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 10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5-06-25

导读
特约专稿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导读
133 闻玉梅
导读与评论(2015年第3期)
本期特约专稿刊登了由廖万清院士团队撰写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真菌的机会感染。真菌机会感染也常见于其他终末期患者,文中介绍的多种真菌感染值得临床医师参阅。
本期论著在病毒方面有3篇,均对RNA病毒的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柯萨奇病毒A16感染猴体,发现病毒只在部分CD14+细胞中有增殖表现;利用树突细胞研究,发现感染后12~36 h病毒在其中增殖。这一现象是否在患者中也出现?不同毒株是否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鼻病毒是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但不如流感病毒受到重视,有时可引起哮喘等较重疾病。迟苗苗等作者根据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和疏水区域程度高,能整合至细胞内质网等特点,在细胞水平发现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可诱导细胞内质网应激,并经该途径诱导细胞凋亡。鉴于鼻病毒不易在常规细胞中培养,且没有适用的动物模型,研究其部分组分的致病机制有一定价值。目前研发的疫苗对诱生高效价的Ⅱ型登革病毒抗体有一定困难,魏建春等作者用DNA免疫技术在小鼠中制备了针对Ⅱ型登革病毒10种蛋白的抗体,比较其效价。研究结果显示,抗E、NS1蛋白抗体效价最高,有些非结构蛋白难以获得较高效价的抗体。鉴于抗体在登革热中可诱生抗体增强反应(antibody enhancement)而致病,如能进一步分析这些抗体的不同功能,将可在理论与应用上有所发展。在抗感染免疫方面,本期对巨噬细胞在炎症中的基础研究与Toll样受体的抗感染免疫作了报道,希望能继续向深度研究发展。
在细菌领域,本期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刊出2篇与致病及免疫相关的论文。用斑马鱼模型通过研究海分枝杆菌,发现mkl基因在海分枝杆菌抵抗宿主免疫及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需在结核分枝杆菌中进一步验证。此外,本期还发表了教科书中从未提过的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TA)。这一系统是通过对该细菌基因组学研究与大肠埃希菌比较所发现的双组分系统。毒素与细菌的生长和死亡相关,抗毒素是不稳定的、可防止毒素对细胞杀伤作用的组分。虽然结核分枝杆菌中有近40个TA基因座(loci),但其作用与意义尚不清楚。
对布鲁杆菌在非流行区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的报道,值得临床医师警惕。根据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发及再发立克次体病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期邀请专家对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作了全面综述,以回顾与更新有关知识。
希望本刊的论文与综述能对微生物与感染工作者扩大知识面、加强学科交叉有所裨益。
2015 Vol. 10 (3): 133-133 [摘要] ( 244 ) [HTML ( )] [PDF 141KB] ( 745 )
特约专稿
134 孟云芳,廖万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深部真菌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约50%HIV感染者最终因侵袭性真菌病而死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因此,深入研究HIV与深部真菌病的关系,对预防、诊断和治疗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治疗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也为将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015 Vol. 10 (3): 134-139 [摘要] ( 329 ) [HTML ( )] [PDF 556KB] ( 925 )
论著
140 乞素冬,王晶晶,张小龙,沈霏,李琦涵,李艳艳,刘龙,和占龙
柯萨奇病毒A16在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增殖研究

柯萨奇病毒A16(CA16)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显示该病毒在猴体内可形成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病毒血症形成与CA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不同组分中增殖的关系。首先用CA16感染恒河猴,检测病毒在PBMC组分CD4CD8CD20CD11cCD16CD14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和感染动力学,发现病毒仅在部分CD14细胞中有增殖表现。然后通过刺激CD14细胞产生一定量的树突细胞(DC),用CA16感染DC,发现 CA16能在DC中形成具有动力学意义的增殖过程,增殖峰值出现在感染后1236 h。这些结果可能为CA16感染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2015 Vol. 10 (3): 140-146 [摘要] ( 359 ) [HTML ( )] [PDF 2270KB] ( 1024 )
147 魏建春,崔晓云,吴娜,安静
抗Ⅱ型登革病毒蛋白抗体的制备和特点分析

本研究旨在制备和鉴定小鼠抗Ⅱ型登革病毒(DENV-2)10种蛋白的抗体,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构建DENV-2 10种蛋白的重组质粒,提取质粒DNA,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4次。末次免疫后2周取小鼠血清,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DENV-2各蛋白的稳定表达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免疫效果,分析抗体的特点。DNA免疫小鼠后获得抗DENV-2 10种蛋白的抗血清,抗体效价波动于1:400~1:16 127之间,以抗E蛋白抗体效价最高,达1:16 127,而抗NS3、NS4b、NS5蛋白抗体效价较低,仅为1:400。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稳定表达病毒蛋白的EAhy926细胞进行IFA染色,抗DENV-2各蛋白的抗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DENV-2抗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抗E、NS1、NS4b和NS5蛋白抗体能识别热变性蛋白,其他抗血清未呈现阳性反应条带。本研究提示,DNA免疫小鼠所获得的抗DENV-2各蛋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自然感染或模拟自然感染状态下的DENV-2蛋白,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也表明DNA免疫法可作为抗体制备的一种策略。

2015 Vol. 10 (3): 147-153 [摘要] ( 301 ) [HTML ( )] [PDF 1803KB] ( 1366 )
154 迟苗苗,宋娟,宋芹芹,于洁,罗小暖,张璐,王欣玲,韩俊
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为探讨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诱导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的真核表达载体p2B-GFP,通过转染BHK-21细胞检测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2B定位表达于BHK-21细胞内质网,诱导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增加,并使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转录活性增加,还诱导BHK-21细胞发生核浓缩而凋亡,使凋亡标志蛋白PARP发生降解而减少。结果提示,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经该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2015 Vol. 10 (3): 154-158 [摘要] ( 272 ) [HTML ( )] [PDF 1127KB] ( 1089 )
159 秦园,曹浚垣,吴淑燕,黄瑞
CD36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在脂多糖诱导炎症因子中的作用研究

本研究以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研究CD36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首先用100 ng/ml LPS刺激正常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CD36表达的巨噬细胞16 h,检测巨噬细胞的ERK活性及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水平;继而以20 nmol/L ERK抑制剂处理细胞,再用LPS刺激,检测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明确ERK通路与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巨噬细胞的ERK活性显著增强,分泌的促炎因子TNF-αIL-6显著增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与CD36正常表达的巨噬细胞相比,CD36表达下降的巨噬细胞ERK活性及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抑炎因子IL-10显著增多。与未处理组相比,ERK抑制剂预处理的巨噬细胞中LPS诱导的ERK活性显著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降低,抑炎因子IL-10水平升高。结果提示,LPS能通过其受体——CD36,激活巨噬细胞内ERK活性,进而促进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分泌。

2015 Vol. 10 (3): 159-165 [摘要] ( 411 ) [HTML ( )] [PDF 1349KB] ( 1310 )
166 龚婷,韩海燕,吕智慧,王小飞,曹鋆,程训佳,吴旸,瞿涤
表皮葡萄球菌YycG单克隆抗体抗生物膜活性的研究

YycFG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葡萄球菌细胞壁合成、代谢及生物膜形成,PAS是组氨酸激酶YycG的胞外信号感应区域。本研究针对胞外PAS区域制备抗YycG-PAS单克隆抗体(YycG-PAS MAb)。免疫鉴定结果表明,YycG-PAS MAb可与重组YycG-PAS蛋白和表皮葡萄球菌菌体YycG蛋白结合,属于IgG2a亚型,效价为log 215YycG-PAS MAb(80 μg/ml)与表皮葡萄球菌RP62A菌株共培养24 h,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达46.5%,与mIgG(80 μg/m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YycG-PAS MAb(80 μg/ml)与低浓度万古霉素(1 μg/ml)联用可增强对24 h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由57.6%提高至93.0%(P<0.01)YycG-PAS MAb对浮游状态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存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YycG-PAS MAb在抗生物膜感染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5 Vol. 10 (3): 166-172 [摘要] ( 493 ) [HTML ( )] [PDF 1187KB] ( 1148 )
173 华亦斐,王晴岚,牛辰,高谦
mkl基因在海分枝杆菌抵抗宿主免疫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MycoMarT7噬菌体建立了海分枝杆菌随机突变库,鉴定获得1株转座子插在基因MMAR_0994(mkl)上的突变株。用野生株和突变株分别感染斑马鱼成鱼,通过观察斑马鱼的存活情况,研究mkl基因对海分枝杆菌毒力的影响;利用尾静脉注射感染孵出48 h后的斑马鱼幼鱼,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突变株及野生株在幼鱼体内的播散情况,以检测mkl基因在细菌与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中的功能;将野生株和突变株分别感染小鼠来源巨噬细胞,检测其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此外,还检测了突变株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情况。结果显示,mkl基因突变株感染斑马鱼成鱼后25 d内没有鱼死亡;在斑马鱼幼鱼感染模型和细胞感染模型中,突变株的增殖明显减弱;突变株对酸性环境压力更敏感。以上结果提示,mkl基因在海分枝杆菌抵抗宿主免疫及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 Vol. 10 (3): 173-179 [摘要] ( 578 ) [HTML ( )] [PDF 1769KB] ( 1365 )
180 申爱平,曹帅丽,邢建新,袁俐
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表型的初步探讨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初步探讨,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从H37Rv标准株和PUC-19K质粒扩增出maz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然后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EF6基因的同源臂与kan基因进行杂交拼接,获得目的融合片段,将该融合片段克隆于pMD-19T(simple)载体形成自杀质粒pMD-19T-ΔmazEF6-kan,并将自杀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最后利用电穿孔技术将自杀质粒电转至H37Rv标准株中,在卡那霉素抗性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筛选H37Rv ΔmazEF6缺失突变株单个菌落,提取阳性菌株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克隆片段并测序。将所获得的H37Rv ΔmazEF6缺失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后,对其表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生长速度缓慢且细菌形态短小。本研究证实,融合PCR技术便于快速获得结核分枝杆菌缺失突变株;结核分枝杆菌在缺失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基因后生存能力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5 Vol. 10 (3): 180-185 [摘要] ( 406 ) [HTML ( )] [PDF 1561KB] ( 1169 )
病例分析
186 潘庆春,汤正好,奚敏,余永胜,臧国庆
布鲁杆菌性化脓性关节炎1例

布鲁菌病是系统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在非流行区易被忽视。本病以骨关节受累常见,关节症状多数为反应性关节炎,以单关节化脓性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少见。本文报道1例布鲁杆菌性化脓性单膝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情况。

2015 Vol. 10 (3): 186-188 [摘要] ( 236 ) [HTML ( )] [PDF 1006KB] ( 949 )
综述
189 贾然,徐锦
Toll样受体通路激活改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导致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但该病毒的灭活疫苗可引起RSV疫苗增强性疾病(RVED)RVED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Toll样受体(TLR)及其信号转导对RSV的识别和宿主免疫的激发均有重要作用,其在RVED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TLR在抗RSV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角色及其信号通路激活状态改变对RVED免疫格局的影响,提示RVED机制可能与TLR信号通路激活不足有关,从而为RSV疫苗研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2015 Vol. 10 (3): 189-193 [摘要] ( 282 ) [HTML ( )] [PDF 428KB] ( 845 )
194 张骁鹏1,李炘檑2,郑波2,胡晓梅1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2015 Vol. 10 (3): 194-198 [摘要] ( 442 ) [HTML ( )] [PDF 538KB] ( 1593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