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25
  

  • 全选
    |
    特约专稿
  • 李擎天1,郭晓奎2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265-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噬菌体是地球生物圈里数量最多、存在最久的个体之一,也是应对抗生素耐药细菌感染的极具特点的候选制剂之一。本文分别以细菌和噬菌体的视角,从阻止噬菌体吸附、超感染排除、限制修饰系统、CRISPR­Cas、流产感染等方面综述了细菌抗噬菌体的机制以及噬菌体针对细菌抗性机制的应变。
  • 论著
  • 包佳玲1,2,莫碧莹1,2,李同心3,刘敏3,李田1,2,潘国庆1,2,周泽扬1,2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271-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关于微孢子虫感染人的研究相对较少,更没有关于重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感染微孢子虫的数据统计。对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22例HIV抗体阳性,但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22例患者粪便样本分别提取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DNA测序等技术对微孢子虫在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微孢子虫种类进行鉴定。同时对22例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进行计数和分析。结果显示,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6.3%(8/22),主要由脑炎微孢子虫属(Encephalitozoon spp)的海伦脑炎微孢子虫(E. hellem)和肠脑炎微孢子虫(E. intestinalis)引起。22例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分析显示,平均淋巴细胞数0.93±0.13×109/L,CD4T细胞数132±22 个/mL,CD8T细胞数495±91 个/mL,CD4/CD8细胞比值0.37±0.1,表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进一步将微孢子虫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发现,感染患者淋巴细胞数为0.51±0.1×109/L,未感染患者为1.17±0.17 ×109/L,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感染患者CD4T细胞数为71±27 个/mL,未感染患者为167±28 个/mL,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感染患者CD8T细胞数为209±35 个/mL,未感染患者为658±123 个/mL,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上表明微孢子虫感染组的免疫功能受损情况更严重。本研究结果提示微孢子虫的机会性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情况密切相关,脑炎微孢子虫属在重庆地区有较高的感染率,这为进一步阐明微孢子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奠定基础,也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 孟梦,王超,吴伟,王媛媛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27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实验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能力及对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对送检至北京市东城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268份HIV抗体待确定样本进行确证实验及结果分析。按照试剂说明书和实验室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操作对送检的全部样本进行WB确证实验;了解HIV筛查实验结果与确证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送检机构、送检人群样本的检测结果差异以及不同试剂、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显示在筛查出抗体待确定的268份样本中,确证阳性170份,阳性率63.43%;确证阴性51份,阴性率19.03%;不确定结果47份,占筛查有反应的17.54%。确证阳性病例来自监管场所、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VCT)和医疗机构,不同送检单位及不同人群的阳性样本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B确证阳性样本带型以全条带和次全条带为主,且所有确证阳性标本均来自双试剂阳性样本。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样本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化学发光法的样本阳性率占46.27%,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占88.29%,胶体硒法占43.48%。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潜在HIV感染者,应扩大检测面,加强医疗机构检测,并提供一种以上方法的多次检测,以减少漏检的风险。
  • 宋武慧,易志刚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285-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cured细胞株的易感机制。本研究将体外转录的HCV RNA电转入肝癌细胞系Huh 7细胞,建立HCV复制子细胞株,用 γ-干扰素(interferon,IFN)处理复制子细胞株,获得HCV cured Huh 7A和Huh 7B细胞株。用插入报告基因的HCV毒株Jc1-G感染上述细胞株,分别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以验证其易感性。收集Huh 7、Huh 7.5、Huh 7A和Huh 7B细胞并利用IFN-α处理,之后用蛋白质印迹法及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验证细胞株中IFN诱生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内源性表达及抗病毒活性ISGs的激活水平。结果显示,在Huh 7A和Huh 7B细胞中检测不到病毒RNA,与Huh 7细胞一致。病毒感染实验中,与Huh 7细胞相比,Huh 7A和Huh 7B细胞株中荧光素酶活性增高百倍,病毒蛋白表达和RNA水平亦显著上调,与Huh 7.5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接近。IFN信号通路实验中,与Huh 7细胞相比,Huh 7A和Huh 7B细胞株中RIG-I/MDA5/MAVS内源性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IFN-α处理细胞后IFN刺激基因isg56,mx1,mx2,oax1,oax2,viperincxcl10,ifitm1和ifitm3激活水平亦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本研究制备的Huh 7A和Huh 7B细胞株可支持HCV高水平复制,将为研究病毒复制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 苏梦,吕亮东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293-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核糖体结构存在动态调控,其变化与细菌发育、环境适应等过程密切相关。使用NCBI BLAST比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核糖体蛋白RpsI、RpmI和RpmJ与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相应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现RpsI N端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探究该N端序列差异对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将表达有结核分枝杆菌rpsI基因(rpsI_Rv)的质粒整合至耻垢分枝杆菌基因组中,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耻垢分枝杆菌rpsI基因,以此构建重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果表明该重组菌株构建成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0.5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于16 ℃可诱导表达RpsI_Rv。用纯化的RpsI_Rv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其效价为 1 600 000。反转录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显示rpsI_Rv在重组菌株中成功表达。测定重组菌株与空载对照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曲线,该重组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未发生改变。采用通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作用于核糖体不同位点的5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90),重组菌株对阿米卡星(作用于核糖体小亚基A位点的抗生素)的敏感性升高,提示分枝杆菌RpsI序列差异导致核糖体小亚基A位点附近的结构发生改变,这为分枝杆菌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
  • 综述
  • 夏爱鸿,李昕,全娟娟,姚志鸿,徐正中,孟闯,陈祥,焦新安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302-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畜牧业发展、宠物市场增长、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旅行和商业全球化,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加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升级,使得病原体的威胁也不断扩散。关于人兽共患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如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等。但是微生物的交换是相互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亦会将病原体传播给动物,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流感病毒、隐孢子虫和蛔虫等。因此本文对人类疾病传染给动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人与动物传染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 周韵娇1,江庆玲2,王乔1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309-3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清除侵染的各类病原体,但另一方面其异常调控又能在人体中引发各类免疫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本文将简要讨论人体免疫系统与新的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免疫系统能全方位地预防病毒感染,进化出一整套从分子到细胞、从短期到长期的病毒清除机制;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又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给SARS-CoV-2的感染患者带来负面作用。本文还将讨论受到广泛关注的免疫相关的治疗策略,着重探讨抗体依赖的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可能给疫苗研发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 顾可羿1,汪慧菁1,赵超2,3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316-3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呈现出两个高比例态势,一是病毒感染者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二是合并高血压的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病例的比例高。这提示病毒感染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合理用药提出了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即SARS-CoV-2的功能性受体与ACE之间的平衡关系,探讨高血压与病毒易感性之间的联系,以及高血压人群罹患COVID-19可能的发病规律。由于高血压群体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的应用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药理学和病原学角度进行分析,对该人群病毒感染前后的高血压用药给出指导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 陈诗琦,毛日成,张继明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322-3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持续存在和病毒介导的宿主免疫反应钝化,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难治愈。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法难以实现高比率的HBV表面抗原清除。目前正在研发的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有望大幅度降低血清表面抗原。本文就HBV核心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分类、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 徐诺1,周帮月1,史艺1,潘兴元1,2,秦涛3,徐正中4,阴银燕1,2,4
    微生物与感染. 2020, 15(5): 331-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0.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天然免疫应答对于宿主抵御沙门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沙门菌已演化出一系列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策略,使其在宿主体内定植,并得以持续性感染。本文对由受体(TLRs、NLRs和RIPs)、细胞因子(IL-22和IL-4)和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沙门菌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望为沙门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