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 14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9-10-25
特约专稿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特约专稿
259
李旭航,朱帆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家族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是几百万年前整合至人类基因组并遗传至今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残余物。因突变、缺失等导致大多数HERV没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但仍有部分家族成员可编码完整的病毒蛋白,如分离自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γ逆转录病毒相似元件家族成员HERV-W的包膜蛋白基因(HERV-W env,又称ERVWE1)编码的ENV蛋白(又称Syncytin-1),在人胎盘发育过程中起细胞融合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HERV-W受到表观遗传调控而其转录活性被抑制;但亦可被环境、遗传等因素激活,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及癌症等。研究发现HERV-W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桥梁”与“触发”作用,靶向Syncytin-1的单克隆抗体GNbAC1已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并且在1型糖尿病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HERV-W的深入研究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途径。
2019 Vol. 14 (5): 259-266 [
摘要
] (
81
) [
HTML
(
)] [
PDF
1330KB] (
691
)
论著
267
文荣,王玉燕,叶荣
鼠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电荷非均一性与其磷酸化的相关性
核衣壳(nucleocapsid, N)蛋白是病毒必不可少的结构蛋白,具有保护病毒基因组和调控病毒复制进程的重要作用。作为冠状病毒的经典模型,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 N蛋白的磷酸化调控病毒RNA复制转录和装配已有报道。本研究发现MHV-A59感染鼠neuro-2a细胞后期表达的N蛋白呈现明显的电荷不均一性,其中只有小部分发生磷酸化并被装配至病毒颗粒中;等电聚焦电泳显示N蛋白的电荷呈连续分布。用蛋白脂酰化抑制剂2-溴棕榈酸(2-BP)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显示病毒复制水平不但与N蛋白电负性相关,而且与细胞的PKCα S657磷酸化和内质网蛋白水平相关。结果提示磷酸化修饰与鼠冠状病毒N蛋白电荷不均一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2019 Vol. 14 (5): 267-276 [
摘要
] (
66
) [
HTML
(
)] [
PDF
4276KB] (
684
)
277
吴锐1,2,潘兹书2
猪瘟病毒Core蛋白核仁定位序列鉴定
黄病毒科病毒核衣壳蛋白的核仁定位在病毒颗粒包装与病毒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鉴定黄病毒科的猪瘟病毒Core蛋白核仁定位序列,本研究构建了将Core蛋白、截短突变体和氨基酸位点突变体分别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 )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PK15细胞后进行表达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 Core蛋白核仁定位序列为PESRKKL,其关键氨基酸为R76K77,对理解猪瘟病毒Core蛋白结构与功能和为后续研究Core蛋白在病毒复制及颗粒包装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14 (5): 277-281 [
摘要
] (
73
) [
HTML
(
)] [
PDF
6311KB] (
799
)
282
葛文雪,陈润,白嘉诚,狄玉昌,张雪莲
结核分枝杆菌硫醇乙酰基转移酶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为探索硫醇乙酰基转移酶(mycothiol acetyltransferase,MshD)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生物学特性,本实验利用噬菌体为载体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结核分枝杆菌
mshD
基因敲除株、
mshD
基因回补株,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对所构建的菌株进行验证。分别收集H37Ra野生株、mshD基因敲除株、
mshD
基因回补株对数生长期菌液各5 mL, 离心收集菌体并培养,以观察菌落形态、生物膜形成及生长曲线测定;用5 mmol/L H
2
O
2
、0.05% SDS,50 ℃热激及低氧条件下分别处理基因敲出菌株和野生菌株,将菌液进行10倍梯度稀释,培养4~6周后检测抗胁迫能力并计算存活率。结果显示, 与野生株H37Ra相比,
mshD
基因敲除株菌落褶皱减少且菌落偏小,生长趋势较为缓慢;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增长且褶皱明显减少;抗逆能力下降,存活率略低于野生株和回补株。揭示了
mshD
基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9 Vol. 14 (5): 282-288 [
摘要
] (
98
) [
HTML
(
)] [
PDF
5373KB] (
7156
)
289
粟海波,刘梓健,周洋洋,彭宝洲,龚青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DNA疫苗V569免疫原性及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为研究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DNA疫苗,基于质粒A39构建了p-VAX1-Ag85B-Rv3425-Rv2029c-PPE26 (V569)质粒DNA,并对其免疫原性及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免疫性评价试验共分6组:PBS、p-VAX1-Ag85B(A)、p-VAX1-Ag85B-Rv3425(A3)、A39、V569和BCG,采用左后腿肌内注射C57BL/6小鼠,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构建斑马鱼-海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模型,将PBS、A、A3、A39、BCG、V569分别通过腹腔注射免疫斑马鱼后,每日注射地塞米松10ug诱导海分枝杆菌复发感染,对斑马鱼肝脏进行菌落计数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与BCG组相比,V569能引发实验小鼠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IFN-γ高水平分泌),外周血CD4
+
/CD8
+
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在斑马鱼-海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复发模型中,与BCG 免疫组相比,V569免疫斑马鱼后可显著减少其肝脏中海分枝杆菌数量,斑马鱼存活情况得到显著改善,表明V569 DNA疫苗可能是一种抗结核潜伏感染的候选DNA疫苗。
2019 Vol. 14 (5): 289-296 [
摘要
] (
102
) [
HTML
(
)] [
PDF
6072KB] (
585
)
病例分析
297
余丽春,李倩,陈元,王京,孙书珍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合并星形诺卡菌脑脓肿1例
本文报道1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合并星形诺卡菌(
Nocardia asteroides
,
N.asteroides
)脑脓肿。患儿,男性,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型),病理诊断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经典型)。肾穿后第4天患儿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时有头痛,抗感染、抗凝治疗效果不佳。复查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多发脑脓肿。头颅脓肿液经穿刺后培养显示为星形诺卡菌感染。予以多种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个月,患儿体温正常,头痛缓解,脑脓肿范围明显缩小。因此,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化脓性炎症,常规抗生素疗效差,应积极寻找病原,高度警惕诺卡菌病及其他机会性感染的可能。
2019 Vol. 14 (5): 297-302 [
摘要
] (
99
) [
HTML
(
)] [
PDF
3703KB] (
412
)
综述
303
周弘璐1,谭明2,3,汪萱怡1,4
诺如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诊断
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引起全人群急性胃肠炎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最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由于缺少有效的小型动物及培养细胞研究模型,目前对No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NoV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成熟,尤其是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其诊断水平的提高,满足公共卫生和临床诊疗的新需求。
2019 Vol. 14 (5): 303-309 [
摘要
] (
72
) [
HTML
(
)] [
PDF
722KB] (
993
)
310
王虹1,牛辰1,汪慧菁2,赵超1,3
从肠道菌群角度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发病机制
过去10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及菌群平衡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免疫和生理功能环节与宿主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易感性和发展过程受年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组成改变和易位)与神经系统疾病(AD)有关,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包括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内分泌途径和免疫调控方式。动物模型、粪便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为肠道菌群与AD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外漏的细菌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害神经元功能,也可能诱发神经炎症,促进AD的发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AD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预防AD的可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019 Vol. 14 (5): 310-316 [
摘要
] (
116
) [
HTML
(
)] [
PDF
757KB] (
820
)
317
王悦,陈倩
肠道噬菌体组与人体健康
噬菌体作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生命初期即定植于肠道,在不同生命时期均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人体。目前已知的肠道噬菌体主要是DNA噬菌体,且大多以前噬菌体形式存在。肠道噬菌体可通过多种机制优化其宿主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并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其结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利用测序方法,能够直接获取噬菌体组信息。本文基于噬菌体组的相关研究,综述了肠道噬菌体组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2019 Vol. 14 (5): 317-322 [
摘要
] (
87
) [
HTML
(
)] [
PDF
512KB] (
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