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0年 15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0-08-25

特约专稿
论著
综述
   
特约专稿
199 崔文禹,徐静
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自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针对该病毒的安全、有效疫苗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疫苗(包括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究展开综述,为研制SARS-CoV-2疫苗提供参考。
2020 Vol. 15 (4): 199-205 [摘要] ( 63 ) [HTML ( )] [PDF 545KB] ( 840 )
论著
206 汪颖楠,依鸣,徐维祯,钟照华
柯萨奇病毒B组3型基因组剪切片段的序列分析
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感染细胞时其基因组RNA存在不稳定现象,但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感染细胞后,利用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 RACE)扩增并克隆细胞内CVB3基因组片段,并对每条序列及其5′端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获得的20条CVB3基因组片段,长度为 2 067~5 547 bp,片段断端主要分布于2Apro和2C编码区。RNAfold分析显示,这些片段多数在5′断点端形成二级茎-环结构。本研究显示,CVB在宿主细胞感染时可形成大量不完整基因组RNA片段,这些片段可在5′断点端形成局部双链结构,提示片段不是随机产生,可能是RNA酶剪切产物。此发现有助于理解CVB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
2020 Vol. 15 (4): 206-212 [摘要] ( 61 ) [HTML ( )] [PDF 3172KB] ( 435 )
213 秦波音,王超,刘洋,任晓楠,方钟,李顺,周晓辉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参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记忆性CD8 T细胞的应答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 RIPK3)是坏死复合体的关键成分之一,介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流感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初次应答部分依赖于RIPK3分子,为探讨其在记忆性CD8T细胞应答中的作用,对初次感染后的C57BL/6小鼠在免疫记忆阶段进行了再次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流感病毒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结果发现小鼠初次感染甲型 H1N1流感病毒株A/Puerto Rico/8/34后37 d, RIPK3敲除小鼠的CD8T细胞比例及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能力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在再次感染相同病毒时,RIPK3敲除小鼠流感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及分泌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依旧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而CD8中枢型记忆性T细胞(TCM)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效应型记忆性T细胞(TEM)或效应性T细胞(TEff)比例却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提示RIPK3分子参与调节流感病毒特异的记忆性CD8T细胞诱生数量和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并影响其TCM与TEM/TEff的比例,为深入探索病毒特异的记忆性CD8T细胞应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2020 Vol. 15 (4): 213-219 [摘要] ( 48 ) [HTML ( )] [PDF 3018KB] ( 167 )
220 刘佳,万思敏,白露,李建华
一种有效敲低原代B细胞中目的基因表达以快速鉴定基因功能方法的建立
B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过程涉及大量基因的上调表达,为快速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需在体外建立一种有效敲低B细胞中目的基因表达以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但目前已有的方法转导效率较低且很少将B细胞转移到小鼠体内以观察其增殖和分化。本研究首先将Drosha酶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与反转录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至病毒包装细胞中,大大提高了病毒的滴度;其次,在培养基中加入抗CD180抗体,构建了原代B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使B细胞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再次,增加离心感染(spin infection)次数,进一步提高了B细胞的转导效率;另外,通过小鼠预先感染,可收获更多增殖、分化的B细胞以供表型分析。通过上述改进措施,成功敲除了B细胞功能基因Bcl6的表达,验证了其抗凋亡功能。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病毒急、慢性感染中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缺陷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0 Vol. 15 (4): 220-227 [摘要] ( 52 ) [HTML ( )] [PDF 3709KB] ( 383 )
228 薛晓婕,陈美周,张常亮,汪宏良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IgM / IgG、病毒核酸和白细胞介素6的联合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病毒核酸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的联合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标准收集了93例确诊病例(51例危重型、18例重型,15例轻型和9例普通型)和20例疑似病例(核酸检测阴性但临床症状和CT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选取110例儿科、妇科、肿瘤、血液和消化等疾病患者并排除COVID-19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SARS-CoV-2 IgM/IgG和IL-6。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咽拭子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发现,血清IgM、IgG和IL-6在疑似病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75%和0%,在确诊病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8.9%、95.7%和75.2%(其中危重型分别为100%、100%和100%,重型分别为94.4%、100%和97.9%,轻型分别为100%、93.3%和5%、普通型分别为100%、66.7%和0%)。IL-6和 SARS-CoV-2 IgM/IgG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51,χ2=149.37;P<0.05)。血清IL-6和SARS-CoV-2 IgM/IgG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和治疗COVID-19的监测指标,也可作为SARS-CoV-2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有效互补。
2020 Vol. 15 (4): 228-232 [摘要] ( 50 ) [HTML ( )] [PDF 505KB] ( 419 )
233 蔡霞1,韩文东1,孙志平1,钱韵1,陈力2,谢幼华2,瞿涤1,2
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看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应急能力及内涵建设
面对突发疫情,生物安全三级(biosafety level 3,BSL-3)实验室是否能及时启动并稳定、安全运行,为科研攻关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平台,是对实验室应急能力的考验。针对2019年12月爆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复旦大学BSL-3实验室在接到任务后,立即按照国家规定,启动实验室冠状病毒新实验活动申请流程。经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和国家卫生委员会批准,实验室在开展实验活动一周内就从来自上海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体现了平时实验室内涵建设的重要性。BSL-3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包括实验室风险评估及管理、不同人员针对性培训、设施和设备管理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本文将介绍复旦大学BSL-3实验室在应急能力及内涵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期望对BSL-3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2020 Vol. 15 (4): 233-240 [摘要] ( 104 ) [HTML ( )] [PDF 1060KB] ( 548 )
241 赵雅敏,朱胜玲,翁术锋,张天然,王洪海,徐颖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Rv3425对细菌表型及毒力影响的研究
为探索蛋白Rv3425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中的功能,本研究以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 smegmatis)为模式菌株,构建重组了耻垢分枝杆菌Ms-Rv3425。分别将构建菌株(Ms-Rv3425)、野生株(Ms)及空载对照(Ms-Pact)接种于7H9-OADC培养基中37 ℃培养,观察Ms-Rv3425与Ms及Ms-Pact之间在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生物膜以及聚集度方面的差异。分别用低pH值以及含有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氨苄西林、异烟肼及利福平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计算存活率以分析抗逆和抗药能力;用上述压力条件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a,分析Rv3425内源表达量的变化;进行THP-1细胞感染和BALB/c小鼠攻毒实验分析菌株的毒性变化。结果显示,与Ms及Ms-Pact相比,Ms-Rv3425的菌落形态更为粗糙且隆起,成膜及聚集能力增强;在压力条件下,Ms-Rv3425表现出更高的抗逆和抗药能力,H37Ra中Rv3425的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胞内存活率及小鼠致死率更高,各脏器病理损伤更为严重。综上所述,过表达Rv3425能够改变耻垢分枝杆菌的表型,提高抗逆性、抗药性和毒力。深入探讨PPE家族蛋白Rv3425的功能,将为结核病的防治带来新的视角。
2020 Vol. 15 (4): 241-250 [摘要] ( 50 ) [HTML ( )] [PDF 30648KB] ( 228 )
综述
251 周伟,张少言,邱磊,胡骏,张惠勇,鹿振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控制策略的新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具有侵袭性和流行性的病原菌。通过染色体介导、质粒转移、基因表达调控和主动外排系统等途径,MRSA对包括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从生态学和进化的角度来考虑,仅仅通过利用抗生素本身来解决耐药性的困境是不够的。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一类完全不同于化学药物治疗MRSA感染的机制。随着对免疫学和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免疫逃逸、细菌群体感应、基因调控等理论的发现,涌现了一批生物制剂抗MRSA感染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这是一个全新突破的领域。此外还有传统中草药的研发也提示其在抗MRSA方面存在积极的活力。本综述总结了生物制剂、新型策略化学药物和传统中草药治疗MRSA感染的最新进展,以寻找解决抗生素治疗困境的新线索。
2020 Vol. 15 (4): 251-258 [摘要] ( 80 ) [HTML ( )] [PDF 726KB] ( 494 )
259 李倩,毛旭虎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与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 pseudomallei)(简称类鼻疽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热带医学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感染时可快速发展为败血症,病死率高达40%。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类鼻疽菌感染的重要毒力因子以及其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了解类鼻疽菌的致病机制,为将来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2020 Vol. 15 (4): 259-264 [摘要] ( 61 ) [HTML ( )] [PDF 2583KB] ( 364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