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1年 16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1-02-25
新年寄语
论著
综述
新年寄语
1
瞿涤,张文宏,陈力,卢洪洲,王洪海
2021年:治愈地球的创伤
2020年“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给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危害。COVID19的大流行影响了全球发展、世界格局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回顾2020年本刊新年寄语 “恐慌与激情过后,以理性与科学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文中提及“中国已经迈过至暗时刻,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了全球大流行状态。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不得不严阵以待,迎接‘二次过草地’的挑战。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无望,如果疫情继续向纵深演化,那么跨年度的风险越来越大”。抗疫一年多,COVID19疫情......
2021 Vol. 16 (1): 1-1 [
摘要
] (
49
) [
HTML
(
)] [
PDF
182KB] (
312
)
论著
2
冯净净,陈家君,施天昀,何燕超,揭志军
白细胞介素-33抗体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小鼠哮喘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导致哮喘急性加重过程中的作用,选取3周龄雌性BALB/c小鼠28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单纯RSV感染组、哮喘组、RSV感染哮喘并对照抗体组、RSV感染哮喘并IL-33抗体治疗组。建立RSV感染的小鼠模型,给予IL-33抗体治疗,并分别取各组小鼠的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 PCR)检测肺组织中il-13, il-4, 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ror)-γt, 叉头状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 干扰素(interferon,ifn)γ 以及il-33 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L-13、IL-4、IL-33、IFNγ和IL-17的表达。结果显示RSV感染导致的哮喘急性加重组小鼠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最为明显,且IL-33和T辅助细胞2型(T helper 2, Th2)的主要效应因子IL-4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阻断IL-33后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伴随着
il-13
,
il-4
,
rorγt
和
foxp3
的基因转录水平的降低及肺泡灌洗液中IL-4、IL-13、IL-17蛋白表达的减少,但阻断IL-33对IFN-γ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IL-33在RSV感染诱导的哮喘急性发作过程中起致病作用,阻断IL-33可减轻肺部病理变化及炎性因子分泌,可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21 Vol. 16 (1): 2-9 [
摘要
] (
63
) [
HTML
(
)] [
PDF
9382KB] (
184
)
10
王嘉琪1,胡栩策2,刘延刚1,陈生林3,任浩1,戚中田1
细胞膜转运分子ABCC3和SLC7A7在肠道病毒A71型感染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是导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对其治疗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表明,细胞膜转运相关分子参与病毒的入侵、复制以及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为寻找宿主中可有效抑制EV-A71感染的细胞膜转运分子,本研究以人结肠癌细胞(Caco-2)为靶细胞,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细胞中14个转运相关膜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针对这14个膜蛋白目的基因设计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均能有效抑制靶蛋白的表达,有效抑制率达50%以上(P<0.05),且各siRNA转染均未对细胞产生明显毒性。其中,转染ATP结合盒转运蛋白C3(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subfamily C member 3,ABCC3)siRNA(SEQ ID NO: 1)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7 (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7,SLC7A7)siRNA(SEQ ID NO: 29)的干扰效率分别高达87.82%和88.44%。ABCC3和SLC7A7基因下调可明显抑制EV-A71的复制,抑制率分别达87.05%和81.66%。结果表明,ABCC3和SLC7A7在EV-A71感染Caco-2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临床 EV-A71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2021 Vol. 16 (1): 10-18 [
摘要
] (
50
) [
HTML
(
)] [
PDF
9177KB] (
128
)
19
韩静1,2,蒋忠胜3,王刚2,5,张鹏3,胡家光3,韦吴迪2,6,张洪1,2,何锦豪1,2,李玥琪1,2,宁传艺2,4,梁浩1,2
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特征及Mp1p抗原快速筛检的研究
为调查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特征并评价TM Mp1p(一种甘露糖蛋白)抗原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临床检测效果,本研究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确诊的2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信息并采集其血浆和咽拭子,获得血浆样本118份、咽拭子样本111份,用TM抗原试剂盒检测,并与病原学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TM总体感染率为10%,且CD4
+
T细胞计数越低者TM感染率越高, CD4
+
T细胞≤50/μL时TM感染率高达29%。差异性分析显示,与HIV-1感染者相比,20例HIV-1合并TM感染者的CD4
+
T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以病原学培养结果为金标准,TM抗原试剂盒检测118份血浆样本的灵敏度为80%(95%
CI
:51.1~94.7),特异度为97.1%(95%
CI
:91.1~99.2),检测111例咽拭子样本的灵敏度为41.7% (95%
CI
:16.5~71.4),特异度为100%(95%
CI
:0.95~1)。结果表明,TM抗原试剂盒检测血浆样本的灵敏度良好,特异度高,适合临床TM感染的筛检。因此,对CD4
+
T细胞计数低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应及早进行Mp1p抗原快速筛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降低TM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021 Vol. 16 (1): 19-25 [
摘要
] (
71
) [
HTML
(
)] [
PDF
837KB] (
252
)
26
崔泽林1,Sebastian Leptihn2,李明月3,郭明权4,高晶5,李擎天6,曾令兵7,周与华8,韦艳霞9,郭晓奎10,Nigel Temperton1
基于暴露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法对医院开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暴发期间在医院开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核酸检测的可行性,为最终在医院开展核酸检测提供参考。熟悉暴露分析和关键点控制(exposure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EACCP)工作框架的专业人员在基于医院现实条件下,对SARS-CoV-2检测过程中可能的感染暴露风险和途径进行梳理,建立整个检测流程,验证在配备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并明确降低暴露风险的关键控制点。高风险是在发热门诊标本的采集和灭活处理,中风险是未灭活标本的储运,低风险是灭活标本的储运和检测。优化检验流程能降低检测过程中感染暴露风险,对于高风险的操作,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发热门诊或移动采集点等)和相应的安全防护等级下进行操作;
EACCP
分析方法可用于新发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的管理。
2021 Vol. 16 (1): 26-36 [
摘要
] (
27
) [
HTML
(
)] [
PDF
862KB] (
127
)
37
陈润,白嘉诚,狄玉昌,钱嘉宁,毕静,张雪莲
结核分枝杆菌核糖体蛋白丙氨酸乙酰转移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及分析
rim
I基因编码的核糖体蛋白丙氨酸乙酰转移酶(ribosomal-protein-alanine acetyltransferase,RimI)为结核分枝杆菌GCN5相关N-乙酰转移酶家族成员,其在结核分枝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为探索Rim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耻垢分枝杆菌为模式菌,构建过表达结核分枝杆菌
rimI
基因的重组菌株Msm∷pMV261-
rimI
。分别培养
Msm
∷pMV261-
rimI
菌株和对照Msm∷pMV261菌株,分析两者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生物膜形成的差异,以及耐受低氧、低pH值、H
2
O
2
、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和0.05%~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等逆环境的能力;并将两种菌株分别接种于鼠巨噬细胞RAW264.7,观察两者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菌株,过表达
rimI
的菌株在生长前中期速率降低,生物膜早期成膜变缓,但不影响生物膜的后期成熟。同时,过表达
rimI
的菌株抵抗低氧、低pH值、H
2
O
2
等逆环境的能力增强,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增强。结果提示,
rimI
基因对分枝杆菌的生物膜形成、抗逆性及细胞内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
2021 Vol. 16 (1): 37-44 [
摘要
] (
26
) [
HTML
(
)] [
PDF
7541KB] (
219
)
45
赵琳珊,徐广健,陈俊文,孙翔,邓启文,余治健,李多云
无乳链球菌临床株对四环素类的敏感性研究
为探讨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类的敏感性及其与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2014—2017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分离自患者的136株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析四环素类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tetM
、
tetK
、
tetO
),MLST测定ST型别,并分析四环素类敏感性与其耐药基因及ST型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率为46.32%,耐四环素类菌株主要携带
tetM
基因,主要为ST17型和ST19型,且ST17型菌株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率显著高于ST19型(
P
<0.05)。结果提示,无乳链球菌的主要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为
tetM
,ST17型、ST19型是主要流行型别,且ST17型菌株对四环素类的敏感性低于ST19型。
2021 Vol. 16 (1): 45-49 [
摘要
] (
59
) [
HTML
(
)] [
PDF
465KB] (
207
)
综述
50
王琦琦,李若瑜,刘伟
肿瘤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感染并发症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ICI,其临床应用为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目前没有证据表明ICI会直接增加感染的风险,但因免疫功能上调所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另外在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或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也会出现潜伏感染的激活,因此ICI相关感染应该受到重视。本文针对ICI用于肿瘤治疗时出现感染性疾病的现象、可能机制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
2021 Vol. 16 (1): 50-56 [
摘要
] (
53
) [
HTML
(
)] [
PDF
2640KB] (
181
)
57
束金辉1,张俊玲2,赵俊2,王明丽2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诱导蛋白-6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炎症损伤是众多临床疾病的病理学基础,常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然而传统临床治疗不仅方法有限,且效果不佳。近年研究报道,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诱导蛋白-6(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stimulated gene/inducible protein 6, TSG-6)可通过与体内相应的配体结合参与炎症反应的多个过程,并发挥抗炎和促进细胞外基质重塑等重要作用。本文就TSG-6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病理性瘢痕、神经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的抗炎作用作一综述。
2021 Vol. 16 (1): 57-62 [
摘要
] (
56
) [
HTML
(
)] [
PDF
727KB] (
206
)
63
冯雨薇1,张烽2,3,1,王雪松3,4,1,夏艳萍2,3,华皎5,1,曹宏1,2,3,6
抗糖尿病药物的“肠道机制”
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扰国民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关注,2型糖尿病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与宿主进行“分子对话”,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等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本综述将近年来发表于国内外期刊的与抗糖药物“肠道机制”相关的论文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旨在为研究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完善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药物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021 Vol. 16 (1): 63-70 [
摘要
] (
51
) [
HTML
(
)] [
PDF
817KB] (
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