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 14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9-06-25

特约专稿
论著
综述
   
特约专稿
129 唐琪1,卢洪洲1,2
中国消除艾滋病流行面临的挑战
遏制和终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虽然中国在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AIDS流行方面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终结AIDS流行愿景仍面临重重挑战。在筛查和诊断方面:HIV的扩大筛查和早期发现仍是中国应对HIV的关键;在治疗方面:HIV感染者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策略存在局限性,HIV感染者拒绝或中途退出治疗的状况时有发生,AIDS难以治愈等,解决这些问题困难重重;在预防方面:预防药物推广存在难度,疫苗研究仍未取得突破;在社会支持方面: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依然存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存在局限性。因此,针对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吸毒者、老年人等关键易感人群及流行率较高的特定地区设计和制定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及社会支持在内的HIV感染防治综合策略,对中国消除AIDS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14 (3): 129-136 [摘要] ( 130 ) [HTML ( )] [PDF 886KB] ( 683 )
论著
137 吴化叶,牟唐维,徐兴丽,冯骁,王丽春,范胜涛,李琦涵
us3基因的缺失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毒力和抗凋亡功能的影
利用CRISPR/Cas9系统使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ul7、ul41、LAT基因缺失构建M3减毒株(M3株),在M3株基础上通过缺失us3得到M4突变株(M4株)。本研究旨在分析野毒株(McKrae株)、M3株与M4株在毒力和抗细胞凋亡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cKrae组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且100%死亡(P<0.001),而M3、M4组未出现临床症状。M4组小鼠组织中病毒载量明显低于McKrae组和M3组;病理学检测表明,McKrae组出现蛛网膜出血、胶质小结等现象,而M3、M4组未见病理损伤,M4组炎性因子表达与McKrae、M3组相比也显著下降(P<0.01);免疫后M4组较M3组出现高水平的中和抗体、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 抗原特异性T细胞;McKrae株再次感染时,M4组小鼠组织中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3组;在人急性T细胞淋巴瘤细胞中,M4株相比McKrae株和M3株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
2019 Vol. 14 (3): 137-145 [摘要] ( 72 ) [HTML ( )] [PDF 10864KB] ( 517 )
146 周昕,龙健儿
细菌脂多糖对肠道病毒71型感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常导致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在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菌LPS对EV71感染的影响。将EV71与LPS共孵育,测定病毒被热处理后残留病毒的活力,以及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处理后病毒活力逐渐丧失,而经LPS处理的病毒活力丧失的速度减缓,且残留病毒活力与LPS浓度呈正相关;LPS处理后的病毒在黏附、侵入、胞内复制及释放过程中基因拷贝数较对照组均降低;免疫印迹分析表明LPS与抗VP1单克隆抗体可竞争性结合EV71,且粪便中的EV71可被抗大肠埃希菌抗体识别。上述结果提示,LPS可增强EV71热稳定性,抑制EV71感染过程,且LPS可能与EV71结合。
2019 Vol. 14 (3): 146-152 [摘要] ( 78 ) [HTML ( )] [PDF 1489KB] ( 660 )
153 郭雅萌1,侯琳琳1,沈旦枫1,邹琳1,王蕾1,李天胜1,孙桂芹2,陈力1
作用于种属差异性表位的细菌α-半乳糖苷酶(EmGalase)的鉴定和研究
对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进行糖苷酶功能基因组分析发现,该菌存在一个GH27家族α-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该基因并表达蛋白后,利用人工合成的pNP底物研究其酶学性质,发现该酶具有α连接的半乳糖(α-galactose, α-Gal)底物特异性,酶反应pH为3.0~8.0,反应温度为4~45 ℃。用不同寡糖底物进一步确定,该酶能够酶切直链末端α-1,3、1,4、1,6Gal。在猪红细胞上进行的酶切实验显示,该酶能够高效清除存在于猪红细胞表面的末端Galα1-3Gal表位。末端α-半乳糖基化修饰在免疫与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作用于种属差异性表位的细菌α-半乳糖苷酶的发现将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工具,为缓解异种输血中的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提供一种可能。
2019 Vol. 14 (3): 153-162 [摘要] ( 59 ) [HTML ( )] [PDF 6373KB] ( 734 )
163 屈蕾,杨柳,王丽滨,杨军兰,谢云
18例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母婴临床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明确母体危险因素,为新生儿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下称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8年4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8例李斯特菌感染新生儿及其母亲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发现18例产妇中15例有临床症状,以发热及不规则腹痛最为常见;患儿中13例有临床症状,多数表现为呼吸窘迫和发热;89%患儿发生血流感染(61%为化脓性脑膜炎、28%为肺炎);影像学检查提示,存活患儿中56%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0%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14例在明确李斯特菌感染后调整抗生素治疗,所有产妇经治疗均预后良好;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3例要求出院外,其余14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对有发热、腹痛及早产症状的孕妇,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目标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2019 Vol. 14 (3): 163-171 [摘要] ( 54 ) [HTML ( )] [PDF 740KB] ( 722 )
172 李明,陈润,葛文雪,姚梦依,张雪莲
结核分枝杆菌EF4敲除菌株的构建
EF4是一个由lepA基因编码的与蛋白质翻译密切相关的延伸因子,在细菌中高度保守,但其确切功能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功能至今未见报道。为探索EF4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功能,需构建一株结核分枝杆菌lepA基因敲除株。本研究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a全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lepA基因左、右臂,连接到p0004S质粒,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0004S-ΔlepA。然后,通过噬菌体体外包装,将p0004S-ΔlepA质粒连接到phAE159质粒,构建phAE159-ΔlepA噬菌体包装质粒。在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中大量扩增噬菌体并受结核分枝杆菌侵染进行同源重组,筛选阳性克隆,从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该突变株中lepA基因及EF4蛋白表达。PCR结果显示,敲除株基因组中lepA基因已被潮霉素抗性基因成功替换,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敲除株中无EF4表达,表明其为成功构建的RaΔlepA。生长曲线分析显示,正常培养条件下,结核分枝杆菌野生株与敲除株生长趋势一致。敲除株与野生株在菌落形态上有一定差异,相比于野生株,RaΔlepA菌落颜色发黄,凸起偏厚,生长过程中生物膜皱褶较少。耐胁迫能力分析显示,与野生株相比,RaΔlepA耐热、抗去垢剂、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耐酸性环境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利用噬菌体介导的重组法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lepA基因敲除株,为后续研究结核分枝杆菌EF4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
2019 Vol. 14 (3): 172-179 [摘要] ( 68 ) [HTML ( )] [PDF 8665KB] ( 466 )
综述
180 郑康1,刘安元1,2,吴移谋1
梅毒螺旋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subsp. pallidum, 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流行于中低等收入国家。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表明清除Tp感染需要加强公共卫生筛查和治疗,而接种疫苗是预防Tp感染极有价值和首选的方法。本文概述了研制Tp疫苗的必要性,总结疫苗研究过程中候选抗原的相关信息及递送系统,分析Tp疫苗发展策略。
2019 Vol. 14 (3): 180-184 [摘要] ( 67 ) [HTML ( )] [PDF 486KB] ( 557 )
185 赵云1,王蕾2,郭雅萌2,陈力2,汤慧3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采用与定量PCR相同的荧光化学原理和不同的数学原理来实现对靶标核酸序列的绝对定量,其摒弃了对外部参照的依赖,同时具有更高的数据精密度,提高了重复性和再现性。数字PCR的应用涵盖生命科学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医学检验领域,其对疾病相关核酸分子标记的准确分析,为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疗效评估提供了动态量化指标。数字PCR的出现将推动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迈入精准定量阶段。本文就数字PCR尤其是微滴式数字PCR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沿进行综述。
2019 Vol. 14 (3): 185-192 [摘要] ( 113 ) [HTML ( )] [PDF 1130KB] ( 641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