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5
  

  • 全选
    |
    论著
  • 白金金1,庞智1,方钟2, 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57-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1
    摘要 ( 110 ) PDF全文 ( 459 ) HTML ( 243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非细胞病变的病毒,其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损伤逐步引起肝脏炎症,进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引发了80%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癌基因的异常活化以及抑癌基因的抑制失活会造成细胞代谢水平以及代谢方式的改变,此过程被称为细胞代谢重编程(metabolism reprogramming),代谢重编程是肝脏炎症向癌症转化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多重荧光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HBV阳性细胞(或组织)与对照细胞(或组织)中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功能和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稳定表达HBV的HepG2.2.15及HBsAg的Hep3B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HMGCR、SREBP-2以及PSCK9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且在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中相应蛋白表达水平也同步提高,提示HBV感染导致了相应代谢基因的高表达,且HBsAg是调控脂质代谢酶基因紊乱的关键蛋白。通过分析365例大样本肝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本文发现脂代谢相关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预后变差的趋势,提示脂质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
  • 马华杰1,邬敏1,张占卿1,袁正宏2,易志刚1,2,张小楠1,3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69-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2
    摘要 ( 186 ) PDF全文 ( 542 ) HTML ( 195 )   可视化   收藏
    在单细胞水平研究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十分重要的,但相关研究技术尚处于推进阶段,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基于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digital drople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单细胞水平绝对定量HBV DNA和RNA的单细胞微滴数字PCR方法(single-cell ddPCR, sc-ddPCR)。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HBV阳性和阴性细胞来模拟HBV慢性感染状态下的肝脏,分析此方法检测HBV DNA的线性和检测下限。以cccDNA来源RNA(episome-derived RNA, eRNA)为例,进一步设计针对eRNA的sc-ddPCR检测方案。利用不同来源转录本在结构上的差异,设计针对eRNA的特异性引物探针体系,在HBV肝癌细胞系中验证此引物和探针体系的特异度,并利用梯度稀释的HBV细胞株分析此方法检测eRNA的线性和检测下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ddPCR的DNA和RNA的单细胞水平检测方法,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线性(HBV DNA:R2=0.998 7;eRNA: R2=0.942 5),梯度稀释的HBV细胞株均能准确检测出阳性信号,具有高灵敏度(检测下限:HBV DNA为0.16%,eRNA为0.2%)。本研究建立的sc-ddPCR方法可针对多种DNA和RNA进行检测,为进一步研究肝组织内 HBV 病毒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肝组织内HBV的病毒学特征,从而有利于 HBV 治疗策略的优化和研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张丹2,孙桂芹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78-2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3
    摘要 ( 129 ) PDF全文 ( 255 ) HTML ( 252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老年患者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M)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株分离自60岁以上老年EM感染患者的菌株,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并统计该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结果表明,EM主要感染住院时间长(住院天数≥4周)的患者,占66.7%,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44.4%,恶性肿瘤占22.2%,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接受过有创操作的老年患者。标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85.2%),其次为尿液(11.1%);患者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74.1%),其次是放疗科(7.4%);EM对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但对多西环素100%敏感,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30%。由此可知,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并长时间住院、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接受多种侵入性诊疗是老年患者感染EM的危险因素,且EM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减少有创操作,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医疗环境管理,有利于EM的治疗和预防。
  • 病例分析
  • 徐茂锁1,申春梅2,周聪1,张慧1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84-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4
    摘要 ( 206 ) PDF全文 ( 560 ) HTML ( 108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实验室常规鉴定手段对哈特草螺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能力,分析案例患者血液中哈特草螺菌的感染来源,本文使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MALDI-TOF MS)、16S rRNA基因测序和RNA 聚合酶的β亚基(rpoB)基因测序对哈特草螺菌进行鉴定,并对患者多部位标本进行哈特草螺菌检测。结果显示,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将哈特草螺菌错误识别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无法鉴别哈特草螺菌、aquaticum草螺菌或camelliae草螺菌,rpoB基因测序可以准确将其鉴定为哈特草螺菌;除血液外,仅在患者粪便中检出少量哈特草螺菌,血液和粪便来源的哈特草螺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结果显示,两者的DNA带型一致,MALDI-TOF MS 核心图谱(main spectra projection,MSP)聚类分析显示两者位于同一节点,且distance level<50,其耐药表型亦相同,血液和粪便来源的哈特草螺菌高度同源。本研究展示了自动生化鉴定系统、MALDI-TOF MS、16S rRNA基因测序和rpoB基因测序对哈特草螺菌的鉴定水平,并证实了哈特草螺菌可通过污染食物,经胃肠道感染导致直肠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发生脓毒症。
  • 综述
  • 周飞,赵恒,樊雪雁,董晨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90-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5
    摘要 ( 119 ) PDF全文 ( 791 ) HTML ( 141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已成为入住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脓毒症尚无特效性治疗办法。针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研究发现,免疫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共生体,研究显示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免疫状态,但确切机制尚无统一报道。基于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产物的角度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的机制,指出肠道菌群一方面能够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另一方面,脓毒症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将导致菌群产物的改变,从而丧失对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促进脓毒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物疗法,或许有望成为脓毒症常规治疗外的重要补充。
  • 陈丽羽1,耿焱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297-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6
    摘要 ( 156 ) PDF全文 ( 620 ) HTML ( 199 )   可视化   收藏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疾病患者体内,达到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为治疗疾病提供帮助。粪菌移植技术在复发性艰难拟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rCDI)的治疗中效果很好,并且其治疗潜力不仅局限于胃肠道疾病,而且在其他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中被不断挖掘。探索FMT成功治疗疾病的影响因素,除了肠道细菌的恢复,还涉及肠道噬菌体的调节。肠道噬菌体是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复杂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转移可能与FMT的疗效有关。本综述回顾了肠道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总结了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临床研究,探讨了FMT中肠道噬菌体群落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肠道噬菌体与FMT疗效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既能提高对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理解,也能推动FMT的临床应用。
  • 郭华琦1, 王艳青2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307-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7
    摘要 ( 83 ) PDF全文 ( 450 ) HTML ( 105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铁离子在淋病奈瑟球菌(以下简称“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淋病防治提供思路。搜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4大数据库,查阅铁离子在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细菌耐药相关的文献。从淋球菌黏附、竞争铁离子、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杀伤以及人群间传播等方面分析显示:淋球菌内铁含量减少可下调细菌对宿主体内抗菌物质的敏感性;菌内铁含量较低时可通过上调铁摄取基因表达,分泌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结合蛋白、铁载体、MpeR等物质,从宿主糖蛋白内抢夺铁离子,促进淋球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和播散。铁离子在淋球菌基本生存需求、抵御杀伤、传播播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菌体内、外铁离子的浓度可增强淋球菌感染的防治效果。
  • 章鹏程,张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23, 18(5): 312-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3.05.008
    摘要 ( 110 ) PDF全文 ( 2054 ) HTML ( 620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仅仅具有适宜温度、湿度的舒适性空气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健康清洁的空气质量开始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气溶胶传播作为感染途径之一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对于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扩散传播具有切实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多种物理类及化学类空气净化消毒技术进行详细的归纳介绍,分析这些技术在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未来理想的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应当具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