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2年 1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4-25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论著
65 韦旭
2018—2020年平顶山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本文旨在观察2018—2020年河南省平顶山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平顶山市传染病医院分离到的326株NTM,采用DNA微阵列芯片鉴定菌种,改良罗氏培养基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61~80岁患者中分离的NTM菌株最多,其次是41~60岁患者。共鉴定出8个NTM菌种,分别为胞内分枝杆菌(35.28%)、龟/脓肿分枝杆菌(24.85%)、鸟分枝杆菌(18.40%)、偶然分枝杆菌(5.21%)、戈登分枝杆菌(1.23%)、堪萨斯分枝杆菌(12.58%)、浅黄分枝杆菌(1.53%)、瘰疬分枝杆菌(0.92%)。NTM对异烟肼的耐药率最高,为97.85%。除戈登分枝杆菌外,其他NTM菌种对异烟肼的耐药率均>94%;胞内分枝杆菌对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8.70%)相对较低,鸟分枝杆菌对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为10.00%;龟/脓肿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95%;偶然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35.29%,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低(7.32%);戈登分枝杆菌对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均≥50%;浅黄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均<50%;瘰疬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和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为0。结果提示,2018—2020年河南省平顶山地区鉴定出的8个NTM菌种中,胞内分枝杆菌占比最高,不同菌种对不同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因此菌种鉴定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2022 Vol. 17 (2): 65-70 [摘要] ( 45 ) [HTML ( )] [PDF 702KB] ( 87 )
71 柴媛1,王俊瑞2,英兰3,王继春4,朝鲁门其其格1
BALB/c小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模型,评估模型小鼠各项炎性指标的变化特征,为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内致病性提供参考。首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拟建模用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然后通过感染秀丽隐杆线虫筛选建模菌株。结果显示,A5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致病性也更强,被选为建模菌株。给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雾化吸入A5株菌液(高、低密度组),监测小鼠状态、肺组织改变、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菌落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胞因子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A5株的小鼠较对照组状态更差,肺充血水肿,肺组织和BALF中出现鲍曼不动杆菌增殖。与低密度组相比,高密度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更明显(白细胞F=78.630,P=0.000;中性粒细胞:F=4.762,P=0.05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A5株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升高并趋于稳定(F=14.382, P=0.001),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持续升高(F=4.558,P=0.032),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TNF-α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结果提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模型,且模型小鼠出现了明显的感染症状,接种菌量与小鼠感染程度呈正相关。
2022 Vol. 17 (2): 71-80 [摘要] ( 44 ) [HTML ( )] [PDF 3268KB] ( 93 )
81 张林亚1,徐然1,周旭2,杨文震2,朱为1
鸡胚细胞的传代培养和麻疹病毒的增殖
为了建立原代鸡胚细胞的传代培养工艺,探究传代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本研究将原代鸡胚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分别采用原代鸡胚细胞和传代鸡胚细胞培养麻疹病毒沪-191(Shanghai-191,S-191)株毒种,并对病毒收获液进行滴度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原代鸡胚细胞可稳定传代培养至第10代,各代次细胞生长趋势相似;第5代鸡胚细胞染色体检查为正常染色体核型;第8代鸡胚细胞成瘤性检查未见成瘤;采用第3、5代鸡胚细胞制备的麻疹病毒滴度水平高于原代鸡胚细胞,但无显著性差异(n=3,P>0.05),编码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的基因序列与S-191株完全一致,未发生变异。本研究证实,原代鸡胚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各代次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不变,产毒水平无显著差异,可用于培养麻疹病毒。
2022 Vol. 17 (2): 81-87 [摘要] ( 54 ) [HTML ( )] [PDF 2967KB] ( 146 )
病例分析
88 张馨赟,秦艳丽,王新宇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致复视1例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可引发人畜共患病。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通常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以及癫痫。本文介绍了1例鹦鹉热衣原体致重症肺炎且合并颅神经损害的病例,经过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后肺部感染及颅神经病变好转。该病例报告不仅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熟悉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更有助于其了解鹦鹉热病原体目前的诊断手段。
2022 Vol. 17 (2): 88-93 [摘要] ( 66 ) [HTML ( )] [PDF 2877KB] ( 105 )
综述
94 杨逸1,刘洋名1,魏亚鹿1,张正越1,秦金红2,蔡慕枫2
抗生素诱导革兰阴性菌外膜囊泡产生及发挥生理作用的机制
外膜囊泡是革兰阴性菌分泌的一种球形纳米颗粒,由外膜及其所含成分组成,是细菌在外界压力条件下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特殊结构。外界压力如抗生素、缺氧等可触发细菌释放外膜囊泡,甚至在正常生长周期中,一些革兰阴性菌也会释放囊泡。外膜囊泡与细菌的多种生理过程相关,如应激反应、毒素传递、致病、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基因水平转移及维持微生物群稳态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当人体微生物群处于低剂量抗生素环境时,细菌会大量分泌外膜囊泡。在肠道中,外膜囊泡释放后会通过多种机制刺激肠道而引发多种炎症。本文综述了外膜囊泡的产生、结构及生理作用,提出抗生素治疗不但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而导致菌群失调,还会诱导细菌产生大量外膜囊泡而引发慢性炎症。噬菌体治疗不破坏正常菌群,特异性杀灭细菌时也不引起外膜囊泡的产生,因此开发使用噬菌体靶向治疗细菌感染将大大减少不良反应。
2022 Vol. 17 (2): 94-101 [摘要] ( 59 ) [HTML ( )] [PDF 2563KB] ( 91 )
102 于淼1,2,王敬开1,2,林恺铖2,刘风翔2,唐玉国2,宋一之2
拉曼光谱技术在病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快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是遏制超级细菌传播和抗生素滥用的重要防线。目前,临床病原菌感染诊断十分依赖于培养手段,导致检测周期长达数日,不但影响了患者的及时诊治,还间接导致抗生素的滥用。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无损、高灵敏的分子指纹图谱检测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的免培养、快速、高特异性、低成本等优点为病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案。本文阐述了拉曼光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其在病原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面的应用进展。
2022 Vol. 17 (2): 102-109 [摘要] ( 54 ) [HTML ( )] [PDF 1380KB] ( 142 )
110 蔡慧君,汤正好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治疗现状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是近年来检出率不断升高的一种临床常见耐药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E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和 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少数是由于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以及外排泵高表达。临床上最常见的CRE是肺炎克雷伯菌,最常暴发CRE感染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接触医疗机构、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史。由于缺乏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目前在治疗CRE感染的高危患者时多采用多药联合的经验性治疗措施,一些经典药物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新药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也投入使用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药物进行综述。
2022 Vol. 17 (2): 110-117 [摘要] ( 50 ) [HTML ( )] [PDF 781KB] ( 118 )
118 胡高维1,陈明亮2,蔡霞1,瞿涤1
布鲁菌病的生物安全及防控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布鲁菌入侵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易被忽视。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阻碍正常国际贸易,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布鲁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黏膜破损处等途径传播至人。人群对布鲁菌的易感性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从事布鲁氏菌研究的实验室操作人员有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但可通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布鲁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本文对布鲁菌病的生物安全及其防控原则进行介绍。
2022 Vol. 17 (2): 118-122 [摘要] ( 57 ) [HTML ( )] [PDF 687KB] ( 237 )
123 徐水宝,卢洪洲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感染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先天性CMV感染可继发于母体原发性感染或非原发性感染。高达40%~50%的感染新生儿是在妊娠早期原发感染, 之后出现长期后遗症,主要包括先天性CMV感染相关听力损伤和神经后遗症。血清学检查对于确定原发性CMV感染至关重要。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异常要警惕先天性CMV感染的可能性,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发现CMV相关脑异常。羊膜穿刺术是诊断胎儿CMV感染的金标准。加强育龄妇女及孕妇的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减少CM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是目前预防先天性CMV感染的主要措施。更昔洛韦及缬更昔洛韦是目前治疗CMV感染最有效的药物。高免疫球蛋白及CMV疫苗预防先天性 CMV 感染的作用尚无明确结论。
2022 Vol. 17 (2): 123-128 [摘要] ( 48 ) [HTML ( )] [PDF 715KB] ( 223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