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获得性免疫系统与基因编辑:2018年,“基因编辑”这一专业术语随着“露露”和“娜娜”一对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飞入了寻常百姓视野,引起了社会热议。借助于基因编辑技术,基于序列特异性可进行靶向性基因敲除、特异突变位点导入及定位转基因等基因组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ZFN)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技术,可高效、定点地进行基因组编辑。由细菌免疫系统发展而来的CRISPR/Cas9技术因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等优点,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在基因研究、基因治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如果使用恰当可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基因编辑的研究涉及伦理、生物安全等重要问题。“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引起了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并将于2019年出台系列关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加强监管。此外,微生物获得性免疫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微生物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本刊将于2019年推出有关探讨......
2018年已缤纷落幕,2019年带着对未来的期许纷至沓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本文整理了2018年世界乃至中国感染病界的几项重大事件与进展,并进一步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采用9种终末期肝病预后评分模型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分析引起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连续收集2014年7月—2018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确诊的HBV-ACLF患者,通过评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判断目前9种终末期肝病预后评分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共纳入91例HBV-ACLF患者,死亡46例。COSSH-ACLFs评分对轻度、重度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具有最佳预测能力(总体死亡率AUROC:28 d为 0.946,90 d为 0.920;按器官衰竭数量分级,0~1级:28 d为 0.900,90 d为 0.846;2~3级:28 d为 0.957,90 d为 0.917);确定COSSH-ACLFs评分的最佳临界点为 6.24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评分>6.245 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评分≤6.245 的患者(10.7% vs. 81.8%,P<0.000 1)。年龄、总胆红素、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衰竭、肝性脑病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生存组(P<0.002 2),血小板计数≤63×109/L与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本研究证实COSSH-ACLFs评分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能力较其他评分模型更为准确,血小板计数与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
细菌在翻译过程中,mRNA受到损伤(如缺失终止密码子)时会使翻译提前终止,导致核糖体熄火,细菌自身会启动核糖体拯救途径。由tmRNA-SmpB介导的反式翻译系统是结核分枝杆菌中的核糖体拯救途径,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繁殖有重大影响。为探究分枝杆菌中反式翻译途径的启动及其功能特点,本研究选取耻垢分枝杆菌为实验菌株,分别以mCherry和egfp作为报告基因,通过在报告基因3′端添加大肠埃希菌终止子序列,构建能在菌体中反映反式翻译表达的报告体系,并初步探究该体系中报告基因的动态表达特点。结果显示,相比正常表达mCherry的对照菌株,实验菌株中表达的错误mCherry蛋白很快被水解,菌体颜色均明显浅于前者,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定量检测数据也显示错误EGF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表达的EGFP水平,表明两种反式翻译报告体系均构建成功。报告基因的动态表达数据显示,蛋白出现翻译异常时,耻垢分枝杆菌可在蛋白翻译过程中快速启动反式翻译途径,并于 40~45 h将不成熟错误蛋白完全水解。本研究构建的反式翻译报告体系可为后续开展分枝杆菌反式翻译途径的功能研究及抗结核药物筛选提供帮助。
为探讨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白细胞素ED(leukocidin ED,LukED)转录表达的最佳培养条件,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菌株lukE在TSB、BHI、YCP、MHB和LB培养基中不同生长阶段(对数生长早期、中期、晚期和平台期)的表达情况。以表达量较低的培养基为基础,分别加入表达量最高的培养基的不同成分,分析促进lukED表达的物质。结果显示,lukE mRNA水平在YCP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晚期时表达最高;YCP组分酵母浸出物、酪蛋白氨基酸及丙酮酸钠均能显著促进lukE转录表达,前两者效果更好。
为探寻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早期感染的血浆代谢标记,采用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方法建立大鼠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将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白念珠菌组,每组10只。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技术结合数据依赖性采集方式检测大鼠血浆中的代谢物,采用SIMCA-P软件对所测数据分别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进行模式识别,区分白念珠菌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代谢物的差异。根据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筛选可能的代谢标记。结果显示,白念珠菌组与对照组的血浆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OPLS-DA、PLS-DA及PCA模型均可区分两组,初步确认了18个正离子模式鉴定的差异物,对应化合物可能是大鼠念珠菌感染的潜在标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LysoPC(14∶0)、LysoPC(18∶1(9Z))、LysoPC(18∶0)、L-Tryptophan、L-Gulonic acid γ-lactone这5个代谢物ROC的曲线下面积均>0.90。本研究初步筛选出早期白念珠菌感染的可能代谢生物标记,可为白念珠菌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每年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全球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性病原。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是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表达于被感染的细胞中,但不存在于病毒颗粒中。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S1是IAV的重要毒力因素,通过NS1-RNA之间、N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拮抗宿主抗病毒反应、抑制宿主细胞凋亡、调节宿主及自身基因表达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深入研究NS1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加深对IAV致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为预防和控制IAV的传播甚至暴发奠定理论基础,在新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危害全球健康的严重问题。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是HCV感染的传统疗法,主要通过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是这一通路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之一。SOCS3的表达水平与宿主IFN抵抗密切相关,HCV感染及IFN治疗可改变宿主微小RNA(microRNA,miRNA)表达水平,靶向SOCS3的miRNA可通过调节SOCS3表达参与宿主抗HCV复制。
随着有效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这一过程中,HIV感染者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IV感染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上调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中,类泛素蛋白ISG15在HIV感染者中显著上调,通过ISG化抑制HIV颗粒的出芽和释放;而HIV的非结构蛋白则通过干扰ISG化过程或结合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逆转ISG15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本文从ISG15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抗病毒功能及病毒逃逸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解析ISG15在HIV感染中扮演的角色、探索如何获得以抗HIV感染宿主因子为契机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
烟曲霉是临床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常因吸入孢子导致肺部感染,治疗困难。烟曲霉的致病性与其较强的生存能力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宿主免疫状态,尤其是天然免疫功能。单核细胞是天然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可分化为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依据其表面分子分型,单核细胞功能上分别以吞噬抗原、呈递抗原和杀伤抗原为特点,在抗烟曲霉感染中具有较高的抵御能力和诊断价值。现阶段研究基于不断发展的荧光标记、灌流培养、光谱成像、基因敲除等技术,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观察到单核细胞与烟曲霉相互作用。在烟曲霉孢子入侵早期,单核细胞即启动基因表达,直接杀灭孢子,也可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杀孢子活性间接参与抗感染免疫调节,其中白细胞介素家族可能是关键信号分子。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