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 1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6-06-25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讲座
   
论著
67 陈喆1 ; 朱悦2 ; 李亦学2 ; 闻玉梅1
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蛋白多态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Bio-HBV生物数据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蛋白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方法 构建Bio- HBV生物数据库,获得国际基因序列库中所有完整的聚合酶蛋白并进行比对,采用信息熵评价序列位点的保守性,结合BLOSUM 90评分系统和PAML方法,寻找选择压力下的理化性质异常的氨基酸替换模式。结果 rt266-271内频发理化性质异常的氨基酸替换,并且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此外,还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聚合酶蛋白的TP、RT和RH功能域的保守性。结论 用生物信息学验证了功能域内已知生物学特性位点的保守性,还从结构生物学出发,推测潜在的功能位点及其意义。
2006 Vol. 1 (2): 67-75 [摘要] ( 2444 ) [HTML ( 0 )] [PDF 1143KB] ( 1683 )
76 杨永林1; 李军2; 贺奇彬2; 邢益平2; 黄祖瑚2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小鼠免疫应答研究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将HBcAg、FL基因克隆入pJW4303载体,获得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转染293T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分组免疫BABL/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效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cAg特异性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所构建疫苗在体外均能表达HBcAg和FL,当基因位于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元件上游时表达水平明显较优。pJW4303/C/FL免疫组产生的抗-HBc IgG效价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优于pJW4303/C和pJW4303/FL/C组。结论 成功构建双表达核酸疫苗,基因位于上游时表达水平高于下游。FL基因的引入明显增强了HBcAg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
2006 Vol. 1 (2): 76-80 [摘要] ( 2492 ) [HTML ( 0 )] [PDF 553KB] ( 1640 )
81 张卓然1 ; 杨淑凤1 ; 李炎2 ; 郑丛龙3
佐剂CpG-ODN与重组HBsAg疫苗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应答研究
目的 以CpG-ODN为佐剂与重组HBsAg(rHBsAg)疫苗合用,研究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HBV Tg)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效果.方法 40只HBV Tg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小鼠分别注射rHBsAg疫苗(单用rHBsAg组)、rHBsAg疫苗+CpG-ODN(试验组)、rIFNα-2b(IFN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经多次免疫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前、后不同时间采血,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量、抗-HBs阳性率和HBV DNA的变化,检测肝组织中HBsAg的表达.检测免疫小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2(IL-2)、IL-12(p70)以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分别检测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功能并计算各组小鼠肝组织活性指数(HAI).结果 rHBsAg组和rHBsAg+CpG组在免疫小鼠后2周100%诱导抗-HBs;rHBsAg+CpG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HBsAg量或使HBsAg转阴,rHBsAg+CpG组肝组织中HBsAg的表达量与血清中一样降低,并降低血清中HBV DNA的拷贝数.rHBsAg组的CD3+、CD4+、CD8+细胞在T细胞中所占百分比,IL-2、IL-12(p70)和IFN-γ的含量以及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和杀伤效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HBsAg+CpG组与rHBsAg组比较,免疫小鼠产生更强的HBV特异性细胞应答(P<0.05),且以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在rHBsAg+CpG组肝组织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肝脏的HAI在4个组中最高.结论 CpG-ODN作为佐剂可以增强重组HBsAg疫苗诱导HBV转基因小鼠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可作为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经.
2006 Vol. 1 (2): 81-86 [摘要] ( 2702 ) [HTML ( 0 )] [PDF 765KB] ( 2276 )
87 马绍辉1 ; 张蓉松2 ; 刘龙丁1 ; 王晶晶1 ; 王丽春1 ; 杨文军3 ; 梁燕1 ; 杨子江1 ; 李琦涵1
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的初步分析
目的 比较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与其他野毒株的序列差异,以确定其遗传特征。方法 将2005年在云南省石屏县收集到的腮腺炎患儿唾液标本,于Vero细胞培养7 d后观察病变并分离收获病毒,用血细胞吸附试验验证。同时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病毒RNA中扩增出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测序并以VectorNT16.0软件分析。结果 SH基因旁侧区序列分析表明:SP株与国内已知野毒株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在SH基因旁侧区范围内的序列一致性为93%~96%,差异均<8%。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其他国内野毒株在此区域中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3.3%~98.25%,与Wlz2株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 SP株属于F基因亚型。
2006 Vol. 1 (2): 87-90 [摘要] ( 2671 ) [HTML ( 0 )] [PDF 399KB] ( 2051 )
91 傅鹰; 陈利玉; 罗敏华; 李建华; 杨滔
BrdU标记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HEL细胞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以标记在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上的BrdU为示踪剂,研究病毒在受染HEL细胞中的移动过程;同时结合病毒蛋白pp65的表达探讨病毒复制、增殖的过程。方法 以BrdU标记的HCMV(MOI=4)感染HEL细胞,分别选取感染后2h、4h、6h、24h及48h 5个时间点的细胞,用抗BrdU单克隆抗体,研究病毒核酸的胞内定位;同时用抗HCMV蛋白pp65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此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在感染5个时间点,病毒DNA依次位于胞质、胞核及同时位于胞核和胞质;蛋白pp65的表达及分布规律为:胞内无表达、胞核分布、胞核与胞质同时分布及巨细胞和融合细胞内分布。结论 以BrdU为标记物标记双链DNA病毒核酸不仅为研究HCMV.的胞内移动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同时也为其他病毒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本实验结合HCMV蛋白pp65的表达和分布直观地反应了HCMV感染HEL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增殖的过程。

2006 Vol. 1 (2): 91-94 [摘要] ( 2629 ) [HTML ( 0 )] [PDF 502KB] ( 1833 )
95 王盈1 ; 庄鸣华1 ; 魏丽丽2 ; 张晓燕3 ; 吴东来2 ; 王晓钧2 ; 相文华2 ; 沈荣显2 ; 邵一鸣3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减毒疫苗诱导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2的转录
目的 探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驴白细胞减毒疫苗(DLV)免疫马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12(IL-12)mRNA转录水平与免疫保护应答的关系,揭示DLV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及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建立马PBMC中IL-12 mRNA转录水平的定量检测方法,在不同时间点定期观察4组(疫苗免疫组、阴性对照组、强毒株阳性对照组和EIAV自然感染组)12匹马PBMC中IL-12 mRNA转录水平及分布特征,同时监测体温变化等指标。疫苗株免疫动物8个月后,用EIAV强毒株攻击,观察攻击前、后IL-1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DLV免疫马在免疫期内,PBMC中IL-12 mRNA转录的量略高于阴性对照组及自然感染组,但免疫后8个月用EIAV强毒株攻击,IL-12 mRNA转录量显著升高,4匹免疫马获得完全保护;强毒株阳性对照组IL-12转录量随疾病进展波动,发热期下降。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明EIAV减毒疫苗可诱导马外周血PBMC中IL-12基因高效转录,其转录水平与DLV的免疫保护密切相关。此结果在分子水平为阐明DLV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2006 Vol. 1 (2): 95-98 [摘要] ( 2816 ) [HTML ( 0 )] [PDF 794KB] ( 1925 )
99 张旻; 周新; 张杏怡; 丁星
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是否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其对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与急性加重之间的关系。方法 人选诊断明确的COPD稳定期患者,对其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学定量、定性分析,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痰液白细胞介素6(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结果 46例中、重度COPD患者中,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痰标本菌落计数>10~6 CFU/ml分别为32.6%(15/46)和45.65%(21/46),BALF菌落计数>10~3 CFU/ml则分别为44.4%(4/9)和54.5%(6/11),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占首位,急性加重期菌落数显著高于稳定期,存在细菌定植的患者痰液中IL-6及TNFα的浓度显著高于无细菌定植的患者,细菌定植和IL-8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部分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细菌定植,细菌定植的患者可能通过菌落数量的增加和促使气道炎症反应而导致急性加重频繁。
2006 Vol. 1 (2): 99-102 [摘要] ( 2763 ) [HTML ( 0 )] [PDF 455KB] ( 2282 )
103 盛跃颖2 ; 史耀舟3 ; 何平1 ; 杨杨1 ; 胡宝瑜1 ; 赵国屏3 ; 郭晓奎1
问号钩端螺旋体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
目的 研制并初步评估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赖型赖株的基因组DNA芯片。方法 利用Primegens引物设计软件筛选出问号钩体赖型赖株全基因组中的特异性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对成功设计出相应引物的3 290个基因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扩增,以纯化后的产物点样制备芯片。并用双色荧光杂交策略对芯片质量进行了初步平估。结果 共获得3 290个基因产物用于点样。参考株自身杂交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有较高的点一致性、信噪比和较低的假阳性率。结论 成功制备了包含问号钩体赖型赖株3 290个目的基因的基因组DNA芯片,并可用于基于该芯片的问号钩体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
2006 Vol. 1 (2): 103-104 [摘要] ( 2461 ) [HTML ( 0 )] [PDF 770KB] ( 2091 )
105 张学祥; 刘惜年; 黄琴; 沈芳; 王江蓉; 孙洪清; 卢洪洲
35例艾滋病患者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血脂代谢及颈动脉中层厚度的研究

目的 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患者经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所导致的血脂及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在我院治疗并门诊随访的35例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均接受相同HAART方案(d4T+3TC+EFV),平均年龄为38.5±15.3岁,平均抗病毒时间为24.6±17.5月,抗病毒治疗前平均CD4计数为69.5±34.6个/μl,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脂变化(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22例在本系列研究最后1次血脂测定时接受高分辨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结果 35例AIDS患者HAART前、后血三酰甘油分别为1.44±0.35mmol/L和2.07±0.54mmol/L(P <0.001);总胆固醇分别为4.96±0.46mmol/L和6.15±0.83mmol/L(P<0.001);血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06±0.01mmol/L和 1.04±0.01mmol/L(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2.29±0.33 mmol/L和3.11±0.29mmol/L(P<0.001).22例患者经Philips5000彩色B超仪测定IMT平均为0.86±0.14 mm,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0.7±0.2mm.结论 HAART治疗艾滋病患者与血脂代谢异常及部分心血管并发症相关.

2006 Vol. 1 (2): 105-106 [摘要] ( 2169 ) [HTML ( 0 )] [PDF 281KB] ( 1493 )
病例分析
107 史冬梅; 谢青
麻疹7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2005年77例麻疹病人的发病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收治的77例麻疹病人的年龄、预防接种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麻疹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3~6月份,发病年龄主要在20~49岁(94.8%),高热持续1周的病人数多(62.3%),有扁桃体炎(10.9%)、血尿(8.2%)、腹泻(5.5%)、口腔溃疡(4.1%)、心悸(2.7%)等临床表现;并发症表现为:肝功能异常(63.6%)和肺部感染(16.9%);77例麻疹患者中75例麻疹抗体IgM阳性;预后良好。结论 麻疹该年出现的高峰时间在3~6月份,以成人发病为主,并以外来人群居多,高热持续时间长,并发症以肝功能异常最多见,麻疹抗体IgM仍是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指标。
2006 Vol. 1 (2): 107-108 [摘要] ( 2392 ) [HTML ( 0 )] [PDF 221KB] ( 1838 )
讲座
109 窦洁1 ; 王世霞2 ; 沈思源2 ; 卢山2,3,4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类疫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6 Vol. 1 (2): 109-113 [摘要] ( 1918 ) [HTML ( 0 )] [PDF 512KB] ( 1599 )
综述
114 欧元祝; 瞿涤
病毒逃逸补体的机制
2006 Vol. 1 (2): 114-117 [摘要] ( 1722 ) [HTML ( 0 )] [PDF 475KB] ( 1876 )
118 陈鹏; 贺翔鸽
活的但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2006 Vol. 1 (2): 118-119 [摘要] ( 1618 ) [HTML ( 0 )] [PDF 351KB] ( 1753 )
120 李惠; 卢贤瑜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2006 Vol. 1 (2): 120-123 [摘要] ( 1444 ) [HTML ( 0 )] [PDF 403KB] ( 1336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