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出稿件均为病毒学方面的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及测序新技术介绍等。其中有关致病机制密切联系临床的研究方式值得倡导。有关病毒第3代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对推广新技术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期特别推荐闫章才等撰写的“2007—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一文,对基础与临床研究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数据提示历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领域经费的支持增加,主要资助病毒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病毒致病机制、病毒耐药机制及病毒感染的宿主免疫反应等。病毒结构与功能、病毒复制、病毒遗传变异与进化、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新型及复合疫苗研制等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就上述科学问题开展具有创新思想的探索研究,同时鼓励开展新发和被忽视的病毒的相关生物医学研究。读者可从中得到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选择课题的指导。在此特别感谢该文作者的辛勤劳动,能让本刊读者分享这些宝贵资料。本期特约专稿介绍了拉沙热(Lassa fever,LF)研究进展。拉沙热由拉沙热病毒(Lassa fever virus,LFV)引起,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虽然拉沙热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但在全球多个国家已发现输入性病例。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我国临床、公共卫生、病毒学等方面的专家有必要了解这一疾病,从而未雨绸缪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全长154个氨基酸,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为确定HBx的优势氨基酸序列和热点突变位点,在GenBank中下载所有HBx的氨基酸序列13 950条,剔除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和起始密码子非甲硫氨酸的序列,最后保留7 126条。通过分析这7 126条序列,计算出HBx每个位点的氨基酸分布情况,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为该位点的优势氨基酸,其他氨基酸为突变氨基酸。154个位点的优势氨基酸组成HBx优势氨基酸序列。突变率>10.0%的热点突变位点有32个。其中第36、42、44、87、88和127位氨基酸有4种(突变率>1.0%)以上突变形式,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与肝癌密切相关的K130M/V131I双突变率为34.7%。通过7 126条HBx序列与优势序列的同源性比较,随机选出其中50条序列(2条与优势序列同源性<75%,48条同源性为76%~99%),与23条参考序列及优势序列共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HBx优势氨基酸序列属于基因型C,这与基因型C为全球主要流行型一致。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GenBank中HBx的优势序列,确定了32个HBx热点突变位点和6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为基于HBx突变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利用HCMV感染人脑胶质瘤U87细胞,检测感染后第1、2、4天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endocan的表达变化,并分析HCMV、STAT3和endocan三者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显示,HCMV感染的U87细胞中pSTAT3和endocan表达上调,并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用 RNAi干扰STAT3基因表达,endocan表达量下降;利用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抑制 HCMV 复制后,pSTAT3表达量下降,endocan表达量随之下降。进一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9例脑胶质瘤患者和8例对照者脑组织中pSTAT3表达情况,发现pSTAT3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与低级别胶质瘤相比,高级别胶质瘤中pSTAT3染色强度较高。结果提示,HCMV感染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上调endocan表达,从而参与胶质瘤的进展。
2013—2014年南京市流感病原监测系统分离到31株流感病毒H3N2亚型毒株,通过提取病毒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片段,进行PCR产物纯化、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31株分离株与疫苗株A/Texas/50/2012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化距离分别为0.010 2和0.012 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9.6%和97.2%~99.3%。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的HA基因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3株2013年分离株属3B基因型,3株2014年分离株属3C.1基因型,2株2014年分离株属3C.2b基因型,其余23株属3C.3a基因型。与疫苗株相比,分离株的分子特征表现为发生N128A/T和P198S/A(去信号肽排列)氨基酸位点变异,均位于抗原决定簇B;分离株抗原决定簇上发生变异的位点共计24个;7株分离株出现126 NWT糖基化位点,3株分离株糖基化位点45NSS和144NNS消失。结果提示, 2013—2014年南京市流感病毒H3N2亚型的HA基因较疫苗株发生了较大变异,疫苗对病毒的预防效果需重新评估。
为了解上海市儿童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儿童流感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本研究按《全国流感监测方案》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要求,对上海市某哨点医院2013—2015年采集的流感样患儿标本,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核酸检测。共采集咽拭子标本3 359份,检出540份流感病毒阳性,阳性率为16.08%。其中甲型H3流感病毒阳性277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158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105例。2013—2015年流感病毒检出率依次为10.02%、19.02%和20.81%。阳性率高峰出现在2013年12月—2014年2月(41.77%~64.58%)、2014年7—9月(16.67%~23.29%)、2015年1—3月(35.14%~44.74%)、2015年7—8月(32.65%、40.23%)及2015年12月(41.49%)。1.0岁以下婴儿检出率最低,为7.67%;7.0岁以上最高,为31.83%(148/465)。监测结果显示,流感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均有一个流行高峰,其中乙型和甲型H1N1流行高峰为冬春季,夏秋季流行高峰主要为甲型H3。引起流感的优势病原亚型在2014年由甲型H3转变为甲型H3/乙型。结果提示,该哨点医院儿童流感的优势病原亚型自2014年开始发生明显改变,应加强对乙型流感等的监测。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涌现,以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公司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equencing)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TGS)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基因组研究,包括大型基因组拼装、基因结构变异和表观遗传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对TGS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特别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与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进行比较,为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选择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于2016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大会邀请了新加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著名儿科专家出席会议并做学术讲座。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6100多篇,参会人员7000余人,创历年之最。本次大会除全体大会之外,分设呼吸、消化、感染、血液、神经等15个专业学组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感染专业学组共收到稿件230篇,邀请12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32位代表大会发言,2例疑难病例讨论,400余人参与了感染分会场的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