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约50%的HIV感染者最终因侵袭性真菌病而死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因此,深入研究HIV与深部真菌病的关系,对预防、诊断和治疗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治疗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也为将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柯萨奇病毒A16(CA16)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显示该病毒在猴体内可形成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病毒血症形成与CA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不同组分中增殖的关系。首先用CA16感染恒河猴,检测病毒在PBMC组分CD4+、CD8+、CD20+、CD11c+、CD16+和CD14+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和感染动力学,发现病毒仅在部分CD14+细胞中有增殖表现。然后通过刺激CD14+细胞产生一定量的树突细胞(DC),用CA16感染DC,发现 CA16能在DC中形成具有动力学意义的增殖过程,增殖峰值出现在感染后12~36 h。这些结果可能为CA16感染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本研究旨在制备和鉴定小鼠抗Ⅱ型登革病毒(DENV-2)10种蛋白的抗体,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构建DENV-2 10种蛋白的重组质粒,提取质粒DNA,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4次。末次免疫后2周取小鼠血清,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DENV-2各蛋白的稳定表达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免疫效果,分析抗体的特点。DNA免疫小鼠后获得抗DENV-2 10种蛋白的抗血清,抗体效价波动于1:400~1:16 127之间,以抗E蛋白抗体效价最高,达1:16 127,而抗NS3、NS4b、NS5蛋白抗体效价较低,仅为1:400。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稳定表达病毒蛋白的EAhy926细胞进行IFA染色,抗DENV-2各蛋白的抗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DENV-2抗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抗E、NS1、NS4b和NS5蛋白抗体能识别热变性蛋白,其他抗血清未呈现阳性反应条带。本研究提示,DNA免疫小鼠所获得的抗DENV-2各蛋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自然感染或模拟自然感染状态下的DENV-2蛋白,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也表明DNA免疫法可作为抗体制备的一种策略。
为探讨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诱导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的真核表达载体p2B-GFP,通过转染BHK-21细胞检测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2B定位表达于BHK-21细胞内质网,诱导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增加,并使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转录活性增加,还诱导BHK-21细胞发生核浓缩而凋亡,使凋亡标志蛋白PARP发生降解而减少。结果提示,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经该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本研究以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研究CD36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首先用100 ng/ml LPS刺激正常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CD36表达的巨噬细胞16 h,检测巨噬细胞的ERK活性及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水平;继而以20 nmol/L ERK抑制剂处理细胞,再用LPS刺激,检测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明确ERK通路与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巨噬细胞的ERK活性显著增强,分泌的促炎因子TNF-α和IL-6显著增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与CD36正常表达的巨噬细胞相比,CD36表达下降的巨噬细胞ERK活性及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抑炎因子IL-10显著增多。与未处理组相比,ERK抑制剂预处理的巨噬细胞中LPS诱导的ERK活性显著降低,促炎因子TNF-α和IL-6水平降低,抑炎因子IL-10水平升高。结果提示,LPS能通过其受体——CD36,激活巨噬细胞内ERK活性,进而促进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分泌。
YycFG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葡萄球菌细胞壁合成、代谢及生物膜形成,PAS是组氨酸激酶YycG的胞外信号感应区域。本研究针对胞外PAS区域制备抗YycG-PAS单克隆抗体(YycG-PAS MAb)。免疫鉴定结果表明,YycG-PAS MAb可与重组YycG-PAS蛋白和表皮葡萄球菌菌体YycG蛋白结合,属于IgG2a亚型,效价为log 215。YycG-PAS MAb(80 μg/ml)与表皮葡萄球菌RP62A菌株共培养24 h,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达46.5%,与mIgG(80 μg/m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YycG-PAS MAb(80 μg/ml)与低浓度万古霉素(1 μg/ml)联用可增强对24 h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由57.6%提高至93.0%(P<0.01)。YycG-PAS MAb对浮游状态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存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YycG-PAS MAb在抗生物膜感染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研究利用MycoMarT7噬菌体建立了海分枝杆菌随机突变库,鉴定获得1株转座子插在基因MMAR_0994(mkl)上的突变株。用野生株和突变株分别感染斑马鱼成鱼,通过观察斑马鱼的存活情况,研究mkl基因对海分枝杆菌毒力的影响;利用尾静脉注射感染孵出48 h后的斑马鱼幼鱼,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突变株及野生株在幼鱼体内的播散情况,以检测mkl基因在细菌与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中的功能;将野生株和突变株分别感染小鼠来源巨噬细胞,检测其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此外,还检测了突变株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情况。结果显示,mkl基因突变株感染斑马鱼成鱼后25 d内没有鱼死亡;在斑马鱼幼鱼感染模型和细胞感染模型中,突变株的增殖明显减弱;突变株对酸性环境压力更敏感。以上结果提示,mkl基因在海分枝杆菌抵抗宿主免疫及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初步探讨,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从H37Rv标准株和PUC-19K质粒扩增出maz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然后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EF6基因的同源臂与kan基因进行杂交拼接,获得目的融合片段,将该融合片段克隆于pMD-19T(simple)载体形成自杀质粒pMD-19T-ΔmazEF6-kan,并将自杀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最后利用电穿孔技术将自杀质粒电转至H37Rv标准株中,在卡那霉素抗性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筛选H37Rv ΔmazEF6缺失突变株单个菌落,提取阳性菌株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克隆片段并测序。将所获得的H37Rv ΔmazEF6缺失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后,对其表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生长速度缓慢且细菌形态短小。本研究证实,融合PCR技术便于快速获得结核分枝杆菌缺失突变株;结核分枝杆菌在缺失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F6基因后生存能力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导致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但该病毒的灭活疫苗可引起RSV疫苗增强性疾病(RVED)。RVED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Toll样受体(TLR)及其信号转导对RSV的识别和宿主免疫的激发均有重要作用,其在RVED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TLR在抗RSV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角色及其信号通路激活状态改变对RVED免疫格局的影响,提示RVED机制可能与TLR信号通路激活不足有关,从而为RSV疫苗研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