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1年 1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1-08-25

论著
综述
   
论著
227 尹芬芬,谢中艺,杨帆帆,生秀梅,黄新祥,张盈
不同条件下伤寒沙门菌Vi荚膜多糖的表达调控研究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伤寒沙门菌Vi荚膜多糖表达的影响及Vi荚膜多糖对细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伤寒沙门菌在LB培养条件下给予不同应激或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RT­PCR)检测Vi荚膜多糖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i荚膜多糖的表达水平。将野生(wild type,WT)株和Vi荚膜多糖缺陷 (ΔvexE) 株分别感染巨噬细胞,观察其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加入氧应激、Mg2+应激、抗菌肽应激后,tviAtviBvexE基因表达下调,加入酸应激和在SOB、LPM、M9培养基中培养后,tviAtviBvexE基因表达上调;除氧应激外,其余应激组流式细胞术结果与real time RT­PCR结果一致。与WT株相比,ΔvexE株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明显下降。结果表明,酸应激及SOB、LPM、M9培养基促进了Vi荚膜多糖表达,Mg2+应激、抗菌肽应激则抑制了Vi荚膜多糖表达,氧应激对Vi荚膜多糖表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Vi荚膜多糖有利于伤寒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
2021 Vol. 16 (4): 227-234 [摘要] ( 65 ) [HTML ( )] [PDF 3740KB] ( 143 )
235 李海聪,王前英,韩伟靖,周毅,曹丹,朱召芹
不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诊断应用评价
本文评估了6个品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性能,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收集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5月11日期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住院患者样本资料共245例,其中包括SARS­CoV­2感染确诊患者122例,排除SARS­CoV­2感染的其他疾病患者123例。选用6个品牌的抗体检测试剂盒(3种为胶体金法,3种为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同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SARS­CoV­2核酸,统计临床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等指标,比较各检测方法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各检测试剂盒在临床特异性方面表现相近,但临床灵敏度差异明显,IgG的灵敏度高于IgM。化学发光试剂灵敏度为72.1%~85.2%,整体优于胶体金试剂的47.5%~84.4%。所有试剂检测结果与SARS­CoV­2核酸诊断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ARS­CoV­2抗体的特异性检出率随时间而上升,核酸确诊患者≥16 d抗体检出率最高可达96%。 结果表明,SARS­CoV­2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诊断的辅助手段,IgG和IgM 联合诊断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不同试剂盒性能表现有差异,应根据不同临床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试剂盒。
2021 Vol. 16 (4): 235-241 [摘要] ( 49 ) [HTML ( )] [PDF 933KB] ( 121 )
242 王双杰1,岑贞娇1,吕素玲2,曾尚娟1,阮佳玲1,李颖丰1
新生儿及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特征研究
为探讨广西南宁地区新生儿及产妇感染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的血清型、药物敏感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及产科送检标本中分离的Lm,对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血清学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同时分析患儿及其母亲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广西南宁地区新生儿感染Lm发病率较低,2015—2017年发病率为0.091‰;所有分离的Lm分属4b(83.3%)和1/2a(16.7%)2个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Lm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美罗培南均100%敏感,暂未发现耐药菌株;MLST分型共获得2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ST),以ST­1型(83.3%)为主。其中分离自同一新生儿患者(Case 2)外周血(Lm2)、耳拭子(Lm3)及其母亲羊水(Lm4)、宫颈分泌物(Lm5)的4株菌具有相同的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表型以及MLST分型。感染Lm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肺炎、发绀、败血症及脑膜炎;而产妇感染则具有非特异性的临床特征。结果提示,广西南宁地区存在的Lm菌株为致病性较强的4b、1/2a血清型菌株;Lm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感染。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孕产妇及新生儿Lm病原学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预防、治疗,从而减少Lm引起的母婴感染。
2021 Vol. 16 (4): 242-0 [摘要] ( 56 ) [HTML ( )] [PDF 766KB] ( 166 )
249 姚婷1,张毅1,余永胜1,汤正好1,臧国庆1,李梅2,连小峰3,陈小华1
20例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为探讨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vertebral osteomyelitis,PVO)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20例葡萄球菌感染所致PVO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20例PVO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多见,85%患者病变在腰椎,50%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发热(65%),12例(60%)出现椎旁脓肿,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铁蛋白均升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示感染椎体骨质破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病变椎体及椎间盘破坏区异常信号灶,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示病变椎体不均匀放射性摄取增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77.8%。12例椎旁脓肿患者经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加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结局良好。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PVO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普遍耐药,炎症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疗效评估及随访,内科保守治疗对PVO有效。
2021 Vol. 16 (4): 249-255 [摘要] ( 59 ) [HTML ( )] [PDF 13485KB] ( 117 )
256 刘莉1,吴晓颖1,李兴泉2
脓毒症患者中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降钙素原、核因子κ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脓毒症患者中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 1,sTREM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相关性。将2016年5月—2019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脓毒症组,同期收治的未并发脓毒症患者50例纳入非脓毒症组,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肠道菌群α多样性、肠道菌群含量,以及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的差异,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类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sTREM1、PCT、NF­κB水平与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果提示,脓毒症患者中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联。
2021 Vol. 16 (4): 256-260 [摘要] ( 47 ) [HTML ( )] [PDF 535KB] ( 140 )
综述
261 原海波,周丽婷,吴超逸,吴淑燕
沙门菌感染与Caspase­-8介导的宿主细胞调控性死亡研究进展
沙门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肠道上皮细胞作为抵抗沙门菌入侵的重要屏障,可通过多种方式抵抗沙门菌的定植与入侵。同时,肠道固有层巨噬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正常菌群与沙门菌,激活炎性小体并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等炎症因子诱导炎症反应清除沙门菌。Caspase家族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它们被激活后可执行各种细胞功能。Caspase-1是炎性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切割消皮素D(gasdermin D)诱导细胞焦亡,引发炎症反应。研究发现,Caspase-8同样参与炎性小体复合物的形成,但其功能尚不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在沙门菌感染所诱导的细胞焦亡被抑制时,Caspase-8在炎性小体中被强烈激活,并在肠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调控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以限制沙门菌感染。因此,Caspase-8在沙门菌感染期间也是调节宿主抗感染免疫的关键分子,研究其调控宿主细胞死亡以及炎症因子释放的机制对深入了解沙门菌感染与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1 Vol. 16 (4): 261-269 [摘要] ( 29 ) [HTML ( )] [PDF 1594KB] ( 175 )
270 曹妙,陆路,姜世勃
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及抗冠状病毒多肽的研究进展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给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疫苗和药物是防治疫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研发的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和药物大多以SARS-CoV-2为靶点,该病毒若发生重大突变或出现新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目前研发的有效疫苗或药物可能会无效,而且疫苗和新药的研发往往比较滞后,难以在疫情发生早期投入使用。因此,亟须研发高效、安全、广谱的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冠状病毒疫情。本文对广谱冠状病毒疫苗和抗冠状病毒多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研发此类疫苗和药物提供参考。
2021 Vol. 16 (4): 270-279 [摘要] ( 25 ) [HTML ( )] [PDF 2500KB] ( 126 )
280 陈敬贤1,2
值得关切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变异株
自2019年12月2019冠状病毒病暴发流行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已经产生了1万个以上的变异株。其中有些可能获得更强的传染性,有的致病性得以提高,有的或许不能被现有的检测试剂检测出来,还有的也许能够逃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5月31日发布了针对这些变异株的新的命名系统。本文对当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4个变异株进行综述,包括最近在广州市引起小暴发的δ变异株。
2021 Vol. 16 (4): 280-284 [摘要] ( 25 ) [HTML ( )] [PDF 523KB] ( 78 )
285 谈伟,陈咏妍,张欣欣
轮状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急性脱水性胃肠炎的主要原因。病毒性胃肠炎与细菌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相似,须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不同的检测方法在临床适用的场景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形态学、免疫学检测方法正逐步被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分子诊断技术所替代。以经典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作为基础,分别发展出来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和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eal time RT-PCR)已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GICA敏感性不足,无法检测出感染初期病毒表面的抗原;RT-PCR法耗时较长,无法提供及时的诊断。不断发展的基因检测技术拥有更广泛的使用前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基因芯片、二代测序等,可以在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前提下更快速地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报告,与此同时亦可为病毒流行病学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许多已经运用于其他病毒检测的新技术如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NASBA-CRISPR裂解法、适配子等可以特异性扩增病毒RNA序列,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可望改进后运用于轮状病毒实验室诊断。本文主要针对轮状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优缺点及检测的最新技术展开综述。
2021 Vol. 16 (4): 285-290 [摘要] ( 35 ) [HTML ( )] [PDF 631KB] ( 139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