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 全选
    |
    论著
  • 朱琴1, 3, 苏瑜2, 杨咏玉2, 谢 黎2, 陈鸿1, 3, 杨乐2, 卜凡2, 邓强2, 吴健2, 蒋炜1, 3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257-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慢性感染可引发肝硬化、肝细胞癌等严重肝病,对全球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本研究利用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突变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评估其病毒学特征和肝损伤情况。本研究通过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和全基因转录组学分析,发现12周龄的 BCP 区突变HBV 转基因小鼠表现出 HBV DNA 高复制水平和自发性肝纤维化。差异基因分析显示,HBV-Tg 组有729个基因上调,325个基因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 PPAR 通路以及细胞色素 P450 通路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 网络互作揭示,关键基因涉及胶原合成、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周期和死亡等。该模型小鼠的病理变化与慢性肝病进展一致,可为 HBV 感染相关肝病的机制研究提供可靠且有效的模型。
  • 王永康1, 曹恒2, 龙钢1, 2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267-2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成功拯救了一株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GenBank: OM363683)。首先,将优化后的病毒序列克隆到含有T7或CMV启动子的低拷贝质粒pFK中,分别命名为T7-GETV和CMV-GETV。以T7-GETV为模板,通过体外转录(in vitro transcription,IVT)合成病毒RNA。随后,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式将RNA递送到BHK-21细胞中,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并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病毒蛋白E1表达,证明盖塔病毒被成功拯救。进一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以及TCID50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WB的方法,系统地表征盖塔病毒的生长特征。此外,在CMV-GETV的基础上,基于盖塔病毒复制子的结构,采取保留非结构蛋白基因并用报告基因mCherry或renilla luciferase(Rluc)代替结构蛋白基因的策略构建盖塔病毒复制型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FK-GETV-mCherry和pFK-GETV-Rluc。随后构建pFK质粒的CMV启动子并仅插入报告基因的对照质粒,分别命名为pFK-mCherry和pFK-Rluc。Image J软件分析显示,转染pFK-GETV-mCherry后单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比转染pFK-mCherry高约5倍。同时,RT-qPCR结果表明,转染pFK-GETV-mCherry后mCherry基因转录水平也比转染pFK-mCherry高约5倍,两组结果高度一致。WB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相同时间点转染pFK-GETV-mCherry组mCherry蛋白表达水平比转染pFK-mCherry组高。荧光素酶检测显示,转染pFK-GETV-Rluc后细胞表达Rluc的效率比转染pFK-Rluc高约3个数量级。本研究为后续盖塔病毒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反向遗传学工具,同时验证了盖塔病毒复制型表达载体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能力,为研究盖塔病毒复制型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 马嘉烨, 卢水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280-2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结核病防控形势严峻,宿主导向疗法可能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探究的新的抗结核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成员GPR84在小鼠感染牛分枝杆菌卡介苗(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野生型C57BL/6小鼠(WT组)和Gpr84基因缺陷小鼠(Gpr84-/-组)作为对照建立高剂量BCG感染小鼠模型,通过平板菌落形成(colony-forming unit,CFU)实验、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 staining)和抗酸染色评估Gpr84基因缺陷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肺、脾、肝、肾等脏器荷菌量以及肺部病理损害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观察两组小鼠感染后的体重和一般状态变化。提取小鼠肺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肺组织髓系细胞群变化。发现Gpr84基因缺陷小鼠感染BCG后较未感染时体重有明显下降,CFU结果和抗酸染色结果均显示Gpr84-/-组小鼠肺组织中荷菌量高于WT组,脾脏、肝脏中荷菌量的差异与肺中一致;HE染色结果显示,BCG感染后Gpr84-/-组小鼠肺组织正常肺泡结构损坏明显比WT组严重,病灶数多于WT组;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肺细胞结果显示,未感染时,Gpr84敲除对肺中常驻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 AMs)和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的数量无明显影响,急性感染时,Gpr84-/-组小鼠肺中AMs比例明显较WT组升高,而IMs比例较WT组明显降低,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 MNPs)Ly6Chi亚群比例升高,Ly6Clo亚群数量减少,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Neuts)浸润增加。结果表明,Gpr84敲除后加重的细菌负荷和病理损害可能与IMs/AMs相对比例的降低,Ly6Chi MNPs亚群增加及其向Ly6Clo亚群转化受阻,增加Neuts浸润有关。因此,Gpr84基因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成为宿主导向治疗结核病的候选靶点之一。
  • 杨俊英1, 李汉章1, 任伟2, 王涛1, 孟铖1, 张双丽1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292-2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分析云南红河州布鲁氏菌感染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文献报道病例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经血培养阳性确诊的36例布鲁氏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根据入院时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一步将其分为经典发热待查组和非经典发热待查组,分析2组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显示,确诊的36例患者中,其居住地以农村为主,占91.67%;疾病分期以急性期为主,占88.89%;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占94.44%,并发肝损伤患者比例高达80.56%。对2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转归进行比较,可知非经典发热待查组较经典发热待查组患者的误诊率明显较高(94.74% vs. 64.71%,P=0.023);经典发热待查组发热伴寒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经典发热待查组(77.78% vs. 22.22%, P=0.000);其余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布鲁氏菌感染患者的误诊率高,非经典发热待查的患者更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云南红河州地区布鲁氏菌感染事件全年均有散发,临床医师须高度重视流行病学接触史相关的问诊及实验室检查,尽量避免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 蔡霞, 蔡启良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300-3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融合遥控锁和位置检测功能的、新型的独立通风笼具系统。随着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科技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IVC)系统存在因操作不当导致笼盒位置偏离,并进一步产生管理及生物安全风险等问题而面临挑战。本研究开发的新型IVC系统通过推拉伸缩杆及集成软件,能够有效区分复杂操作情况下的笼盒状态,并即时反馈,大幅提升IVC的生物安全性。该系统的预约管理和锁定功能,可有效避免多组实验共用IVC系统时的误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这种带遥控锁和位置检测功能的IVC系统不仅能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而且能为实验室动物管理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为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 综述
  • 李园媛 刘新 徐廷双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305-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化修饰在细胞生理过程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DUBs)通过特异性移除靶蛋白上的泛素分子,以维持细胞内泛素化修饰的动态平衡。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USP)作为DUBs家族中的重要组成,因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在调控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不同USP蛋白依赖迥然不同的分子策略,可以正向或负向调控病毒复制,影响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其中,USP4、USP8、USP13、USP15和USP49等成员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积极作用,而USP1、USP7、USP33和UL36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L36USP)等则可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USP家族成员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调控机制,并探讨了这些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USPs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复杂角色,而且为开发针对病毒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分子作用靶标和理论依据。
  • 王雨彤, 王馨瑜, 林诺, 方波, 张可盈, 孙桂芹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5): 314-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肺部感染、眼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EM的感染机制包括侵入宿主细胞、产蛋白酶、生物膜等,EM可产生相关毒力因子使免疫系统受损。此外,EM携带多个耐药基因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本文通过对EM的感染类型、临床特征及感染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EM感染的检测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