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微生物与感染》全国编委会会议上,提出了如何在“导读与评论”栏目中突出重点。因此,从本期开始将对几篇特约专稿与论文加以重点介绍与评论。 本期特约专稿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田德桥和陈薇撰写,题名为“基孔肯雅病毒与基孔肯雅热”。 本刊已刊登过“Zika病毒与Zika病毒病”、“我国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的发现与流行”等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微生物学界与感染病学界对虫媒传播疾病的了解和重视。 在目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形势下,及时了解一些非常见的病毒与感染将可显著提升我国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的预见性......
为监测2014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学分布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前瞻性地收集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上海市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及有关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商品化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套式PCR行肠道病毒检测,测序后再对病毒分型。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共报告19 622例手足口病患儿,1 059例(5.4%)收入病房治疗。收集到547例患儿的粪便标本,448例(81.9%)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检出9种型别肠道病毒:EV71在2—7月呈优势流行;CA16在6—9月检出率较高;CA6在1—7月零星流行,主要集中在8—12月。162例(29.6%)有明确的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接触史。210例(19.8%)确诊为重症病例。EV71感染的重症比例为30.3%(70/231),CA16感染的重症比例为1.2%(1/83),CA6感染的重症比例为0.9%(1/115)。结果显示,2014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全年流行,夏秋季高发,大部分患儿无明确暴露史。多种肠道病毒共流行,EV71、CA6、CA16为2014年主要流行的肠道病毒,且交替优势流行,EV71仍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途径群体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抗体情况,探讨HEV疫苗接种的必要性。采集HIV感染者的血清或血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EV IgG抗体、IgM抗体及抗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EV核酸,Roche高纯化HIV-1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检测HIV感染者的HIV载量。比较分析不同HIV感染途径群体中HEV流行率的差别。结果显示,HIV感染者中HEV 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7.4%,静脉吸毒、成分献血和传播途径不明HIV感染群体的HEV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3%、39.5%和30.4%。HEV核酸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种HIV感染群体之间HEV 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8,P>0.05)。HEV IgG阳性与阴性感染者之间HIV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为保护HIV感染者免受HEV感染,应考虑接种HEV疫苗。
本研究旨在探讨A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type I,SR-AI)在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与野生型小鼠和SR-AI-/-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互作,研究SR-AI在吞噬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荧光染料染色菌体及检测胞内荧光强度,数据显示SR-AI敲除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能力下降,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能力升高。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水平,发现SR-AI敲除后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刺激巨噬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均增强。结果表明,SR-AI参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但不参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且可能抑制了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炎症反应。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利用光敏剂与光源反应后产生的活性氧,破坏细菌组分,进而致细菌死亡。其多靶位杀伤特性在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方面有应用前景,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MRSA菌株取自烧伤、急性咽炎、鼻窦炎和肺炎4类临床常见MRSA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敏剂、发光二极管光源,于体外检测ALA介导的PDT(ALA-PDT)对MRSA菌株的杀伤作用。结果显示,经5 mmol/L ALA孵育1 h后,给予360 J/cm2强光〔(633±10)nm〕照射1 h,ALA-PDT对MRSA菌株具有1.80 log10 cfu的有效杀伤作用。结果提示,在相同实验条件和参数下,ALA-PDT对上述4种疾病来源的MRSA菌株体外杀伤作用无统计学差异。
核糖体是抗生素的主要靶点,而获得足量高纯度的核糖体是进行结构和药物研究的基础。结核分枝杆菌壁厚且生长缓慢,制备足量高纯度的核糖体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改进并优化了核糖体纯化制备方法,通过大量培养和安全处理致病菌,应用高效破碎厚壁革兰阳性菌的技术,结合传统的蔗糖密度离心分离和蛋白液相色谱纯化技术,经多步纯化和分离,获得了高纯度和较高产率的耻垢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核糖体样品,为后续生化实验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保证。该分枝杆菌核糖体制备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致病菌复合物样品的直接提纯,以及复合物特异性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利用晶体学与冷冻电镜结合的高精度复合物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菌耐药性机制及用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条件致病菌,其产生的分生孢子被易感人群吸入后定植于肺部,引起3种曲霉病:致咯血的曲霉肿、致肺纤维化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致较高死亡率的侵袭性曲霉病。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烟曲霉感染的血清免疫学指标有半乳甘露聚糖和1,3-β-D-葡聚糖,但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Asp f3 和Asp f4为烟曲霉主要抗原,在感染者血清中存在相应的循环抗体。本研究分别用兔抗Asp f3 和Asp f4抗血清对其进行抗原表位扫描,鉴定了8个Asp f3和6个Asp f4最小表位基序肽。用所鉴定的最小表位基序与烟曲霉其他抗原的最小表位基序构建嵌合肽,可能有助于提高烟曲霉感染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为提高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肝脓肿侵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危害的认识,回顾性分析3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经过、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发现3例患者均有肝外播散性病灶,符合肝脓肿侵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这3例患者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均有肝脓肿,其中2例合并眼内炎并造成失明,1例合并腰椎感染、腹主动脉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免疫正常。结合文献复习,发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引起肝脓肿及肝外播散性病灶,临床上称为肝脓肿侵袭综合征,大多由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好发于糖尿病及免疫缺陷人群,也可发生于免疫正常人群,治疗困难,临床危害严重,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