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9-25
  

  • 全选
    |
    述评
  • 卢山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31-131.
    摘要 ( 2116 ) PDF全文 ( 1944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当本期杂志发行之时, 世界的北半球国家包括中国即将进入每年的冬季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高发时期, 2009 甲型H1N1 流感病毒究竟是否会导致世界性大流行, 对人类造成健康损害, 是全世界从政治领导人到平民百姓都在担心的问题。自2009 年3 月这一新现传染病在北美暴发以来, 世界上的感染病学临床和基础科研人员在短短的时间内找出了致病的流感病毒并予以分离和克隆, 对其药物敏感性及其他季节性甲型H1N1 流感病毒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作出了精确的科学判断, 新的针对2009 甲型H1N1 流感病毒的疫苗也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支持下, 得以迅速研发和生产, 并争取在秋季可能的流感大流行前给高危人群使用。
    进入21 世纪以来, 人们目睹了......
  • 论著
  • 王翠妮;徐薇;熊思东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32-136.
    摘要 ( 3324 ) PDF全文 ( 3964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后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变化,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在体外, 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巨噬细胞24 h 后,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干扰素( IFN-γ) 诱导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Ⅱ类分子、CD86 和CD80 的表达变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巨噬细胞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的mRNA 水平。结果发现, 结核分枝杆菌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表面MHCⅡ 类分子和CD86 的表达, 且呈剂量依赖性, 但CD80的表达变化不明显; 抗原呈递功能明显降低; 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后巨细胞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的mRNA 水平显著降低。提示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通过降低CⅡTA 及其启动子PⅠ、PⅢ和PⅣ 的mRNA 水平, 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结核分枝杆菌可降低巨噬细胞CD86 的表达, 抑制IFN-γ诱导的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
  • 席秀红;卢水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37-139.
    摘要 ( 3132 ) PDF全文 ( 2565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由于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基层预防接种和诊治工作尚存在薄弱环节, 儿童结核病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为分析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误诊特点, 对我院2006 年3 月― 2008 年7 月住院治疗的54 例儿童结核病病例从年龄、性别、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误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结核年龄≤5 岁者所占比例最高( 64. 8% ) ; 临床分布以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者最多( 44. 5% ) , 其次为单纯肺结核( 37. 0% ) 和肺外结核( 18. 5% ) 。本研究中患儿在外院误诊率为55. 6% ;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弥漫性结节影、斑片状模糊影, 胸膜增厚或伴胸腔积液, 纵隔及( 或) 肺门淋巴结肿大, 腹腔淋巴结肿大, 颅脑断层扫描( CT) 或磁共振成像( MRI) 异常等。结果提示, 年龄≤5 岁是儿童结核病的好发年龄; 结核菌素试验联合影像学诊断可明显提高儿童结核病临床确诊率, 减少误诊、漏诊; 积极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对绝大多数儿童结核病患者有效。
  • 蒋定锋;闫梁;贲海静;赵艳丰;秦智强;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40-145.
    摘要 ( 3395 ) PDF全文 ( 3074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DHBcAg) 真核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 分析DHBcAg DNA 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首先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 Core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亲疏水性分析, 分别构建DHBcAg 全基因( E-DHBc263) 及去除疏水性序列的DHBcAg 片段( E-DHBc180) 的真核表达质粒,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可在COS7 细胞内表达。进一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DHBc263 和p-DHBc180, 仅p-DHBc180 可表达蛋白, 纯化后作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包被抗原, 用于DHBcAb 的检测。分别用E-DHBc263 和E-DHBc180 免疫小鼠, 采用间接ELISA 检测DHBcAb。结果显示, E-DHBc180 可诱导免疫小鼠产生DHBcAb 免疫应答, 加强免疫后效价可达1∶100 ~1∶400。结果提示, E-DHBc180 可作为DHBcAg DNA 疫苗, 在DHBV 感染鸭模型中评价其效果。
  • 龚启明1 ;姜维洁2 ;金根娣1 ;孔晓飞1 ;于德敏1 ;凌云1 ;陆志檬1 ;张欣欣1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46-151.
    摘要 ( 2739 ) PDF全文 ( 2470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的干扰素( IFN) 抗病毒疗效受病毒自身和宿主等因素的影响, 而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是IFN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检测IFN治疗前基线时细胞免疫因子的方法, 探讨治疗前细胞免疫状态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乙型肝炎e 抗原( HBeAg) 阳性CHB 患者19 例, 其中男性14 例, 采用聚乙二醇IFN-α2a 180 μg 皮下注射, 每周1 次, 疗程48 周, 停药后观察24 周。基线时检测CD3 + 、CD4 + 、CD8 + 、CD4 + /CD8 + 、自然杀伤( NK) 细胞、CD3 + /CD25 + 、CD8 + /CD28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TT)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IFN-γ等细胞因子; 同时观察血清转氨酶、病毒载量、e 抗原等指标以判断疗效。所有病例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按治疗终点( EOT) 和随访终点( EOF) 的应答或无应答分组比较基线时细胞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 在EOT 时有15 例应答, 4 例无应答, 2 组间基线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平均值分别为179. 73 ±120. 31 和101. 75 ±16. 88, 有显著差异( P = 0. 035) ; 同时CD8 + /CD28 + 有显著差异( P = 0. 019) 。
    EOF时7 例应答, 12 例无应答, 基线时LTT 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结果分别为1 5895. 43 ±5 895. 65 和13 792. 08 ±2 084. 56, 有极显著差异( P = 0. 003) 。基线时的CD4 + 和CD3 + /CD25 + 在HBeAg 血清转换组与无转换组间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43. 84∶32. 08 和2. 91∶1. 70, P 值分别为0. 038 和0. 035。EOF 时肝组织学炎症程度分级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相比有明显改善( P = 0. 003 5) 。结果提示, CHB 患者IFN治疗前细胞免疫状
    态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 但需扩大样本做进一步验证。
  • 刘爱平;李玉军;李小光;宋武琦;李爱梅;周淑如;张凤民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52-155.
    摘要 ( 2519 ) PDF全文 ( 2553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用原位杂交法探讨博尔纳病病毒( BDV) 接种Wistar 大鼠脑组织中BDV 基因组的分布情况。DIG RNA labeling kit 标记BDV p24 正链探针后, 用斑点实验检测该探针的标记效率, 斑点杂交法检测该探针的特异性。在其标记效率与特异性均达到实验要求后, 用该探针对颅内接种BDV( H1766 株) 的Wistar 大鼠脑组织中BDV 基因组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 接种3 周后, BDV 感染主要发生在皮质和海马, 仅少量发生在丘脑和下丘脑; 接种6 周后, 皮质和海马的BDV 感染仍然存在, 且丘脑和下丘脑的BDV 感染明显增强, 说明BDV 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范围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扩大。本文建立的原位杂交法可用于检测BDV 在Wistar 大鼠脑组织内的分布与迁移情况。
  • 陈敏1 ;唐永1 ;潘炜华2 ;廖万清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56-161.
    摘要 ( 2740 ) PDF全文 ( 2537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调查2003 年1 月― 2007 年12 月分离自上海地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者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配型及基因型分布特征, 为隐球菌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以M13 为单引物对模板DNA 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 参照标准株指纹图将临床株鉴定至基因型; 同时对12 株来自AIDS 患者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内转录间隔区( ITS) 基因进行PCR 扩增、序列分析, 以CLUSTAL W1. 83 软件多重比对分析ITS序列的差别,MEGA3. 1 软件处理数据, NJ 法绘制系统进化树, Bootstrapping 法对系统进化树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区分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新生变种及格特变种菌株; 最后选用特异性引物PCR 特异性扩增相关基因, 鉴定α和a 配型。结果显示, 分离自上海地区的12 株隐球菌临床株中, 9 株( 75% ) 为VNⅠ基因型/ α配型菌株,3 株( 25%) 为VNⅡ基因型/ α配型菌株, 且ITS基因序列分析可将各临床株鉴定至变种水平。本研究提示, 分离自上海地区AIDS患者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态性, 以VNⅠ基因型/ α配型菌株为主, 有少量VNⅡ基因型/ α配型菌株。
  • 最近信息
  • 闻玉梅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61-161.
    摘要 ( 1837 ) PDF全文 ( 187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 崔晨蓉;王冯滨;欧强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62-164.
    摘要 ( 3207 ) PDF全文 ( 2790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感染科确诊的30 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结果显示, 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但儿童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多发, 集中在7 ― 9 月份, 占全年病例的90% 以上。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内高压症状, 21 例( 70. 0% ) 有意识障碍, 14 例( 46. 7% ) 出现抽搐, 8 例( 26. 7% ) 出现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20 例( 66. 7% ) , 病理征阳性18 例( 60. 0% ) 。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 白细胞计数均在300 ×106 /L 以下, 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脑脊液乙型脑炎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100% 。23 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76. 7% ) , 4 例( 13. 3% )病情加重而自愿出院,3 例( 10. 0% ) 治疗无效死亡。乙型脑炎仍是夏、秋季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血液和脑脊液乙型脑炎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可明确诊断, 对症支持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 综述
  • 姜兰兰1 ;姚堃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65-169.
    摘要 ( 1983 ) PDF全文 ( 2234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人疱疹病毒6 型( HHV-6) 是一类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 病毒, 属疱疹病毒β亚科。研究推测HHV-6 基因组可编码80 ~100 种蛋白质, 包括膜蛋白、即刻早期( IE) 蛋白、DNA 蛋白、DNA 包装蛋白、病毒装配蛋白等。本文就HHV-6 基因编码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最近信息
  • 祝秉东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69-169.
    摘要 ( 1974 ) PDF全文 ( 220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已经启动。复旦大学和兰州大学等单位负责或参加了其中2 个课题———“结核病疫苗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为了更好地实施该研究项目, 兰州大学结核病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同行于2009 年7 月16—20 日在兰州举办了“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项结核病发病机制与疫苗专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专家有......
  • 综述
  • 夏梦岩1 ;张卓然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70-173.
    摘要 ( 2824 ) PDF全文 ( 400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奈唑胺是一种重要的噁唑烷酮类药物, 对临床上具重要意义的革兰阳性菌, 包括多重耐药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有抗菌作用。目前虽然细菌耐利奈唑胺的情况并不严重, 但临床耐药株的出现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其耐药机制主要由细菌单个碱基突变和甲基转移酶的产生所介导, 还有一些耐药机制尚不明了。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部分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 其他
  • 卢洪洲1 ;汤一苇2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73-173.
    摘要 ( 1666 ) PDF全文 ( 2511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很多杂志要求论文提供所涉及的新基因序列具有GenBank 编号, 以下是如何向GenBank 递交新基因序列的一些建议。.......
  • 综述
  • Hung Y. Fan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74-190.
    摘要 ( 1788 ) PDF全文 ( 2193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感染与癌症的关系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估计当前全世界至少20% 人类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密切联系。本文对反转录病毒诱发肿瘤的各种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致病速度的快慢, 反转录病毒被分为两大类: 能迅速诱导肿瘤产生的急性转化反转录病毒和缓慢诱导肿瘤产生的非急性转化反转录病毒。急性转化反转录病毒通过其自身携带的癌基因快速诱导肿瘤产生, 而细胞原癌基因的插入激活则是非急性转化反转录病毒引起肿瘤的主要机制。对反转录病毒致瘤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机制, 包括原癌基因激活以及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等, 对探讨非病毒引起的人类肿瘤的发生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讲座
  • 郑翠芳;黄瑛
    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3): 191-192.
    摘要 ( 2458 ) PDF全文 ( 2452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布拉酵母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肠道微生物, 研究发现能有效改善炎症性肠病症状, 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致病菌、增强肠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