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约专稿刊登了梁国栋教授撰写的经蚊传播、我国少见的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的分离与毒株分析及相关感染病例的综述,是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文章。这是本刊近期刊登寨卡病毒(Zika virus)及其相关疾病后,再度刊登的需认识与警戒的病毒。2011年夏季,研究者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采集的尖音库蚊标本中获得5株西尼罗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1999年在美国纽约和2006年在俄罗斯分离的西尼罗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该病毒株与国际流行的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该文阐述了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分离的Tahyna病毒及其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特约专稿是华修国教授等撰写的猪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PoSaV)的研究进展,对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猪急性胃肠炎的肠道病毒进行了详细介绍。鉴于某些PoSaV与人SaV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且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和猪的SaV重组新毒株被发现,提示PoSaV具有跨种间感染及传播给人的潜在风险。SaV的传染源包括患病的人或动物、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感染SaV不仅可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或患者飞沫污染的物体表面引发,还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贝类或未经煮熟的海螺引发。我国人口密集,必须对这一病毒有所警惕。希望通过本刊对人医、兽医间的学科交叉研究作出的努力,对疾病防控有所裨益......
已发现100余种蚊传虫媒病毒在世界各地流行,其引发的人兽共患病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仅发现乙型脑炎和登革热两种蚊传虫媒病毒病,但近年来新发现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及其感染疾病流行。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西尼罗病毒,大量血清学研究证明当地不仅存在西尼罗病毒感染所致疾病,还发生过西尼罗病毒感染引发的病毒性脑炎流行。目前已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Tahyna病毒,并发现其在自然界动物中的循环和导致的人类感染流行。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及其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现为我国虫媒病毒及虫媒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猪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PoSaV)是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猪急性胃肠炎的肠道病毒,对环境友好生态型养殖业构成一定威胁。研究表明,某些PoSaV与人SaV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且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和猪的SaV重组新毒株被发现,提示PoSaV具有跨种间感染及传播给人的潜在风险。迄今,PoSaV的入侵与感染、变异与迁移、免疫与致病、暴发与流行、跨种间感染与传播等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PoSaV形态与抵抗力、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重组、传播方式、流行病学、受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但其致病机制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数据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了解HAstV感染细胞后对宿主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影响。首先,利用临床分离HAstV毒株感染CaCo-2细胞,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病毒总RNA,结果显示接种后9~24 h病毒总RNA拷贝数明显增加。然后,利用转录组测序全面比较感染与未感染HAstV的CaCo-2细胞转录本,筛选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应用KEGG信号通路富集性方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富集在两条信号通路上(P<0.05),分别为轴突导向通路和Ras信号通路。本研究首次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分析了HAstV感染对宿主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HAstV致病机制等提供了方向。
为阐明小鼠IgG2b-Fc对DNA疫苗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首先构建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CN54Gag基因的DNA疫苗及表达Gag与小鼠IgG2b-Fc融合基因的DNA疫苗,限制性酶切和DNA测序结果表明这两个疫苗均构建成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也显示其正确表达。然后,利用上述DNA疫苗接种C57BL/6小鼠,比较两个DNA疫苗所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融合表达小鼠IgG2b-Fc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均有增强作用,但只有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H37Rv是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有毒株,H37Ra是从H37Rv获得的稳定减毒株,但目前H37Ra毒力减弱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表型芯片系统,高通量分析H37Ra生长表型,并与H37Rv表型比较,筛选两菌株表型差异,分析与H37Ra毒力减弱可能的相关表型及分子机制。结果发现,与H37Rv相比,H37Ra耐酸及耐渗透压能力显著下降,且不能利用丁二酸单甲酯和吐温40作为碳源。结核分枝杆菌耐酸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吞噬体中的生存和代谢,耐高渗能力影响其必需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代谢途径的改变影响其在宿主内的能量摄取,三者改变均可能与H37Ra毒力减弱相关。
为研究内毒素耐受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2,NOD2)信号通路的影响,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小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0 ng/mL)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预处理20 h,建立内毒素耐受组和对照组。每组细胞分别给予大剂量LPS(1 000 ng/mL)或热灭活烟曲霉孢子刺激,于刺激后0、2、6、12、24 h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细胞NOD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2,RI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和TNF-α浓度。结果显示,内毒素耐受组无论是大剂量LPS还是热灭活烟曲霉孢子刺激均不能增加NOD2、RIP2 和TNF-α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IL-8、TNF-α浓度;而对照组大剂量LPS和热灭活烟曲霉孢子刺激均可提高NOD2、RIP2 和TNF-α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IL-8、TNF-α浓度,尤以刺激后12 h增加显著,与刺激前(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内毒素耐受可能对NOD2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狂犬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其诊断及防治的认识。通过采用病历调阅及患者家属电话问卷调查方式,描述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2—2015年收治的92例狂犬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接种及预后情况。92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6:1,96%来自农村。主要在秋季发病,犬为主要传染源。3个月以内发病者占54%(50/92)。98%患者未注射狂犬病疫苗,61%患者不知晓需接种疫苗。发病至死亡最短时间为20 h,最长为11 d。所有患者最终均死亡。结果提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仍是狂犬病高发地区,应加大狂犬病预防知识的普及,特别是针对15岁以下儿童及40~60岁人群;同时应注意疫苗质量的监管。
本文报道1例8月龄婴儿因犬巴斯德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脑室管膜炎。患儿因“发热、呕吐5 d,双眼凝视2 d”入院,无明确动物接触史。入院后立即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出现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家属放弃继续治疗后死亡。本文着重强调儿童易感染许多成人少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儿童与动物密切接触。
朊病毒病是一类具有传染性、不可逆且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致病机制为体内正常编码的细胞型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构象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感染性的异常痒病型朊病毒(scrapie prion protein,PrPSc),但具体机制不清楚,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RNA,miRNA)可在转录水平调控细胞蛋白表达,对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一些特定miRNA在朊病毒病中相应调控机制、自发免疫、炎症信号转导及靶基因预测方面的研究可为治疗朊病毒病提供新的角度。本文就miRNA在朊病毒病发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详细探讨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miRNA。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流行广泛,其感染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造成重症手足口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EV71的致病机制与病毒和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涉及病毒逃逸干扰素反应、病毒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及病毒与天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近年来EV71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