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 全选
    |
    述评
  • 鲍朗; 章乐;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31-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张舒; 邵凌云; 孟成艳; 王莹; 许云亚; 胡海燕; 黄玲莉; 王昀; 张文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3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在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用于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SPOT-TB试剂盒对68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血液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细胞的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做结核菌素纯蛋白生物(PPD)试验。结果在HIV感染者总体、CD4<200/μl和CD4>200/μl各组中,TSPO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65%、44.44%和70.69%,PPD试验阳性率分别为41.18%、11.11%和46.55%,其中在HIV感染者总体及CD4>200/μl组中TSPOT检测阳性率均高于PPD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TSPOT检测在CD4<200/μl组中的阳性率低于CD4>200/μ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D试验在CD4<200/μl组中的阳性率远低于CD4>200/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检测在我国HIV感染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中有较大应用价值,尤其是在CD4细胞计数>200/μl的HIV感染人群中,阳性率高于目前常用的PPD试验。PPD试验阳性率受CD4细胞计数水平的显著影响,而T SPOT检测不首次此因素影响。
  • 朱江化; 于佳; 高谦;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海分枝杆菌结核蜡酸合酶(mycocerosic acid synthase,mas)基因在致病中的机制。方法在海分枝杆菌转座子随机突变库中,以菌落形态和抗酸染色的索状形态为标志筛选出索状结构改变的突变株;检测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以及斑马鱼感染后的生存率及病理改变。结果获得插入位点位于mas基因不同位置的3个索状结构突变株。海分枝杆菌mas突变株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能力减弱;其对斑马鱼的致死能力急剧下降,在斑马鱼体内不能形成肉芽肿并很快被清除。结论海分枝杆菌mas基因与其索状结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对其在巨噬细胞内及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十分重要。
  • 沈军; 朱启镕; 王晓红; 王传清;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冬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及病原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经鼻腔插入7~8cm,达到咽部以下负压吸取1~2ml深部鼻咽分泌液送细菌培养,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A、B型流感病毒(IFV),1、2及3型副流感病毒(PIV)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及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DNA。结果①381份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痰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81份,病毒检测阳性133份,支原体和衣原体阳性分别12份与6份,混合感染标本44份,总标本病原学检出率为50.66%(193/381)。②RSV阳性标本112份,为最重要的感染病原,连续3个月RSV检出率均在30%左右,6月龄以下儿童占61.61%,2岁以下儿童占86.61%,阳性标本中78.57%的患儿有喘息表现。③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链球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0株)、卡他莫拉菌布兰汉亚种(8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6株)表现为主要的致病菌。结论RSV感然仍为儿童冬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尤其在2岁以下儿童,且易表现为喘息发作。仍有40%以上感染病原未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需进一步完善。

  • 滕峥; 张曦; 翁康生; 邵俊杰; 赵百慧; 卢伟;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48-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06年上海哨点医院婴幼儿疑似病毒性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和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标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测序后使用DNAstar基因分析软件与Genbank中的参考株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13份测序结果均属于诺如病毒GⅡ遗传组,以GⅡ.4基因型为主。其中2份核酸序列与2006年德国汉堡毒株序列同源性相近,分别为86.2%和88.2%;2份核酸序列与2006年荷兰乌得勒支毒株序列同源性相近,均为83.9%;其余9份核酸序列与2004年中国广西、2004年和2005年日本东京毒株序列同源性相近,为87.3%~97.5%。结论2006年上海哨点医院婴幼儿疑似病毒性腹泻标本中存在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散发病例,不同病毒株之间差异较大。
  • 祁汝峰; 顾冠彬; 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伤寒沙门菌耐药质粒pRST98在小鼠体内向大肠埃希菌的接合转移,比较质粒在体内、外接合转移的异同。方法由于伤寒沙门菌是一种只对人类致病的病原菌,因此将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质粒pRST98导入遗传背景明确的鼠伤寒沙门菌低毒株RIA中,用接合子pRST98/RIA口饲BALB/c小鼠进行体内接合转移。结果在体外伤寒沙门菌很容易将pRST98转移给大肠埃希菌E.coliK12W1485(F-)RifrLac+,该接合子又可将pRST98转移给鼠伤寒沙门菌RIA,但在不同宿主菌中耐药标志的表达有差异。未经人工感染小鼠肠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口饲pRST98/RIA后出现了部分耐药标志与pRST98耐药谱相同的大肠埃希菌,但有些抗生素的耐药标记未能表达。质粒检测显示体内形成的接合子均含耐药质粒pRST98。结论伤寒沙门菌耐药质粒pRST98在动物体内、外均可转移给大肠埃希菌,但同一质粒在体内、外大肠埃希菌株中耐药标志表达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小鼠体内分离的不同接合子,pRST98/E.coli菌株耐药性亦有不同,显示耐药质粒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刘倩; 陈敬贤; 王明丽;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测定患者单份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pp65特异性IgM抗体和IgG亲和指数(AI),建立HCMV原发感染的临床判断标准.方法 从临床收集40份患儿血清和尿标本,以本室自制的pp65为抗原,运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HCMV pp65特异性IgM抗体;同时通过尿素变性实验,以6M尿素作为温和蛋白变性剂,测定HCMVpp65 IgG AI.尿标本常规处理后接种人胚成纤维(HF)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观察HCMV特异性细胞病变效应(CPE),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UL83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细胞玻片HCMV抗原.并将病毒分离结果 同血清学方法 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标本中,IgM阳性13例,IgG阳性30例,其中,仅IgM阳性4例,病毒分离结果 亦为阳性,可诊断为原发感染;30例IgG阳性标本中,2种抗体均为阳性9例(A组),其中,5例AI<50﹪,病毒分离结果 均为阳性,判断为原发感染;1例AI在50﹪与60﹪之间,为可疑原发感染,需要进一步鉴定;3例AI>60﹪,判断为继发感染.IgG阳性21例(B组),其中仅3例(14.29﹪)AI<50﹪,但病毒分离结果 为阴性,提示患者不久前曾发生HCMV原发感染,特异性IgM抗体已经转阴,病毒进入潜伏状态;余18例患者AI均>60﹪,判断为继发感染;2种抗体均为阴性的标本有6例,病毒分离结果 亦为阴性,说明患者未被感染.统计学分析,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方法 与病毒分离比较,一致率为75.49﹪,该方法 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7.10﹪,准确度为90.00﹪.结论 以HCMV pp65重组蛋白为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以及相应IgG AI的ELISA,可快速诊断HCMV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该方法 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病例分析
  • 王健; 张新; 何礼贤;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61-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讲座
  • 王洪海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64-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海燕; 赵英伟;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7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淑玲; 刘来成; 卢贤瑜;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7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凌华志; 徐元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7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宋国蓉; 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81-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学海; 严杰;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84-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网上快讯
  •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 2007, 2(3): 191-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诺如病毒(Norovirus ) 原名诺瓦克样病毒 (Norwalk2like virus) ,属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近年来,该病毒感染接连引起了数次大规模流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2006 年11 月,一艘名为“海洋自由”号的豪华国际邮轮上发生了严重的诺如病毒流行,在为期1 周的航行中,300 多名乘客和船员感染了这种病毒, 占船上总人数的7 %。2006 年底和 2007 年初,日本全国多处发生了大规模的诺如病毒感染流行,发病人数高达300 万以上,为近25 年来的最大暴发。我国一些地方也有该病毒感染局部集体性暴发的报道。据统计,每年诺如病毒在美国引起2 300 万例感染,占各种已知肠道传染病的60 %。在世界范围内,诺如病毒感染可能占所有由食物引起疾病暴发的50 %以上。因此,它是最重要的肠道传染病毒之一,尤其在饭店、游船、学校、医院等共用餐饮场所。我国卫生部2007 年特别制定了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