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5
  

  • 全选
    |
    新年寄语
  • 瞿涤1,张文宏2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1-2.
    摘要 ( 248 ) PDF全文 ( 581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时光悄悄飞逝而去,我们迎来了2016年。在变化万千和动荡的世界里,2015年医学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的进展令人瞩目,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病、登革热、流感及近期出现的Zika病毒病仍是最受关注的事件......

  • 特约专稿
  • 聂恩琼1,夏尧1,汪涛2,3,陆家海1,2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3-7.
    摘要 ( 427 ) PDF全文 ( 1185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多种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在世界各地不断造成暴发流行,其中超过75%为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均造成威胁,同时食源性人兽共患病还引起多种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播范围也逐渐扩大,传统单一的控制策略已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在此背景下,One Health理念逐渐形成。该理念倡导使用多学科交流、多部门协作及跨地域合作的策略来控制传染病,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本文就One Health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实例进行简要概述。

  • 艾静文,张文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8-11.
    摘要 ( 432 ) PDF全文 ( 790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麻疹发病率自2008年起出现大幅度下降,但2012年底以来麻疹发病疫情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出现了以成人为主的疫情暴发。导致麻疹疫情再次上升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中国的麻疹疫苗实际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常规免疫有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中国存在部分麻疹免疫空缺人群,既未接种过麻疹常规疫苗,也没有参加过2004—2010年的补充免疫活动。这类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聚集性的疫情暴发。中国在消除麻疹方面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近年来疫情再次抬头值得警惕。进一步增加常规麻疹两剂疫苗接种率,对重点地区和人群适当增加补充免疫活动,更好地落实麻疹应急预案等,将有助于控制并消除麻疹疫情

  • 论著
  • 李崇山1,*,孙晓冬1,*,唐伟1,王慧玲2,李智1,王静1,汤素文1,杨玉颖1,张燕2,张曦1,袁政安1,许文波2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12-17.
    摘要 ( 245 ) PDF全文 ( 988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2—2014年上海市麻疹病毒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上海市麻疹病毒流行株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的基因特征,探索上海市不同传播链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用Vero/Slam细胞对采集的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麻疹毒株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扩增NP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2012—2014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收到2 562份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分离到710株麻疹病毒流行株,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7.71%。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流行株中1株为D8基因型,8株为B3基因型,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所有H1a基因亚型分离株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参考株(GenBank No. AF04521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0%~98.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7%~98.0%。D8基因型分离株(SH12­239)与WHO参考株(GenBank No. AF28080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所有B3基因型分离株与WHO参考株(GenBank No. L4675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6.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3%。结果提示,2012—2014年上海市麻疹病毒流行株以H1a基因亚型为绝对优势亚型。上海市麻疹监测系统首次监测到D8基因型和B3基因型麻疹病毒在中国内地的存在。

  • 高晶1,2,徐彬3,郭晓奎1,秦金红1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18-23.
    摘要 ( 323 ) PDF全文 ( 96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某些医院临床分离到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宿主菌,从不同环境的污水中分离获得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KP002。电子显微镜显示其为有尾噬菌体,头部直径约70 nm,尾长约80 nm,尾宽约20 nm。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此株噬菌体在pH 3~9及4~50 ℃的环境中具有较高活性;6 min吸附率达95%以上;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50 min;裂解量为172 pfu/cell。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对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较宽。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全长47 173 bp, GC含量为48%。本研究筛选获得1株对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较宽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烈性噬菌体KP002,为建立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库以用于治疗临床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 章黎华,李贞,江岑,万颖蕾,彭奕冰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24-27.
    摘要 ( 590 ) PDF全文 ( 1057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对3种检测粪便样本中艰难梭菌的方法进行临床应用评估,为艰难梭菌的实验室检测提供参考。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s A and B,CDAB)酶联免疫荧光检测法、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cycloserin­-cefoxitin-­fructose agar,CCFA)常规培养法和显色培养法(chromID™)同步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并对培养所得菌株进行tcdB基因扩增以验证其产毒性。以艰难梭菌培养联合tcdB基因扩增为参考方法,分别计算上述3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参数,分析其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研究共收集临床粪便样本164份,参考方法检测结果为58份阳性,106份阴性。经统计分析,艰难梭菌毒素A/B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7%、95.3%、85.7%和78.3%,CCFA常规培养法分别为72.4%、98.1%、95.5%和86.7%,而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分别为94.8%、92.5%、87.3%和97.0%。3种方法中,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最高(Kappa=0.856)。采用该方法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操作简便,成本经济,结果判断直观、准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玉凤,刘丹阳,高青,刘国元,曾文姣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28-33.
    摘要 ( 309 ) PDF全文 ( 943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素(Pseudomonas aeruginosa 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注射液后注射局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情况,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PA-MSHA和生理盐水,在注射后6、12、24、48及72 h取注射点局部组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检测IL-17、TNF-α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小鼠皮下注射PA-MSHA后,在给药部位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局部炎症灶中IL-17、TNF-α和TLR4表达在注射后6 h升高,24 h达到高峰,后逐渐减低,至72 h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3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平行。结果表明,皮下注射PA-MSHA能引起局部组织急性炎症反应,且能改变局部免疫状态。

  • 病例分析
  • 周磊1,孙颖新1,周红1,卢进昌1,姚俊霞2,黄思念2,杜春玲1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34-37.
    摘要 ( 349 ) PDF全文 ( 1038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通过肺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艾滋病合并PCP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措施。本例患者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艾滋病,通过气管镜肺活检取得肺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为PCP,给予复方磺胺甲 唑治疗后病情好转。PCP多见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关键。尽早使用复方磺胺甲 唑等有效药物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措施。

  • 综述
  • 金姗,何涌泉,杨瑜, 张晓燕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38-43.
    摘要 ( 289 ) PDF全文 ( 1030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静息CD4T细胞为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潜伏库的清除已成为治愈HIV-­1感染的主要障碍,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高通量、可靠的、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定量检测病毒潜伏库的真实大小。本文就目前关于HIV潜伏库的多种定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段淳槟,王天楹,钟照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44-47.
    摘要 ( 319 ) PDF全文 ( 69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富含AU元件的RNA结合蛋白1(AU­rich element binding factor 1,AUF1)具有剪接加工前体mRNA、转运和降解成熟mRNA的功能,同时调节带有富含AU元件(AU­-rich element,ARE)的mRNA翻新。AUF1通过介导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反应从而控制炎症进程。研究表明,AUF1与肠道病毒71型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结合并与其交互负性调节病毒翻译与复制,它还可被募集到柯萨奇病毒B3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诱导的应激颗粒中。

  • 谢辛慈,刘璐,袁松华,张晓燕,徐建青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48-54.
    摘要 ( 450 ) PDF全文 ( 1366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频频暴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预防流感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但流感病毒的持续变异可逃逸人群已有的免疫应答,目前使用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仅对亚型内抗原匹配较好的毒株产生免疫保护作用,难以有效应对因抗原漂移或抗原转换而产生的无法预料的流感大流行。因此,研发对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均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的广谱流感疫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对流感病毒抗原保守区域及细胞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疫苗免疫策略的优化等都为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述了近几年基于血凝素、基质蛋白、核蛋白等多种流感靶抗原的广谱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 宫亚娅1,赵俊2,王明丽2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55-58.
    摘要 ( 316 ) PDF全文 ( 893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β疱疹病毒家族成员,全世界70%以上人口感染过该病毒。HCMV通常以潜伏感染形式存在于宿主体内,并产生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等多种能力,可通过表达HCMV基因及蛋白发挥肿瘤调节作用,干扰细胞代谢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HCMV在非肿瘤和乳腺癌患者乳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同时有研究表明晚期暴露于HCMV可引起乳腺癌。近期新型抗 HCMV 药物对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也再次提示,HCMV 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 HCMV 的致癌潜能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关联。

  • 占玲俊1,卢锦标2,唐军1,陈保文2,秦川1
    微生物与感染. 2016, 11(1): 59-64.
    摘要 ( 308 ) PDF全文 ( 905 ) HTML ( 0 )   可视化   收藏

    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复发是新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其中耐药结核病所占比例较大,使耐药LTBI复发的防控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重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是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控相关机制研究、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和疫苗研究的基础。目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缺乏,而已有的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潜伏--复发感染模型存在缺陷,如小鼠模型的潜伏期荷菌量偏高、复发期变异大,而猴模型的潜伏期和复发期不可预测。模型的可控性差使其应用困难,且缺乏可用的免疫学评价指标,导致远期复发无法预测。因此,基于现有H37Rv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展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通过选用新的抑菌剂和诱导剂,制备有稳定潜伏期、潜伏时长适中、复发起点和复发水平变异小的动物模型,是未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