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Vol. 15 Issue (1): 65-70      DOI: 10.3969/j.issn.1673-6184.2020.01.013
0
Contents            PDF            Abstract             Full text             Fig/Tab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心理防护
王雅萍 1 , 张敏 2 , 李敏 3 , 张震 4 , 潘婷婷 5 , 赵超 5,6     
1.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心理医学科,上海 201802;
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市老年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40;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上海 201801;
4.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 200032;
5.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6.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1
摘要:近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量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应对疫情的战役,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分析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下,一线医务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自我解决的方案,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防疫和抗疫工作。
关键词医学人员    心理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challeng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WANG Yaping 1 , ZHANG Min 2 , LI Min 3 , ZHANG Zhen 4 , PAN Tingting 5 , ZHAO Chao 5,6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Nanxiang Hospital,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2.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geriatric clinical medicine, Huado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40, China;
3. Ruijin Hospital Proton Therapy Cente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1801, China;
4.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5. MOE/NHC/CAMS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Vir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6.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and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Shanghai 200041, China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hines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ave invested a large amount of human resources to cope with it. Besides heavy working pressure, they are under tremend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s well. In this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t medical personnel may fac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VID-19 were analyzed, and self-resolu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Keyword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Mental heal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Epidemic situation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不断发展,不仅在国内引起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而且在国际上也被极大重视。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宣布,将COVID-19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n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COVID-19来势汹汹,不仅危及民众的生命安全,也给医务人员特别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带来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冲击。以往的研究报道,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已经处于较高水平[1-3],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会产生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进而影响生活质量[4-5]和工作效率[6]

目前,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救治工作。突发传染病疫情与其他突发灾害救援有相同点,也有其自身独特之处,需社会高度重视。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 一线医护人员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务人员有家庭,有父母、丈夫/妻子和子女,如同普通人,他们的内心也会有恐惧、担心、紧张、焦虑和抑郁,害怕自身被病毒传染,担心病毒对家人健康的威胁,担心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直接遭受着患者生离死别的情感冲击。但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能对自我提出要求,以担当起人民赋予的希望和重任。巨大的压力极易造成医务人员心理承压过载,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2020年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及关爱医务人员的举措”发布会,提请大家关注疫情,也要同时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面对当前COVID-19的疫情危机,出现紧张、担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但过度的焦虑、抑郁甚至恐慌则会损害心理健康,可能会阻碍医务人员积极发挥应对疫情的职责。因此,医务工作者做好自身的心理防护,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对整个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情绪状态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体强大的免疫力,使医务工作者更高效地投入抗击疫情的艰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WHO对健康的定义:没有疾病和不适,并且有良好的体质、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生命状态。本文分析一线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自我解决方案,让其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于抗击疫情的战役。

1 医务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1.1 疑病症

疑病症是指在没有明确医学根据的情况下,受检者认定自己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精神病理状态[6]。在疫情暴发的大环境下,医务人员近距离直接接触大量患者,被感染的潜在风险系数明显增高,难免会出现相应的情感反应,担心自身的健康问题,害怕会传染给家人和亲戚朋友,忧心忡忡,精神高度紧张。一旦出现躯体不适,脑子里会反复思考和排查疾病的症状,出现惴惴不安、紧张惶恐的现象。

1.2 焦虑和恐慌

尽管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相对能够客观、理性地面对疫情。但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常人,跟普通人具有同样的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慌的心理。一部分人除了担忧自己和家人被感染,更担忧疫情继续蔓延,常常处于不安之中;还有一部分人则过分关注疫情的负面消息,紧张、恐慌情绪不断加重,甚至产生疑病心理,一旦自己或家人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呼吸道相关的症状,紧张、担忧的情绪会更加剧烈。表现为焦虑紧张、心神不宁,甚至会有失控感,不能自控地关注各种相关信息,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出现多思多虑、悲观失望、食欲缺乏或暴饮暴食的现象,有些还会出现体重下降等。

1.3 愤怒和强迫

在日常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疫情,内心的安全感被威胁,很容易觉得无助、无力而产生愤怒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愤怒是一种心理防御。疫情引发的愤怒情绪有多重原因:对疫情暴发的愤怒、对疫情蔓延的无助等。

强迫症指反复出现以强迫动作或强迫思维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在当前疫情下,“勤洗手、开窗通风、戴口罩”是阻断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所以,医务人员有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过度清洁和消毒的强迫动作,不能自控地反复联想有关COVID-19的严重后果而感到非常痛苦。

1.4 睡眠障碍和抑郁

健康和充足的睡眠对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睡眠来恢复体力;同时充足的睡眠也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工作之余无法出门、与社会相对隔绝、生活节律被打乱、疫情带来的压力等因素都容易造成下列状况:精神疲劳、萎靡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无法像往常一样体验到生活中的乐趣。如果对疫情持悲观态度,更容易引发消极、无望的情绪。这些都是抑郁的信号,有些医务工作者甚至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缩短、易醒多梦、睡眠节律紊乱等现象。

1.5 认知和行为问题

在应激状况下,人体会调动自身将血液养分重新分配至心脏、肌肉等重要器官,减少对大脑的供给,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思考,使判断力、感知能力下降。另外,也可能出现偏执、草木皆兵等心理。在医院里,视所有病人为“可疑的病毒携带者”,不信任他人,敌意增加。对门诊常规病人是否戴口罩、咳嗽等举动异常敏感,易与患者产生冲突。对疫情存在一定认识并重视防护工作是正确的,但个人情绪状态对医疗行为可能有较大影响。常见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回避工作内容,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家人、父母的依赖性增加,生活随意,活动减少等。还可能出现反复洗手、消毒、测体温等强迫行为,或者平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熬夜、暴饮暴食等)增多,恐慌中表现盲目的从众行为(抢购,囤积消毒用品、食物、药物等)。

1.6 情绪相关的躯体不适

在疫情期间,某些医务人员也可表现出身体不适症状,可能是生理的原因,也可能出于心理状况。强烈的情绪会导致躯体感受性增加,容易产生种种的躯体不适,且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常见的躯体不适包括心慌、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气道阻塞感等,还可能出现头晕、头胀、疲倦、食欲下降、血压不稳、月经紊乱等现象。这些躯体不适往往会增加疑病的倾向,常引发“是否感染”的恐慌。当人处于较大压力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为躯体症状而显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躯体化”症状,即心理冲突和痛苦不为受检者察觉,却以躯体不适或躯体功能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病理过程。

2 医务工作者可采取的干预和心理防护措施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不像针对许多躯体的疾病那样有着较明确的临床治疗手段。综合干预模式往往比单一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且作用更加持久。Pospos等[7]通过对已往文献中关于医护人员压力、倦怠、过劳、抑郁、自杀倾向和干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确认了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积极效果的5大类非药物干预方式,包括在线认知行为疗法、冥想、正念、呼吸调节和放松训练。建议医务工作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律,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从而保证身心状况稳定。具体建议的干预措施如下。

2.1 接受心理危机知识的培训

了解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学习面对灾难性事件时调节自身情绪的一些方法,在心理上建立对抗危机的正确心理防御机制。焦虑、恐惧等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且适度的焦虑也有助于帮助人们增强防范意识和回避危险的环境。但是过度的紧张、焦虑不安反而会破坏机体的保护机制,削弱人体免疫系统。接受心理危机知识培训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面前对自我及对同事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快速的判断,敏锐洞察到异常心理反应,及早进行干预,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负性心理。

2.2 量力而行,合理轮班

COVID-19疫情陡然增加了原本已处于高负荷工作医务人员的应激和抗压承受,很多医务人员已经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高应激和过劳状态不仅有损医务人员的自身心身健康状况[8],也会影响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决策[9]。医务工作者应客观评估自身抗压和应激能力,考量工作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权衡自身能够全身心投入有效工作中的最大能力,合理轮班,不过度疲劳及过久的超负荷工作,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营养补充。

2.3 保持沟通和倾诉

处于对COVID-19疫情的恐慌,医务工作者最倾向于沟通交流的对象可能就是并肩作战的同行们,因为他(她)们最能感同身受,理解抗战在一线的艰苦与不易,因此,同行们相互间的慰藉也会更有效。还有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同样重要。另一个理想的沟通对象就是心理医生,与心理医生交流可以允许自己表达一些负面的情绪,主动述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自身感受,从而疏泄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认知,恢复健康的心态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与家人和谐相处。

2.4 非药物自我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冥想、正念、呼吸调节和放松训练已被证明能有效缓解医务工作者的高压、过劳和应激状态[7, 10-12]。国外围绕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已创建了5大类别至少36个基于网络的自我心理干预工具(即通过网站或者手机应用程序指导用户参与认知行为治疗、冥想、正念、呼吸调节和放松训练)。考量和比较其中每个工具的循证等级、隐私保护等级、易用性、辅助功能和价格,结果显示7个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资源效价比[7]

针对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虽然我国已有书面指南,但尚未能编制成统一规范及基于循证科学的权威在线预防和治疗工具。冥想、正念、呼吸调节和放松训练等解压疗法大多数仍以长篇文字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看过即被遗忘。基于网络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对当前处于高强度抗击COVID-19疫情的医务人员来说,可能是最方便、快捷、经济的手段。如果能够整合我国已有的认知行为疗法、冥想、正念、呼吸调节、放松训练等资源,借助我国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其转化成影音互动形式的专业性干预工具,让在线心理干预接近于心理门诊干预,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科学的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传输到一线医护人员,这将有助于促进处于疫情高压下的医务工作者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参加心理健康干预行动的积极性。

2.5 适当的信息管理及保持适当的社交联络

医疗是一个崇尚科学的领域,循证实践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准确地获取权威、客观、科学的信息,如此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正确决断,抗击病毒灾难。然而,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由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关于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客观上会增加不安全和不确定感。因此,应多关注正能量、美好的事情,定时关注权威信息,主动隔离负面新闻,防止信息超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分析及向家人和朋友解释疫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恐惧,理性思考和应对由疫情造成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改变。对许多人来说,引发其焦虑的不是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某种程度上,不断更新的信息就是焦虑和恐慌的导火索。所以,适当的信息隔离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多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每天适当的交流除可增加感情,也能达到相互鼓励、获得情感支持和关心、增加心理支持的目的。

2.6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规律、秩序、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有效手段。疫情期间,尽管活动范围受限、活动量减少,医务工作者仍要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把精力放在当前的防疫抗疫中,努力保持有序的生活方式和规律。怀着感恩的心,珍惜与亲人朝夕相伴的时光,在家中营造轻松、和睦的氛围。有意安排家人共同完成事务,如做游戏、打牌、观看电视节目等,不但能消磨时间,还能增加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作息,按时起居,饮食节制,保证睡眠,不过度使用烟酒来排解无聊或不良情绪。主动了解疾病知识,学习科学防护方法,加强自我防护能力,减少感染机会,切断感染途径,保护自身免于感染。

2.7 参与运动和娱乐

每天工作后和周末,安排一段时间做能让自己放松、愉悦的活动。听音乐、写书法、画画、做手工、读书、冥想打坐等,都可以让身心得到抚慰。另外,适度运动和放松练习也能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如家庭健身、瑜伽、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等都可以尝试,肌肉渐进式放松、腹式呼吸等都是有效的放松身体、减轻焦虑的方式。

2.8 积极应对心理问题和寻求疏导帮助

疫情会给人们带来压力、恐慌,甚至心身创伤。作为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各种患者,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将有助于更好地生活、工作及应对疫情。轻度的情绪困扰可尝试自我调整,但明显的紧张、恐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我调节往往收效不大,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可寻求专家的远程帮助,必要时可到心理门诊面诊。

自我干预并非适用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重大疫情事件的年轻医务人员。由于此次COVID-19疫情的严重度超过以往,临床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可能会出现更强烈、更持久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建议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如果病情持续2周以上不能缓解且影响工作者,建议精神科医生及时介入且给予相应的诊疗和心理疏导。

3 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心理防护6步清单

为使上述心理健康防护措施更为简单、实用,经总结制作了一张简要的行动清单(表 1),供一线医务工作者参考。

表 1 自我心理防护6步清单 Tab. 1 Six steps of self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我的状态 我可以这么做 我做到了
较大工作压力(下班后浑身乏
    力,懒得动弹,易感全身酸痛,突然喜欢甜食)
•保障充足营养:包括谷薯类、蔬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食物
•用音乐、运动、家庭游戏娱乐等方式助睡眠,每天高质量睡眠≥5 h
接近过劳(消极,反应迟钝,性欲明显减退,频繁感冒) •主动屏蔽关于疫情的不科学、不权威的信息,防止信息过载
•保持情绪疏导的畅通,接受战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及情感上的关怀
过劳(头晕,敏感,情绪波动大,易怒、易抱怨,健忘,拖延) •申请合理轮班,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本着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的态度,不凭一腔热血逞一时之强
•呼吸训练:6-6-6呼吸操[13](按住右鼻孔,用左鼻孔吸气,默数6 s;屏住呼吸,默数6 s;按住左鼻孔,用右鼻孔深呼一口气,默数6秒;换右鼻孔吸气,左鼻孔呼气,时间比例仍然为6:6:6),完整地做3~5次
过劳相关的抑郁或焦虑(无法抵挡能量信息的影响,渴望独处与陪伴的矛盾心理,易哭,恐慌,对他人不信任感增加) •认知行为疗法[14]:①有意识地监测自己的工作活动及情绪状态;②明确自己工作的核心价值;③列出实现该工作核心价值的具体工作活动内容;④将工作活动做优先级排序(可与领导及同事协同完成,提高效率);⑤按照优先级执行工作;⑥记录自己情绪变化及所遇障碍;⑦解决障碍,不断优化工作活动内容和优先级;⑧最终达到工作活动与其引发情绪间的稳定平衡
严重抑郁和焦虑(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胜任工作,失眠,梦魇,惶恐不安,濒死感) •暂时离开抗疫一线,寻求专业心理和精神医生的帮助,面对面疗法,药物治疗
有轻生念头 •离开抗疫一线,坚持药物等治疗
4 结语

医务工作者总是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在此COVID-19疫情中肩负着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面临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困难,并要应对工作能力和身心压力提出的双重挑战。社会和集体必须给予医务工作者更多关爱,为做好抗疫持久战的准备,建议安排合理的轮转轮休制度,有利于调整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只有我们生命的守护者身心健康了,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这将有助于提升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战斗力,保障抗击COVID-19疫情工作顺利完成。特别注意的是,医务工作者既具有普通心理疾患人群相同或相似的易感性(即同样会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又具有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积极响应。给予他们积极的身心健康指导,极大调动他们自我心理防护能力,可有效保障有限的医疗资源高效投入防疫、抗疫一线。

感谢:

感谢对本文提出改进意见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感谢闻玉梅院士对本文的指导。谨借此文,向全体医务工作者致敬。

参考文献
[1]
郑新. 医务人员压力状况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1): 35-36. [URI]
[2]
帅菲斐, 陈小溪, 蒋丽娟. 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2): 240. [URI]
[3]
苗双虎. 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调查及其原因剖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5): 339-340. [DOI]
[4]
娄懿.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 健康研究, 2016, 36(5): 542-544, 547. [DOI]
[5]
陈星. 我国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 2016, 32(15): 2140-2142. [URI]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4(3): 184-188. [DOI]
[7]
Pospos S, Young IT, Downs N, Iglewicz A, Depp C, Chen JY, Newton I, Lee K, Light GA, Zisook S. Web-based tools and mobile applications to mitigate burnout,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among healthcar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a systematic review[J]. Acad Psychiatry, 2018, 42(1): 109-120. [URI]
[8]
Dubale BW, Friedman LE, Chemali Z, Denninger JW, Mehta DH, Alem A, Fricchione GL, Dossett ML, Gelaye B. Systematic review of burnout among healthcare providers in sub-aharan Africa[J]. BMC Public Health, 2019, 19(1): 1247. [DOI]
[9]
Prentice TM, Gillam L, Davis PG, Janvier A. Always a burden? ealthcare providers' perspectives on moral distress[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8, 103(5): f441-f445. [DOI]
[10]
Goodman MJ, Schorling JB. A mindfulness course decreases burnout and improves well-being among healthcare providers[J]. Int J Psychiatry Med, 2012, 43(2): 119-128. [DOI]
[11]
van der Riet P, Levett-Jones T, Aquino-Russell C.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for nurses and nursing students: an integrated literature review[J]. Nurse Educ Today, 2018, 65: 201-211. [DOI]
[12]
Luxton DD, Hansen RN, Stanfill K. Mobile app self-care versus in-office care for stress reduction: a 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J]. J Telemed Telecare, 2014, 20(8): 431-435. [DOI]
[13]
Naik GS, Gaur GS, Pal GK. Effect of modified slow breathing exercise on perceived stress and basal cardiovascular parameters[J]. Int J Yoga, 2018, 11(1): 53-58. [URI]
[14]
Santoft F, Salomonsson S, Hesser H, Lindsäter E, Ljótsson B, Lekander M, Kecklund G, Öst LG, Hedman-Lagerlöf E. Mediators of chang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clinical burnout[J]. Behav Ther, 2019, 50(3): 475-488. [DOI]

文章信息

王雅萍, 张敏, 李敏, 张震, 潘婷婷, 赵超
WANG Yaping, ZHANG Min, LI Min, ZHANG Zhen, PAN Tingting, ZHAO Chao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心理防护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challeng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1): 65-70.
Journal of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2020, 15(1): 65-70.
通信作者
张敏
E-mail:miz18@pitt.edu;
赵超
E-mail:czhao@fudan.edu.cn
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0503、2018YFC2000500),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临床医学项目(20171904),复旦大学卓学计划(2015)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