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绍兴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 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是一种无鞭毛、无芽孢,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的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各种医疗环境中。EM感染率逐年上升,且主要为医院内感染。据报道,EM可引起儿童及成人脑膜炎、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等[1]。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天然耐药,这使其感染后治疗棘手,患者死亡率增加[2]。细菌定植,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定植,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定植率越高,该菌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越大[3]。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且多合并基础疾病和抗生素滥用等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4]。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分析了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例医院获得性感染EM老年(6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易感因素、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旨在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例60岁以上医院感染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中位数年龄74(66,8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常见的感染因素如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时间等进行分析;另外,根据我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收集到同时段未感染EM的60岁以上病例198例,2组总体样本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
1.2 菌株来源无菌操作条件下采集患者下呼吸道、尿液、血液、疱液及创口分泌物等标本,35 ℃培养18~24 h,分离获得单个EM菌落。按照同一患者重复菌株只计一次的原则,共收集EM菌株27株。
1.3 菌株鉴定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所用仪器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与其配套鉴定卡。
1.4 药敏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采用补充药敏纸片(K-B)手工贴入M-H培养基,并选用专用药敏卡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药敏试验系统上进行分析,药敏结果按照2018年版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药敏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5 评价指标分析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5]中相关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病原菌检测的病例被确诊为医院内感染。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用4分位法表示,即M(25%, 75%),M为平均数(mean)。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EM患者的临床特点27例患者中男18例,女9例,中位数年龄为74(66,83)岁。EM感染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天数超过4周的患者有18例(66.7%);患者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12例(44.4%)和6例(22.2%),其次是脊髓损伤3例(11.1%);住院未感染EM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且有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史,使用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有19例(70.4%),2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有26例(96.3%);在未感染EM前接受过激素治疗及侵袭性诊疗的患者各有16例(59.3%)及18例(66.7%)。统计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原发疾病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应用激素、接受侵袭性诊疗与发生医院内感染EM具有相关性(P<0.05),这些均为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EM的危险因素,具体结果如表 1所示。
临床资料 | 例数 | 感染EM组(n=27) | 未感染EM组(n=198) | χ2/P |
住院时间(周) | 37.624/ < 0.001 | |||
< 1 | 102 | 0(0) | 102(51.5) | |
1~4 | 65 | 9(33.3) | 56(28.3) | |
>4 | 58 | 18(66.7) | 40(20.2) | |
伴有原发疾病 | 53.513/ < 0.001 | |||
是 | 79 | 27(100) | 52(26.3) | |
否 | 146 | 0(0) | 146(73.7) | |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周) | 40.924/ < 0.001 | |||
< 1 | 102 | 0(0) | 102(51.5) | |
1~2 | 67 | 8(29.6) | 59(29.8) | |
>2 | 56 | 19(70.4) | 37(18.7) | |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种) | 17.846/ < 0.001 | |||
1 | 98 | 1(3.7) | 97(49.0) | |
≥2 | 128 | 26(96.3) | 102(51.0) | |
应用激素治疗 | 23.792/ < 0.001 | |||
是 | 48 | 16(59.3) | 32(16.2) | |
否 | 177 | 11(40.7) | 166(83.8) | |
接受侵袭性诊疗 | 9.904/0.002 | |||
是 | 84 | 18(66.7) | 66(33.3) | |
否 | 141 | 9(33.3) | 132(66.7) |
27例医院感染EM的60岁以上患者的不同来源标本的分布结果表明,EM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占85.2%,其次是尿液和疱液,分别占11.1%和3.7%。具体如表 2所示。
标本类型 | 例数(n=27) | 构成比(%) |
痰液 | 23 | 85.2 |
尿液 | 3 | 11.1 |
疱液 | 1 | 3.7 |
EM在医院内分布广泛,多个科室都有分离到该菌。其中有20例分离自重症医学科,占74.1%;其次放疗科检出2例,占7.4%。具体如表 3所示。
临床科室 | 例数(n=27) | 构成比(%) |
重症医学科 | 20 | 74.1 |
放疗科 | 2 | 7.4 |
呼吸内科 | 1 | 3.7 |
血液科 | 1 | 3.7 |
胸外科 | 1 | 3.7 |
老年、中西医结合科 | 1 | 3.7 |
肾内科 | 1 | 3.7 |
27株EM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多肽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1代、2代头孢菌素类100%耐药;对青霉素类中哌拉西林及其含酶抑制剂的耐药率 < 40%;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四环素中的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表现出较低的耐药率;对多西环素体外药敏试验表现为100%敏感(见表 4)。
类别 | 药物 | 敏感 | 中介 | 耐药 | |||||
株数 | 敏感率(%) | 株数 | 敏感率(%) | 株数 | 敏感率(%) | ||||
β-内酰胺类 | 头孢曲松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头孢吡肟 | 2 | 7.4 | 1 | 3.7 | 24 | 88.9 | |||
氨曲南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 25 | 92.6 | 2 | 7.4 | 0 | 0.0 | |||
碳青霉烯 | 美洛培南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亚胺培南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青霉素类 | 哌拉西林 | 15 | 55.6 | 1 | 3.7 | 11 | 40.7 |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19 | 70.4 | 1 | 3.7 | 7 | 25.9 | |||
阿莫西林/棒酸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氨基糖苷类 | 阿米卡星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妥布霉素 | 0 | 0 | 0 | 0 | 27 | 100.0 | |||
喹诺酮类 | 环丙沙星 | 16 | 59.2 | 4 | 14.8 | 7 | 25.9 | ||
左氧氟沙星 | 21 | 77.8 | 4 | 14.8 | 2 | 7.4 | |||
四环素 | 替加环素 | 11 | 40.7 | 11 | 14.8 | 5 | 18.5 | ||
米诺环素 | 25 | 92.6 | 0 | 0 | 2 | 7.4 | |||
多西环素 | 27 | 100.0 | 0 | 0 | 0 | 0.0 | |||
多肽类 | 多粘菌素 | 0 | 0 | 0 | 0 | 0 | 0.0 | ||
磺胺类 | 复方新诺明 | 24 | 88.9 | 0 | 0 | 3 | 11.1 |
我院主要选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而对体外药敏试验100%敏感的多西环素用得较少,抗生素使用疗程5~14天。27例患者中有13例(48%)因合并除EM的其他细菌感染,治疗时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27例患者治疗用药中,22例患者使用了含体外药敏试验提示敏感的药物,5例(22.7%)感染治愈出院。治愈标准:体液标本未培养出EM,炎症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4例(63.6%)患者感染好转,3例(13.6%)因“患者高龄、恶性肿瘤晚期、多器官衰竭等因素”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5例患者,临床未参考体外药敏试验提示用药,4例未愈出院后电话回访全部死于原发疾病,1例使用左氧氟沙星好转。
例数 | 与药敏相关性 | 转归 | ||||
好转 | 治愈 | 未愈(出院) | 死亡(在院) | |||
头孢呋辛 | 1 | 无关 | 1 | |||
左氧氟沙星 | 6 | 1例无关 | 3 | 2 | 1 | |
哌拉西林舒巴坦 | 4 | 相关 | 3 | 1 | ||
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 | 3 | 相关 | 3 | |||
舒普深+左氧氟沙星 | 3 | 相关 | 2 | 1 | ||
舒普深+克拉霉素 | 1 | 相关 | 1 | |||
庆大霉素+头孢他啶 | 1 | 无关 | 1 | |||
头孢地嗪+哌拉西林 | 1 | 无关 | 1 | |||
舒普深+美洛培南+阿米卡星 | 2 | 1例无关 | 1 | 1 | ||
舒普深+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 | 2 | 相关 | 1 | 1 | ||
哌拉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 | 2 | 相关 | 1 | 1 | ||
哌拉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 | 1 | 相关 | 1 |
EM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毒力较低,不易感染健康人群,但由于其能在含氯的水中生存,所以可以通过社区供水系统进入医院并广泛存在于医院呼吸机、鼻饲管、医用导管、水龙头、水槽、压力传感器等常用的医疗器械和水溶液中[6]。近年来,由于侵袭性操作的广泛使用以及介入治疗的不断开展,EM院内感染呈上升趋势[7-8]。有国外学者报道,EM还可引起胆道感染[9]、尿路感染[10]、内源性眼内炎[11]感染性休克[12]、脓毒血症[12]等,通常在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或者新生儿、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接受有创操作的住院患者中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死亡率较高[13]。
本次调查发现,EM致老年人院内感染的主要临床特点为:①严重的基础疾病;②长时间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③接受有创医疗操作,EM容易产生生物膜黏附在各种医疗器械及导管表面,通过创口进入人体诱发医源性感染[1];④应用激素治疗,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⑤长时间住院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此次调查结果与宁兴旺等[14]、杨婷等[15]报道感染EM的临床特点一致,提示上述5点可能是老年患者感染EM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感染EM的老年患者中,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占比最高,提示危重患者是EM感染的主要对象,27例老年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且住院时间长,66.7%的患者接受过侵袭性诊疗操作,包括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及尿道插管,进一步破坏了呼吸道和尿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了条件致病菌侵入和感染的风险。
EM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抵抗力[16],本文的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感染的抗菌药物包括β -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等100%耐药,这与吴朝霞和方寅飞[17]的研究报道一致。耐药机制复杂,如药物灭活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基因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外排系统过表达等[18]。有研究显示,EM可产生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为A类β -内酰胺酶,主要介导EM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药物的耐药性[19-20]。另外,EM还能产生B类β -内酰胺酶, 又称金属β -内酰胺酶(metallo- β -lactamase,MBL),主要介导EM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抗性[19]。此外,EM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生药物修饰酶,这些修饰酶可以使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一些结构被修饰、灭活,或者抑制与其他类药物的协同作用[21]。笔者注意到,β -内酰胺/含酶抑制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这可能与其抑制ESBLs有关。另外,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类(复方新诺明)也表现出较低的耐药率,这与孙桂芹等[22]、杨婷等[15]的报道接近。值得一提的是,四环素类药物中米诺环素的敏感性为92.6%,多西环素的敏感性为100%,这与Lin等[16]的研究报道一致。因此,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可能是临床抗EM医院感染更好的选择。但统计我院27例感染EM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临床未使用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进行抗菌治疗,从而影响了治愈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监测EM的耐药情况,监督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抗菌药物,提高多重耐药菌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EM对多种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且自身抵抗力差、基础疾病多、住院时间长的老年患者是其易感人群,死亡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检验科应准确、高效地检出该菌,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操作规范,严格消毒环境和医疗器械,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降低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的概率。
[1] |
陈杏春, 农生洲.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23): 3213-3215. [CNKI]
|
[2] |
Sahu MK, Balasubramaniam U, Bipin C, Singh SP, Talwar S.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n emerging nosocomial pathogen causing septicem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9, 23(2): 104-105.
[DOI]
|
[3] |
付锦娴, 余广超, 皮赛男, 陈友鹏. 289株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J]. 新医学, 2022, 53(8): 592-596. [CNKI]
|
[4] |
刘娜, 王娜娜, 纪冰, 丁雪梅, 刘雅鑫, 房晓庆, 张晓丽. 2012—2021年住院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61(6): 29-40. [CNKI]
|
[5] |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卫医发[2 0 0 1]2号[S/OL]. [2001-11-07]. http://www.nhc.gov.cn/wjw/gfxwj/201304/37cad8d95582456d8907ad04a5f3bd4c.shtml.
|
[6] |
Shinha T, Ahuja R. Bacteremia due to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J]. IDCases, 2015, 2(1): 13-15.
[DOI]
|
[7] |
Umair A, Nasir N.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n emerging pathogen[J]. Acute Crit Care, 2021, 36(3): 256-261.
[DOI]
|
[8] |
Choi MH, Kim M, Jeong SJ, Choi JY, Lee IY, Yong TS, Yong D, Jeong SH, Lee K. Risk factors for Elizabethkingia acquisi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South Korea[J]. Emerg Infect Dis, 2019, 25(1): 42-51.
[DOI]
|
[9] |
Zong Z.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or colonization with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fter endoscopic procedures involving the biliary tract[J]. Intern Med, 2015, 54(1): 11-15.
[DOI]
|
[10] |
Zong Z.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s an unusual pathogen causing healthcare-associated bacteriuria[J]. Intern Med, 2014, 53(16): 1877-1879.
[DOI]
|
[11] |
Young SM, Lingam G, Tambyah PA.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ngodenous endophthalmitis-A case report[J].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14, 3(1): 35.
[DOI]
|
[12] |
Jung SH, Lee B, Mirrakhimov AE, Hussain N. Septic shock caused by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BMJ Case Rep, 2013, 2013: bcr2013009066.
[DOI]
|
[13] |
Govindaswamy A, Bajpai V, Trikha V, Mittal S, Malhotra R, Mathur P. Multidrug resistant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bacteremia-Experience from a level 1 trauma centre in India[J]. Intractable Rare Dis Res, 2018, 7(3): 172-176.
[DOI]
|
[14] |
宁兴旺, 谢小兵, 朱惠斌, 钱纯, 匡敏.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13): 1933-1936. [CNKI]
|
[15] |
杨婷, 陈秀花, 郑晓燕, 余旭良. 医院获得性感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11): 1654-1657. [CNKI]
|
[16] |
Lin JN, Lai CH, Yang CH, Huang YH. Elizabethkingia infections in humans: from genomics to clinics[J]. Microorganisms, 2019, 7(9): 295.
[DOI]
|
[17] |
吴朝霞, 方寅飞. 重症患者继发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的临床病因与耐药性[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 72-75. [CNKI]
|
[18] |
巫祺乐, 方子璇, 袁舒颖, 陈妍雯, 陈力, 孙桂芹.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与感染, 2022, 17(1): 47-54. [DOI]
|
[19] |
Gonzalez LJ, Vila AJ.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is mediated by metallo-beta-lactamase BlaB[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 56(4): 1686-1692.
[DOI]
|
[20] |
Bellais S, Poirel L, Naas T, Girlich D, Nordmann P. Genetic-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Ambler class A beta-lactamase CME-2, responsible for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 resistance in Chryseobacterium (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0, 44(1): 1-9.
[DOI]
|
[21] |
陈菁, 李天胜, 丁丽婧, 陈力, 孙桂芹.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6)在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中的分布[J]. 现代实用医学, 2017, 29(7): 951-953. [CNKI]
|
[22] |
孙桂芹, 李蒙, 王蕾, 郭航远, 陈菁, 陈力.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 26(5): 540-543. [CN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