段对于早期发现MSM人群感染者具有重要意义。解析MSM人群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发现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为早期评估HIV感染的预后提供创新性手段。对我国MSM人群HIV感染者的早期发现及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干预及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3 Vol. 8 (4): 197-202 [摘要] ( 1353 ) [HTML ( )] [PDF 478KB] ( 2144 )
203 王若珂,郭建影,张林琦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广谱中和抗体与疫苗设计

自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30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有效的HIV-1疫苗,但至今效果不理想。由于精英患者的广谱中和血清能起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体液保护免疫机制的研究,推动疫苗的设计和优化,为尽早研发成功HIV疫苗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近几年来,由于技术的突破和改进,从HIV感染者中分离获得广谱中和抗体的概率和数量大大提高。本文针对近几年分离的有代表性的广谱中和抗体,根据其不同的识别位点分为四大类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了从研究广谱中和抗体中所获得的疫苗设计的创新思路与启示。

2013 Vol. 8 (4): 203-212 [摘要] ( 1434 ) [HTML ( )] [PDF 7969KB] ( 2236 )
论著
213 刘强1,王文波1,黄维金1,邵荣光2,王佑春1
体内电穿孔对载体表达效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DNA疫苗免疫反应效果的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体内电穿孔(EP)技术对DNA载体pDRVI1.0表达效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DNA疫苗免疫反应的辅助效果,为DNA疫苗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通过构建携带荧光素酶基因的pDRVI1.0-Fluc质粒,利用活体成像技术分析EP接种对荧光素酶蛋白的组织分布、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同时,构建携带我国HIV-1 CRF07BC流行毒株env基因的DNA疫苗pDRVI1.0-HIV,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抗体法对EP辅助的免疫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P接种后,pDRVI1.0-Fluc质粒未改变组织分布特点,但显著提高了其体内表达效率,并降低了载体的饱和接种量。同时,EP技术提高了pDRVI1.0-HIV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的γ干扰素(INF-γ)分泌型T细胞反应和ENV特异性结合抗体效价。提示EP技术可在DNA疫苗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2013 Vol. 8 (4): 213-219 [摘要] ( 1241 ) [HTML ( )] [PDF 26953KB] ( 1937 )
220 孙志平,韩文东,丁悦娜,瞿涤
过氧化氢干雾对生物安全柜微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研究

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环境消毒是控制实验室污染的重要环节。过氧化氢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微环境消毒,但其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过氧化氢干雾(粒径<10 µm)不同消毒程序对生物安全柜表面常见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在生物安全柜内采用优化的消毒程序(发散循环8次,每次1 min,达60 ppm后,静置消毒2 h),利用该程序,过氧化氢干雾可完全杀灭1×106 CFU枯草芽胞杆菌、嗜热脂肪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以及1×108 CFU大肠埃希菌。然而,当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微生物浓度达1×107 CFU时,过氧化氢干雾无法完全杀灭微生物。因此,建议在进行过氧化氢干雾消毒时,应先用消毒剂处理,以期彻底杀灭生物安全柜微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2013 Vol. 8 (4): 220-226 [摘要] ( 1314 ) [HTML ( )] [PDF 14285KB] ( 1983 )
227 邵俊杰,王嘉瑜,滕峥,潘浩,陈洪友,匡小舟,俞雪莲,朱兆奎,张曦
2009~2011年上海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

为分析2009~2011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构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来自上海18个区(县)的6 676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其中257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27份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毒株进行VP1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上海市18个区(县)均有病例报道,地区分布无显著差异;≤5岁的婴幼儿为疾病高发年龄段;4~11月为发病高峰期。H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为主要病原,不同地区病原构成有所不同。实时荧光RT-PCR对6 676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9.61%,HEV71和CA16阳性率分别为38.83%和21.26%。对257份HEV71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获得毒株57株,分离阳性率为22.18%。对其中27株进行VP1基因全长测序,均属C4a基因亚型。

2013 Vol. 8 (4): 227-233 [摘要] ( 1418 ) [HTML ( )] [PDF 16720KB] ( 2064 )
234 刘晓颖1,吴霖2,陈影1,杨之涛1,3,周敏4,李洁4,毛恩强1,陈尔真1
酵母菌血症流行病学及影响近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酵母,尤其是假丝酵母(又称念珠菌)导致的血流感染逐年上升,且病死率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内获得性酵母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率、菌种分布、28 d病死率及抗真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酵母菌血症发生率为0.34/1 000入院患者。28 d医院内病死率达27.1%。129例血流感染患者中,白念珠菌血症45例(34.9%),非白念珠菌血症84例(65.1%),其中近平滑念珠菌占18.6%、热带念珠菌占14.0%、光滑念珠菌占7.0%、季也蒙念珠菌占5.4%、清酒念珠菌占4.7%。101例患者(78.3%)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其中90例(69.8%)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合适;28例(21.7%)未接受任何抗真菌治疗。发病5 d内接受合适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患者的病死率(20.0%)显著低于未接受合适治疗患者(43.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36,P=0.005)、粒细胞缺乏(HR=15.497,P<0.001)及合适的抗真菌治疗与28 d病死率有关(HR=0.352,P=0.002)。因此,早期诊断并进行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减少酵母菌血症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2013 Vol. 8 (4): 234-243 [摘要] ( 1351 ) [HTML ( )] [PDF 11197KB] ( 1913 )
病例分析
244 刘莉1,张仁芳1,卢洪洲1,2,3
1 例耐多药复杂重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亚型感染病例的抗病毒治疗

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如何处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耐药患者是临床医师面对的一个挑战。本文报道对1例耐多药复杂重组HIV-1亚型感染病例成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过程,总结了抗病毒依从性的重要性,即只有规律服药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应用病毒基因耐药检测来指导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但应注意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际情况可能存在的差异,此外需进一步研究一些少见亚型毒株对药物的反应及对药物压力的逃避机制

2013 Vol. 8 (4): 244-247 [摘要] ( 1297 ) [HTML ( )] [PDF 431KB] ( 1849 )
综述
248 李蒙,孙桂芹,王蕾,陈力
抗乙型肝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抗HBV抗体药物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和移植性感染的主要用药。但HBIG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而重组抗HBV单克隆抗体能成为其有效替代物。在重组抗HBV抗体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重组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功能性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为阻碍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现有的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综述。

2013 Vol. 8 (4): 248-254 [摘要] ( 1485 ) [HTML ( )] [PDF 8720KB] ( 2395 )
255 孙峰,张文宏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新进展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与儿童感染性腹泻在发病率、严重程度、预后等方面有所不同,其治疗以补液、止泻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近年来,就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在补液治疗和益生菌、新止泻药物等应用方面更新了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进一步确保现有药物安全性的同时促进了腹泻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发展。

2013 Vol. 8 (4): 255-260 [摘要] ( 1395 ) [HTML ( )] [PDF 629KB] ( 2226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