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1年 16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1-06-25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论著
145 曹妙1,苏珊1,叶玲2,陆路1,杨庆来2,姜世勃1
基于gp41近膜端外部区域中和表位天然构象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疫苗的设计
疫苗一直被视为终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 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2,HIV-1/2)最有力的武器。位于HIV-1 gp41胞外域C末端的近膜端外部区域(membrane-proximal external region, MPER)是一个重要的抗原位点,但糖蛋白41(glycoprotein 41,gp41)在野生型HIV-1的包膜蛋白中并未充分暴露,单独的gp41或MPER多肽无法模拟gp120/gp41包膜蛋白在病毒包膜上的天然状态。本研究以HIV-1 gp41 MPER为抗原进行疫苗设计,以期能诱导产生具有强效中和作用的MPER特异性抗体。通过在gp41的N末端七肽重复域(N-terminal heptad repeat, CHR)和C末端七肽重复域(C-terminal heptad repeat, NHR)引入突变,阻断二者相互作用形成6螺旋(6-helix bundle, 6-HB)构象;使用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HA1亚基替代gp120,以防止机体产生大量针对HA1的抗体,并构建一系列包含不同HA1亚基的HA/gp41-1605嵌合DNA。结果发现,在细胞上表达的嵌合疫苗抗原能更好地展示MPER上的中和表位,但不显示gp41上免疫优势抗原表位。使用构建的HA/gp41嵌合DNA疫苗对新西兰大耳兔进行肌肉内序贯免疫,提示该疫苗策略的确不可诱生高滴度的HA抗体或gp41的loop及6-HB特异性抗体,而能诱生MPER特异性抗体。然而,该抗体对HIV-1不具有中和作用,说明该疫苗策略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021 Vol. 16 (3): 145-163 [摘要] ( 38 ) [HTML ( )] [PDF 3822KB] ( 2335 )
164 何燕超1,2,张静1,2,冯净净1,2,揭志军1,2
流感病毒感染巨噬细胞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炎症反应通路的机制研究
为探索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诱导甲型流感病毒毒株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本研究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简称H1N1)株A/PR/8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感染后的表型变化,分别在不同时间段收集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IF-1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M蛋白(M protein,MBP)mRNA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HIF-1α、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以及M蛋白的变化。随后,加入抑制剂2-MeOE-2(10 nmol/L)进行抑制试验,采用PCR和WB检测HIF-1α表达被抑制后上述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及炎症蛋白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H1N1PR8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H1N1PR8复制率在24 h达到峰值,HIF-1α mRNA在感染6 h后开始升高,12 h迅速上升,24 h达到峰值。IFN-γ、IL-6、TNF-α mRNA变化趋势基本与HIF-1α一致,但在感染12 h并未进入快速上升期。HIF-1α蛋白在感染后6 h表达明显增多,24 h达到峰值,与mRNA变化水平基本一致。NF-κB通路蛋白在感染12 h后明显增多,48 h开始减少。加入抑制剂2-MeOE-2后,培养感染细胞24 h,抑制剂组IL-6、TNF-α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抑制剂组NF-κB通路蛋白较对照组表达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巨噬细胞被H1N1感染后,HIF-1α可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参与炎症反应。
2021 Vol. 16 (3): 164-170 [摘要] ( 60 ) [HTML ( )] [PDF 6169KB] ( 299 )
171 张黎,黄维金
钙离子、镁离子对戊型肝炎病毒感染PLC/PRF/5细胞的影响
为检测钙离子、镁离子对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PLC/PRF/5细胞(人肝癌亚历山大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在各实验组PLC/PRF/5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等量HEV毒种进行孵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及酶联免疫法,监测HEV核酸和抗原含量;在HEV感染细胞实验组的维持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钙离子、镁离子、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和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thylene glycol tetraacetic acid, EGTA),观察钙离子、镁离子、EDTA和EGTA分别存在以及钙离子、镁离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HEV感染后不同时间PLC/PRF/5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HEV含量。结果显示,HEV接种细胞后1~24 h,钙离子、镁离子的加入能够促进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而金属离子鏊合剂的加入抑制了病毒与细胞的结合。HEV感染后2~5周,钙离子、镁离子均能增加PLC/PRF/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产生的病毒,其中钙离子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促进HEV感染细胞,在HEV接种细胞后的培养过程中,添加钙离子、镁离子有助于病毒产生。
2021 Vol. 16 (3): 171-175 [摘要] ( 56 ) [HTML ( )] [PDF 597KB] ( 359 )
176 谢辉1,祁芝珍1,杨晓艳1,袁静2,李翔1,赵海红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为观察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能否适用于我国不同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所有基因组型的检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3a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的LAMP方法。选择分离自我国11个鼠疫自然疫源地的65株野生代表性鼠疫耶尔森菌株,同时以与其近源的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非近源的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株,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该LAMP方法与其他3种鼠疫耶尔森菌常规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65株鼠疫耶尔森菌检测均为阳性,最低检出浓度为20个菌/μL;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反应均为阴性。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LAMP技术对检测我国各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且快速简便,无需特殊仪器,可肉眼判读结果,适用于野外现场鼠疫监测中的快速检测,在偏远地区疫情防控中具有实用价值。
2021 Vol. 16 (3): 176-182 [摘要] ( 62 ) [HTML ( )] [PDF 3870KB] ( 245 )
病例分析
183 符晓莹,朱雄,麦珍,王立程,王崇圳,韩丽梅,李欢,陈海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检出栖稻假单胞菌1例
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P. oryzihabitans)作为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菌,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其抗感染预后良好,甚少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半月余,后全身乏力、气短、尿少3 d,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培养中检出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生化鉴定、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MALDI-TOF MS)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P. oryzihabitans;运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其与耐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P. psychrotolerans)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method, K-B method)进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AST),显示该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等敏感,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等耐药。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莫西沙星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因患者家属要求出院,无法追踪后续治疗结果。本例报告提示,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应关注栖稻假单胞菌病例报道和相关研究,以获取更多资料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021 Vol. 16 (3): 183-188 [摘要] ( 62 ) [HTML ( )] [PDF 5799KB] ( 393 )
综述
189 梁天宇,李若瑜,刘伟
两性霉素B抗真菌作用机制与病原性土曲霉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B)是经典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对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土曲霉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原性曲霉,因其对AMB天然耐药而受到关注。现阶段,AMB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且真菌对AMB的耐药机制研究亦不充分。本文就AMB在土曲霉中诱导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的抗真菌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重点讨论应激适应通路(热休克蛋白90、热休克蛋白70和钙调磷酸酶)、ROS清除酶以及线粒体功能在土曲霉对AMB耐药中的作用。这些新发现对了解AMB在其他病原性曲霉中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1 Vol. 16 (3): 189-195 [摘要] ( 36 ) [HTML ( )] [PDF 2333KB] ( 331 )
196 张舒心,蔡启良,朱彩霞
类器官组织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类器官(organoid)是体外3D培养组织干细胞所形成的多功能细胞团,具有自身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空间和结构上与来源器官组织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相似,可用于模拟体内组织细胞生长、分化及器官形成过程,在药物筛选与评价、生物医学材料及组织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当前在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越来越多数据表明不同类器官组织可用于在体外模拟病原入侵和引发疾病过程。鉴于此,本文对类器官组织在病原感染相关疾病模型上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2021 Vol. 16 (3): 196-207 [摘要] ( 71 ) [HTML ( )] [PDF 11191KB] ( 363 )
208 浦炳春1,秦金红2
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研究进展
肺炎克雷伯菌是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耐药致病菌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近年来,细菌耐药成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主要难题,尤其是高毒力、高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出现对临床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而研究表明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主要由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而传播。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及防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中几种常见可移动元件(包括质粒、前噬菌体、插入序列等)及其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2021 Vol. 16 (3): 208-213 [摘要] ( 79 ) [HTML ( )] [PDF 943KB] ( 310 )
214 傅掌璠,艾静文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和2019冠状病毒病治疗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019(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对全世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鉴于SARS再无新发病例,研究进展少,本文着重介绍MERS和COVID-19的治疗。MERS和COVID-19的治疗大同小异,曾在临床使用核苷类似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中和抗体、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潜在疗法(旧药新用)。因COVID-19流行范围广,感染人数多,涌现出一些新药,例如瑞德西韦、REGN-CoV2抗体、LY-CoV555抗体等,但目前效果仍欠佳,临床诊疗方案也尚待完善。本文就SARS、MERS和COVID-19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进而降低病死率提供理论基础。
2021 Vol. 16 (3): 214-220 [摘要] ( 36 ) [HTML ( )] [PDF 657KB] ( 293 )
221 赖菁贞1,2,3,张洪1,2,梁浩1,2,宁传艺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解剖学病毒储存库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储存库的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即便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潜伏病毒。本文就HIV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储存库、病毒储存库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增进参与AIDS防治的工作人员对HIV储存库在人体内研究进展的了解。
2021 Vol. 16 (3): 221-226 [摘要] ( 62 ) [HTML ( )] [PDF 515KB] ( 307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