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 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2-06-25

特约专稿
论著
综述
读者 作者 编者
   
特约专稿
67 Mark A. Feitelson1,2; Alla Arzumanyan1,2; Marcia M. Clayton1
Small rodent models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The narrow host range of infection supporting the long term propagation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is a major limitation that has prevented a mo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persistent infection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this has been partially overcome by the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BV-like viruses in wild animal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related Flaviviruses have been used as surrogate systems for such studies. Independent work has developed various mouse stains for the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hepatocytes, which are then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with HBV and HCV. Other laboratories have developed transgenic mice that express virus gene products and/or support virus replication. Some HBV transgenic mouse models develop fulminant hepatitis, acute hepatitis, or CLD following adoptive transfer, while others spontaneously develop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s in human infections. Among HCV transgenic mice, most develop no disease, but acute hepatitis has been observed in one model, while HCC appears in another. Other mouse models include the introduction of xenographs that replicate HBV or HCV. Although mice are not susceptible to these viruses, their ability to support virus replication and to develop liver diseases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infections,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to study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 novel therapeutics.

2012 Vol. 7 (2): 67-81 [摘要] ( 1806 ) [HTML ( )] [PDF 6479KB] ( 3316 )
82 朱启镕; 曾玫
手足口病的流行现状及挑战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全球性传染病。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肠病道毒所致的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频繁暴发流行,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残疾和死亡。我国自2008年起每年发生全国范围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肠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暴发而致死亡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数最高的丙类传染病,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的挑战。虽然绝大部分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但约0.05%的患儿病情变化迅速并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来有效防治手足口病。因此,早期识别危重症病例并早期进行合理的临床管理及诊疗干预、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是目前降低手足口病所致危害的最主要策略。我国已在积极研发EV71疫苗将给手足口病流行暴发及其重症疾病的预防带来希望,并望有效降低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

2012 Vol. 7 (2): 82-88 [摘要] ( 3577 ) [HTML ( )] [PDF 7379KB] ( 2690 )
论著
89 杨猛1; 何胜菲2; 任浩2; 赵兰娟2; 戚中田2
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比较研究

α干扰素(IFN-α)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临床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方案。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感染性病毒HCVcc为研究对象,比较IFN-α和利巴韦林对HCV复制的影响以及对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和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等抗病毒基因的调节能力。结果显示,100 u/ml IFN-α显著降低HCV RNA水平;利巴韦林剂量依赖性抑制HCV复制,且IFN-α联合利巴韦林对HCV复制及HCV NS3和E2蛋白表达具有协同抑制作用。5~80 u/ml IFN-α剂量依赖性诱生IRF9和ISG15;1、5 μg/ml利巴韦林不促进IRF9和ISG15水平升高,而利巴韦林联合IFN-α对两者亦无促进作用。

2012 Vol. 7 (2): 89-94 [摘要] ( 1844 ) [HTML ( )] [PDF 5538KB] ( 2062 )
95 任鹏1,姚娟1,金艳2,李法锦1,汪晓婷1,葛俊1,江龙凤1,赵蕾1,吉阳1,王明丽1
51例新生儿脐带血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测

为了解健康产妇顺产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自2010年11月~2011年6月于某地妇幼保健院采集顺产新生儿抗凝脐带血51份。提取新生儿脐带血单核细胞DNA后,利用HSV-1 gD基因和HSV-2 gG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将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确认,分析HSV感染阳性率。结果显示,51份脐带血HSV-1阳性12份,感染率23.53%; HSV-2阳性13份,感染率25.49%;HSV-1和HSV-2共阳性4份,重复感染率7.84%。结果表明,加强新生儿HS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新生儿HSV感染所致疾病,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7 (2): 95-98 [摘要] ( 1750 ) [HTML ( )] [PDF 592KB] ( 2093 )
99 朱召芹1; 景怀琦2; 陈海丽1; 胡芸文1; 阚飙2
El Tor霍乱弧菌双精氨酸转运系统功能单位的分析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El Tor霍乱弧菌双精氨酸转运(Tat)系统的基因簇构成,确定其最小功能单位。通过与大肠埃希菌Tat基因簇的基因同源性比较,推测霍乱国际测序标准株N16961的Tat系统基因簇构成;分别对霍乱弧菌Tat系的基因簇进行单基因缺失、双基因缺失和全基因缺失,建立缺失株和回补株,并与野生株进行表型比较,进一步分析霍乱弧菌Tat转运系统的基因构成和最小功能单位。霍乱弧菌Tat系统基因簇由tatAtatBtatCtatA2 4个基因构成,其中tatAtatBtatC基因位于霍乱弧菌Ⅰ号染色体,tatA2基因位于霍乱弧菌Ⅱ号染色体。tatBtatC基因缺失影响霍乱弧菌Tat系统功能,tatAtatA2单基因缺失后均可基本保持Tat功能,但同时缺失导致菌株Tat功能丧失。结果提示,霍乱弧菌Tat系统最小功能单位是tatA-tatB-tatCtatA2-tatB-tatC;TatA与TatA2功能重复。

2012 Vol. 7 (2): 99-104 [摘要] ( 1780 ) [HTML ( )] [PDF 1560KB] ( 2336 )
综述
105 林光正1; 裘佳寅2; 刘叔文2; 李琳2
Transwell技术模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黏膜及其他屏障系统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Transwell小室能在体外模拟机体许多黏膜及生理屏障系统,如人生殖道黏膜、直肠组织黏膜及血-脑屏障、血-视网膜屏障等,重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机体的过程,对HIV感染机体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要,因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尚无有效抗HIV疫苗问世,因此开发能阻断HIV性传播的药物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Transwell技术对HIV穿透黏膜及屏障系统感染机体机制的深入研究,也能为HIV防治药物的研发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本文就近年来Transwell技术在HIV感染黏膜及其他屏障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12 Vol. 7 (2): 105-110 [摘要] ( 2060 ) [HTML ( )] [PDF 1237KB] ( 2108 )
111 匡小舟; 滕峥; 张曦
水源中肠道病毒及胃肠炎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人肠道病毒及胃肠炎病毒借助水体传播可能引起水源影响区域的疫情暴发。尤其对免疫力发育尚不完全的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这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因此,做好水源中肠道病毒及胃肠炎病毒的检测和监测,将对这些病毒引起疾病的防范和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针对水体中的病毒浓缩和检测所做的相关研究,包括从水样中浓缩纯化病毒的不同方法以及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培养基础上的病原检测方法。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建立行业标准和实验室检测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技术依据。

2012 Vol. 7 (2): 111-116 [摘要] ( 1779 ) [HTML ( )] [PDF 622KB] ( 2283 )
117 高诗会; 赵英伟
伤寒带菌与胆囊癌形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伤寒发病人数有所上升,每年大约有2100万人感染,近5%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状态发展成胆结石的危险性很高,胆结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有助于保持慢性带菌状态,进而可能发展成胆囊癌。胆囊癌比较少见,但在某些地区和国家发病率高,且女性胆结石和胆囊癌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多。慢性带菌状态不仅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其他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就伤寒带菌状态与生物膜、胆结石的形成及发展成胆囊癌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2012 Vol. 7 (2): 117-120 [摘要] ( 2018 ) [HTML ( )] [PDF 475KB] ( 2082 )
121 潘搏;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隐球菌形态学变化及其致病机制

致病真菌在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形态学变化,如菌丝形成。这种形态学变化有利于病原菌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使其在宿主体内生存。外有荚膜包裹的隐球菌是隐球菌病的致病真菌。该菌可通过孢子吸入方式侵入宿主体内,其后又能通过增加自身荚膜厚度和形成巨大菌体来抵抗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对于隐球菌形态学变化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了解该病的致病机制,从而推动临床诊治发展。

2012 Vol. 7 (2): 121-125 [摘要] ( 1919 ) [HTML ( )] [PDF 523KB] ( 2270 )
126 闫静静1; 张晓燕1,2
树突细胞的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树突细胞(DC)是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能高效摄取、加工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同时上调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为T细胞激活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对DC表面标记的研究揭示了更为细致的DC亚群分类,也推动了不同亚群DC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DC启动免疫应答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激活,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又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导致免疫耐受。DC在启动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同时,还可能因捕获、传递入侵的病毒而促进某些病毒感染。DC因其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而成为研究免疫应答反应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2012 Vol. 7 (2): 126-131 [摘要] ( 2084 ) [HTML ( )] [PDF 607KB] ( 2217 )
读者 作者 编者
132 何礼贤
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敏感度折点的修订及其临床意义

问:什么是抗生素敏感度折点?近年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敏感度折点有哪些修订?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实验室抗生素药敏试验测定的是药物对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或抑菌圈直径(纸片法),折点即是区分敏感、中介和耐药的临界值。折点是根据病原体MIC的分布、动物和人体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研究、临床研究与病原体MIC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而确定的。由于耐药性的变化和发展,抗生素敏感度折点经常需要修订......

2012 Vol. 7 (2): 132-132 [摘要] ( 1662 ) [HTML ( )] [PDF 156KB] ( 1895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