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 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2-09-25

特约专稿
论著
综述
讲座
   
特约专稿
133 康来仪
Curren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epidemic and its response in China

The first patient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was identified in 1985; since then, as of October 31, 2010, a total accumulative number of 370,000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AID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HIV (PLHIV) in China was 740,000 in 2009. Although China is still a low-HIV prevalence region (rate of 0.057%), the epidemic has spread more widely from the high-risk group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vers five topics of importance, i.e., current trends of the HIV epidemic; HIV-1 subtype diversity; emergence of HIV drug resistance; the country’s response to the disease; and future challenges and additional actions needed. This paper emphasizes sexual transmission as the predominant route of transmission and it being spread more frequently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the epidemic being concentrated over particular areas in China. We also discuss the fact that diverse HIV-1 subtypes have been found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ntry and that recombinant subtypes became predominant. We also explore other topics such as the possibility of HIV drug resistance (HIVDR), inclu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sistance, with the use of free high activit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of HIVDR surveillance and individual clinical HIVDR testing as a new attempt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both policy-makers and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expressed strong commitment to prevention, control, and care of HIV/ sexual transmission infection (STI), promoted the research and conducted different actions to slow the rising trend of the HIV epidemics. Although China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ts citizens need to be persistent on continuing the campaign of the State Council titled “Information of Strengthening Work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2012 Vol. 7 (3): 133-141 [摘要] ( 1581 ) [HTML ( )] [PDF 393KB] ( 2882 )
142 卢洪洲1, 2, 3; 陈军1
降低我国艾滋病患者病死率的几个关键措施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逐渐进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期,我国HIV感染者死亡人数逐渐增加,已超过狂犬病死亡人数,位居第一。如何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国HIV/AIDS患者的特点,应采用多种措施。其中关键应为:落实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以增加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加大检测力度,早诊断、早治疗以延长患者寿命,改善预后;注意对患者合并症的治疗,并科学分析死亡原因。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

2012 Vol. 7 (3): 142-145 [摘要] ( 1606 ) [HTML ( )] [PDF 493KB] ( 2180 )
论著
146 韩文东1; 孙志平1; 丁悦娜1; 曹明波2; 瞿涤1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心区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原位消毒的研究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要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 “应可以在原位对排风高效空气(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BSL-3实验室核心区排风HEPA过滤器是保证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不外泄的最后防线,为了保障环境的安全,需在原位实现HEPA过滤器的消毒。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循环消毒样机,与排风HEPA过滤器的排风箱体的消毒接口连接,利用循环气流带动甲醛蒸汽循环穿透排风HEPA过滤器,从而实现原位消毒。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甲醛蒸汽浓度16 mg/L,相对湿度70%,持续熏蒸循环穿透运行12 h,布置于HEPA过滤器排风箱体内用于指示消毒效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嗜热脂肪芽孢菌均被完全杀灭,本实验室从设备及方法学两方面实现了排风HEPA过滤器的原位消毒。

2012 Vol. 7 (3): 146-151 [摘要] ( 1706 ) [HTML ( )] [PDF 10213KB] ( 2235 )
152 段圣亮1; 陆晔2; 田桢干2; 王桂江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快速检测炭疽芽孢杆菌中的应用

本文旨在建立适合国境口岸现场应用的生物恐怖防控快速检测方法,从而保障口岸安全。针对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选择目标菌种特异性基因片段,设计引物,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一套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并模拟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可能存在的基质条件,评价LAMP技术在快速筛查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LAMP技术排查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简便、快速、特异,检测灵敏度为102~103 CFU/ml;且能有效检出在偏酸、偏碱及黏稠基质中的炭疽芽胞杆菌,而高盐环境对该反应影响较大,有必要采用能有效去除盐分的核酸抽提方法。

2012 Vol. 7 (3): 152-156 [摘要] ( 1605 ) [HTML ( )] [PDF 684KB] ( 2089 )
157 沈佳仁1*; 赵百慧1*; 高烨1; 俞雪莲1; 王嘉瑜1; 袁政安1; 吴凡1; 谢晓红2; 陶力新2; 张曦1
一株2011年出现的季节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基因特性的研究

本文通过比较2011年分离培养的1株季节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A/Shanghai/1167/2011(H1N1))与历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追溯该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来源,探讨该毒株的出现对流感防控工作的意义。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片段,并进行测序;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绘制基因进化树;同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2011年下半年健康人群中该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 ,A/Shanghai/1167/2011(H1N1)的HA基因序列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2008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株A/Brisbane/59/2007(H1N1)最接近,同源性达99.2%,与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07/2009疫苗株同源性仅为72.4%。其HA基因裂解位点为PSIQSR↓QSR,尚未出现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HA片段共编码557个氨基酸,有9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序列与2009年前WHO疫苗株A/NewCaledonia/20/1999(H1N1)、A/SolomonIslands/3/2006(H1N1)和/Brisbane/59/2007(H1N1)相比,分别有15、12和4处不同,这些差异分布在Sa、Sb、Ca1、Ca2、Cb 5个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差异分别有5、5和2处。该毒株在健康人群血清的抗体阳性率为34.33%,几何平均效价(GMT)为10.38。A/Shanghai/1167/2011(H1N1)是2011年出现在上海地区的一个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其抗原变异与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比不大,但在以A(H1N1)pdm09为主要流行株的年份检测到散在发生的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应当引起重视,其在人群中的抗体水平较低,易引起流行,需要提高对类流感人群中此种毒株的持续监测。

2012 Vol. 7 (3): 157-163 [摘要] ( 1594 ) [HTML ( )] [PDF 9434KB] ( 2211 )
164 王爽; 杨恩卓; 王洪海; 沈洪波
新型抗结核蛋白亚单位疫苗Ag85A-γ干扰素的免疫效果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价新型融合结核蛋白亚单位疫苗Ag85a-γ干扰素(Ag85a-IFN-γ)的免疫效果。在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去除Ag85A信号肽的融合蛋白Ag85A-IFN-γ后,将其与免疫佐剂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DA)混合,皮下免疫C57BL/6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gG、IgG1和IgG2c水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Ag85A-IFN-γ组的IgG水平均高于单独抗原组,且融合蛋白组IgG2c/IgG1 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融合蛋白能刺激宿主产生更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且更倾向于激发T辅助细胞1型(Th1)免疫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比例,发现Ag85A-IFN-γ组CD8+/CD4+最高,显示该融合蛋白能显著增强CD8+ T细胞增殖。上述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g85A-IFN-γ有望成为有效的新型蛋白亚单位疫苗。

2012 Vol. 7 (3): 164-169 [摘要] ( 2301 ) [HTML ( )] [PDF 4251KB] ( 2620 )
综述
170 赵书民; 李成涛
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生物恐怖与生物战威胁的增加,微生物法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微生物法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等各种技术手段,为生物恐怖袭击或自然发生的暴发性疾病追踪微生物的来源,推测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或为传播途径提供科学证据。近年来,微生物法医学在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法医学鉴定、国家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及多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2012 Vol. 7 (3): 170-173 [摘要] ( 1658 ) [HTML ( )] [PDF 524KB] ( 2391 )
174 吴甦潜1; 张欣欣2
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重要传染病,有效的治疗性和预防性疫苗目前均尚未研制成功。HCV的高变异性及多种免疫逃避途径是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HCV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或临床前期试验阶段,但其有效性、安全性等还不能令人满意。随着对HCV相关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了解,有望研制出相应的治疗性和预防性疫苗。

2012 Vol. 7 (3): 174-179 [摘要] ( 1714 ) [HTML ( )] [PDF 517KB] ( 2184 )
180 杨燕茹; 吴淑燕; 黄瑞
伤寒沙门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目前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人类伤寒热在全球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近年来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频频出现,使伤寒热的治疗更加棘手。由于该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及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受制约。新近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缺憾作一综述。

2012 Vol. 7 (3): 180-183 [摘要] ( 2174 ) [HTML ( )] [PDF 420KB] ( 2121 )
184 张昊凌1; 张志勇1,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况

人类结核病位居单一病原引起死亡的严重传染病之首,结核分枝杆菌是其主要病原。尽管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许多种动物感染并患病,但人类是其主要宿主。动物模型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标准化工具,虽然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结核病的整个过程,但可成为研究结核病的有用工具,有助于研究其发病机制、治疗过程及宿主对病原的免疫病理学反应。由于不同种类动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不同,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结核病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 包括豚鼠、小鼠、兔、非人灵长类和鱼类等,归纳了结核病各种动物模型的特点和研究概况。

2012 Vol. 7 (3): 184-189 [摘要] ( 2202 ) [HTML ( )] [PDF 644KB] ( 2231 )
讲座
190 范齐文; 吴文娟
结核病实验诊断技术

结核病诊断一直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关键,快速准确、敏感特异、简便低廉的诊断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的。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诊断噬菌体法、AMPLICOR® MTB试验、Gen-Probe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到T-SPOT.TB和QuantiFeron-Gold test免疫学检测方法,结核病实验诊断方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可的一些广泛应用的商业化诊断方法,如基于液体培养的BacT/Alert 3D、MGIT 960 系统;基于分子线性探针杂交的INNO-LiPA Rif.TB、GenoType® MTBDRplus及GenoType® MTBDRsl技术;基于免疫色谱技术的Capilia TB试剂盒等,都已被临床广为接受和应用。还有一些尚待推广的技术,如最新的Xpert® MTB/RIF系统,发光二极管(LED)显微镜等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2 Vol. 7 (3): 190-196 [摘要] ( 1788 ) [HTML ( )] [PDF 748KB] ( 2544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