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 6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1-06-25

论著
综述
读者 作者 编者
   
论著
65 李丹; 贾曼雪; 梁华; 彭虹; 刘东华; 赵阳; 邵一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同性恋感染者与健康人群Th17/Treg平衡状况的比较研究

通过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中Th17与 CD4+CD25hi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及Th17/Treg细胞平衡状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初步阐明Th17/Treg细胞失衡在HI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选取54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另有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和Treg细胞水平。结果表明,在HIV感染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68±0.35 vs 1.42±0.86,P<0.001),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15±2.12 vs 4.50±0.76,P<0.001), 导致HIV感染者中Th17/Treg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0.12±0.07 vs 0.31±0.17,P<0.001)。研究还发现,Th17/CD4细胞比例与CD4+ T细胞计数正相关(r=0.371,P<0.05),与病毒载量不相关。Treg/CD4细胞比例与CD4 +T细胞计数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正相关(r=-0.402,0.447;P<0.05,<0.001)。此外,Th17/Treg细胞比例与CD4+ 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病毒载量负相关(r=0.525,-0.318;P<0.001,<0.05)。结果提示,HIV感染中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现象,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可能在HIV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1 Vol. 6 (2): 65-71 [摘要] ( 2779 ) [HTML ( )] [PDF 3193KB] ( 2548 )
72 翟露露; 刘晶; 谢幼华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性

乙型肝炎病毒( HBV) X 蛋白( HBx) 与HBV 相关肝细胞肝癌( HCC) 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HBx 在HCC 形成中的作用将为探索HBV 致癌机制提供重要依据。HBx 是多功能蛋白, 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表明,HBx 既有促进细胞凋亡又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 但原因不清楚。本研究中, 将表达HBx 的质粒短暂转染Huh7 和293T 细胞, 结果发现HBx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效应。转染低剂量HBx 表达质粒会抑制细胞凋亡发生, 而当转染量达到较高程度( >1 μg) 时, 反而会促进细胞凋亡。本实验初步探索了HBx 剂量依赖调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发现HBx 随着表达量的不同会影响核因子κB( NF-κB) 的细胞定位。

2011 Vol. 6 (2): 72-77 [摘要] ( 3055 ) [HTML ( )] [PDF 2309KB] ( 2693 )
78 林乐勋1,2; 赵文然3; 武帅钦2; 佟雷2; 王燕2; 张凤民2; 钟照华1,2
H9c2细胞对B组柯萨奇病毒3型重组株的易感性

H9c2细胞是来源于大鼠胚胎心脏组织的成肌细胞系,B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CVB)是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观察了B组柯萨奇病毒3型(CVB3)在H9c2细胞中的感染性,探讨H9c2细胞是否可用于CVB致心肌疾病的实验研究。用整合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海肾荧光素酶(RLuc)的CVB3重组株EGFP-CVB3、RLuc-CVB3攻击H9c2细胞和大、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技术观察感染细胞的EGFP和RLuc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病毒在核酸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病毒攻击的H9c2细胞未检测到EGFP和RLuc表达;RT-PCR显示在CVB3感染9 d后检测不到CVB3 RNA;CVB3毒株可感染小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大鼠心肌细胞,但不感染大鼠骨骼肌细胞和H9c2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H9c2细胞不是CVB3易感细胞,不能用于CVB3致心肌疾病的研究;该结果从病毒感染方面也支持H9c2具有大鼠骨骼肌细胞表型。

2011 Vol. 6 (2): 78-83 [摘要] ( 2077 ) [HTML ( )] [PDF 17173KB] ( 2139 )
84 王耀辉1; 丁焕平2; 王燏婵1; 袁正宏1,2,3
四环素诱导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B稳定细胞株的构建和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个体后在宿主细胞内长时间保持低水平复制,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HCV感染后肝细胞发生转化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非结构蛋白5B(NS5B)是HC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之一,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RdRp),是病毒复制所需的关键酶。除参与病毒复制外,NS5B通过直接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深入了解NS5B在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构建了可由四环素诱导(Tet-on)的NS5B稳定细胞株。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入四环素可成功诱导NS5B,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四环素或经过不同的诱导时间,目的蛋白均能同时被标签抗体和抗NS5B抗体检测;免疫荧光法进一步证实NS5B存在于细胞质内。本研究所构建的NS5B稳定细胞株可用于诸多后续试验,为深入研究NS5B的功能提供了细胞模型。

2011 Vol. 6 (2): 84-89 [摘要] ( 2475 ) [HTML ( )] [PDF 2420KB] ( 2771 )
90 何静1; 龚燕2; 张万菊1; 徐磊1; 刘祎1; 钱方兴3; 揭志军4; 俞慧菊4 ; 李杨5; 周志统1; 胡芸文1
2009~2010年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分析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A型流感病毒(FluA)、B型流感病毒( 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人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BoV)。其中,656 (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次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8% vs 15.38%,P<0.05)。其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该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URTI和LRTI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RTI, 85.29% vs 76.61%;LRTI, 14.71% vs 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和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上海地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我们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2011 Vol. 6 (2): 90-96 [摘要] ( 2808 ) [HTML ( )] [PDF 662KB] ( 2875 )
97 叶宇齐; 李桢理; 万贵平
双唑泰泡腾片与乳酸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双唑泰泡腾片与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将100例就诊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阴道内放置双唑泰泡腾片与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阴道内放置双唑泰泡腾片。结果显示,治疗组细菌性阴道病48例(失访2例),35例显效,8例有效,显效率为 72.92%,总有效率为 89.58%;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病49例(失访1例),31例显效,7例有效,显效率为 63.27%,总有效率为 77.56%。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者在停药后第4周复查,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 20.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双唑泰泡腾片与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1 Vol. 6 (2): 97-100 [摘要] ( 3241 ) [HTML ( )] [PDF 462KB] ( 2467 )
101 张彦1; 姜叙诚2; 郭晓奎1; 汤道强3
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引起THP-1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本文旨在观察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激活THP-1细胞因子信号途径的差异,探讨天然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三种不同毒力钩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 1株与诱导后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相互作用,在作用后0h、2h、12h、24h、48h 收集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MCP-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应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细胞表面受体TLR2、TLR4以及iNO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赖型有毒株Lai株和无毒株IPAV株引起TLR4和iNOS基因表达升高,Patoc型Patoc 1株引起THP-1细胞TLR-2、TLR-4和iNOS基因表达升高。有毒株Lai株引起THP-1 TNF-α、IFN-γ、IL-12、MCP-1表达水平低于无毒株IPAV株和Patoc 1株(p<0.05)。有毒株Lai株引起较低水平细胞因子表达可能有利于其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反应,从而进一步在宿主体内播散繁殖。

2011 Vol. 6 (2): 101-107 [摘要] ( 2258 ) [HTML ( )] [PDF 745KB] ( 2511 )
综述
108 王慧1; 曹颖瑛2; 李燕2; 谭光国1; 朱臻宇1
白假丝酵母活性代谢物种类及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假丝酵母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研究其生物机制有重要意义。代谢物作为生物体基因表达的终产物,对其种类和含量的研究可作为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重要补充。本文综述了当前研究中所发现的与白假丝酵母形态学和应激相关的代谢物种类和作用及其分离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和耐药性提供参考。

2011 Vol. 6 (2): 108-112 [摘要] ( 2234 ) [HTML ( )] [PDF 510KB] ( 2411 )
113 沈小婷; 赵雪涛
霍乱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能引起大范围乃至世界性大流行,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霍乱弧菌是导致感染者严重腹泻、引起霍乱的病原菌。霍乱弧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霍乱预防、控制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针对霍乱弧菌建立了许多有效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应用,为霍乱弧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来在霍乱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1 Vol. 6 (2): 113-116 [摘要] ( 1963 ) [HTML ( )] [PDF 452KB] ( 2498 )
117 范晓萍; 张文宏
广泛耐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结核耐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广泛耐药结核是指在耐多药结核病(即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的基础上,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和至少3种二线静脉用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中的1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我国是结核病高流行国家,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给我国经济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出现将进一步恶化结核病疫情的控制。目前尚缺乏对该疾病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诊断方法,治疗更困难,住院时间更长,治疗成本更高,且病死危险度是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5.45倍,是结核病预防、控制的一大障碍,给全球结核病的控制带来极大挑战。

2011 Vol. 6 (2): 117-121 [摘要] ( 2555 ) [HTML ( )] [PDF 503KB] ( 2812 )
122 王辉; 杨崇广; 牛辰
细菌的群体性行为与耐药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宿主、细菌与环境这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因素。很久以来人们认为细菌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直到发现细菌相互之间也存在联系,才意识到细菌群体对其个体生存的重要性。目前将细菌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其耐药行为与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细菌生物膜与细菌程序性死亡方面受到极大重视。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细菌程序性死亡与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1 Vol. 6 (2): 122-126 [摘要] ( 2685 ) [HTML ( )] [PDF 498KB] ( 2592 )
读者 作者 编者
127 王迅
输血可能传播的新发或再现传染病有哪些?如何防控?

近年来,由于西尼罗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及2009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2009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或局部地区暴发流行,新发或再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流行导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EID是指过去30年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新认识到的,或者过去已经存在于人群中,但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地域分布突然扩大,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性疾病。虽然长期以来经输血传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血液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但目前这些传统疾病的输血传播风险已降至极低水平。相对于这种可控性而言,EID 因认识缺乏及尚未列入常规血液筛查,将对血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011 Vol. 6 (2): 127-128 [摘要] ( 1494 ) [HTML ( )] [PDF 287KB] ( 2329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