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12-25
  

  • 全选
    |
    特约专稿
  • Isamu Sugawara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197-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Whe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s humans, about 20% of those infected actually develop tuberculosis. In Japan,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in 2008 was 19.4/100 000 persons (24 760 cases) and the rate has been decreasing gradually , but i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SA, Holland , and Belgium, for example. Histologically, experimental tuberculosis displays exudative inflammation , proliferative inflammation and productive inflammation depending on the time course. In productive inflammation , granulomatous lesions with necrotic centers are formed. The typical granulomas consist of epithelioid macrophages, Langhans'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lymphocytes and fibroblasts , and the process of their formation involves many cytokines, chemokine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These findings have been derived primarily from animal experiments utilizing an airborne infection apparatu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basic research aspect of tuberculosis-what has been found through animal experiments by our research group-and furthermore , indicates what we should do in tuberculosis research in the near future.

  • 宋元林1,2,3 ,白春学1,王琴1,卢水华3, 杜春玲2, 王桂芳1,Susan V Lynch4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02-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而新的抗生素开发相对滞后,因此目前临床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细菌致病机制,采用非抗生素治疗方法,包括中和或阻断细菌毒素产生、开发疫苗、调整菌群分布、应用抗微生物多肤等可减轻抗生素的使用压力,延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产生,从而改善细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 论著
  • 滕丽艳1,刘霞2,张雪莲1,王洪海1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08-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评价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E在体外抗H37Ra的活性,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应用96孔板微稀释法测定化合物E单独及与异烟脱(INH) 、利福平(RIF)联合应用时对H37R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肉眼未见细菌生长孔取培养物涂Middlebrook 7H10-ADC平板,以没有细菌生长所对应孔的浓度为化合物E的最小杀菌浓度(MBC) 。并采用棋盘滴定法计算分级抑菌指数(FICI),评价化合物E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采用药物暴露法,将培养10 d,6周的H37R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化合物E中3d,涂板测定化合物E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同法测定化合物E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测定H37Ra对化合物E、INH的耐药频率并分离耐药菌株。结果显示,化合物E对H37Ra的MIC为0.078μg/ml , MBC为0.312μg/ml; 与一线抗结核药物INH和RIF联合应用时,MIC分别降至单独应用化合物E的1/2 MIC、1/10MIC, FICI分别为0.6 、0.27,表明化合物E与INH联用有相加作用,与RIF联用有协同作用。药物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E对生长活跃期(10 d) 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活性;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化合物E对生长2个月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3轮实验均未筛选出耐化合物E的H37Ra菌株,而H37Ra对INH的耐药频率为3 .4 X 10-6 。这些结果显示,化合物E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王健,叶魏,章琪,陆晔,张晓航,韩晓辉,孟成艳,周娴,贾哲甫,方筠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13-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了解上海口岸输入性肺结核病患病率及其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为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 提供用药指导,也为口岸传染性肺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j在取2010 年1 月~2011 年8 月从上海口岸入境并符合我国入境人员肺结核病监测要求的入境申请者中胸部影像学呈活动性肺结核病表现的人员,采集其连续3d 的晨痰,用浓缩集菌法处理痰液,抗酸染色法显微镜检测痰涂片中的抗酸杆菌,同时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 complex) ,用MGIT960 培养法检测MTB complex 对抗结核药物(链霉素、异烟胁、利福平、乙胶丁醇、p~t 嗦酌胶)的耐药情况,并采集同期人口学资料。在20 个月内共监测了入境外籍申请者79465 人次,其中79 人次(99/10 万)胸部影像学呈活动性肺结核病表现,其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低于我国15 岁以上人群的459/10 万;培养阳性率为29/10 万,低于我国15 岁以上人群的119/10 万;涂片阳性率为26/10 万,低于我国15 岁以上人群的66/10 万。分离培养出的23 株MTB complex 菌株中, 9 株至少对1 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总耐药率为39.1%(9/23) 。单耐异烟脱1 株(4.3%) 、单耐链霉素2 株 (8.7%) 、单耐毗嗦酌胶5 株(2 1. 7%) 。对3 种药物(异烟胁、乙胶丁醇、毗嗦酌胶)合并耐药1 株(4.3%) 。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口岸输入性肺结核病患病率水平低于我国和全球水平,但面临着输入性耐药肺结核病的风险。上海口岸输入性肺结核病的耐药特征为低利福平耐药率、高毗嗦酌胶耐药率,目前的DOTS 方案仍有效。因此,有必要建立具口岸特色的耐药肺结核病防治措施,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 吴开进,陈国添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19-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热带假丝酵母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热带假丝酵母,采用真菌显色培养基和法国生物梅里埃ID32C 鉴定板确认菌种, BIO-KONT酵母样真菌快速显色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10 年1月~2011年12月共分离热带假丝酵母110株,占假丝酵母的14.34% 。热带假丝酵母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和氟胞H密院敏感率均>90.00%; 对瞠类药物的敏感率为44.55%~90.00%; 对特比茶芬的敏感率仅8.18% 热带假丝酵母感染易见于呼吸道疾病、泌尿道疾病和糖尿病。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氟胞H密院对热带假丝酵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首选药物。而热带假丝酵母对以氟康瞠为代表的瞠类药物敏感率下降,对特比荼芬的耐药率较高,不适合选用此类药物。

  • 刘勇,姚苗苗,黄晓雯,刘玉玲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2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儿童EB 病毒(EBV) 感染的疾病谱及其临床特征,本文对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260 例经聚合酶链反应(PCR) 诊断的EBV 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EBV感染患儿在临床上具有以下特征: ≤3岁病例增多,共156例,占60.0% ;EBV 感染后所致疾病多样,累及多系统,咽峡炎和发热是主要临床表现,各占95.4% 和86.5%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 有115 例,占44.2% 。在疾病分布上, EBV感染后患儿以表现为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为主,共217 例,占83.5% ;非典型EBV 感染(非1M)43 例,占16.5% 。非1M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有32例,占74.4% ; 此外,还有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例,以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脾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勒雪病、子足口病及病毒性皮莎各1例。IM 中重症病例7例,占3.2% ,非IM中重症病例8例,占18.6%( P<0.05) 。儿童感染EBV 后总体预后良好,慢性活动性EBV 感染少见,仅1 例。治愈254 例,治愈率97.7% ;好转2 例;放弃2 例;重症病例死亡 1 例。重症病例尤其是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预后不良故应加强对儿童EBV感染防治工作的重视。

  • 综述
  • 秦晓华,王明贵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27-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 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UPEC表达多种毒力因子,使细菌能在宿主泌尿道持续生长和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其中黏附因子是最主要的一类毒力因子,包括1型、P型、S型、FIC型菌毛及Afa/Dr黏附因子家族等。泌尿道上皮细胞中存在各种黏附因子受体,黏附因子通过与这些受体结合,使细菌黏附于泌尿道上皮细胞,部分还可直接参与UPEC入侵上皮细胞,帮助UPEC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形成胞内生物膜样菌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减弱对外来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形成细菌贮存库,造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 惠长野1,黄胜和2,曹虹2,张艳芳1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3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肠埃希菌是引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膜蛋白酶T(OmpT) 与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毒力相关。本文就OmpT的底物专一性、对宿主阳离子抗菌肤的抵抗,以及在纤溶系统和菌株茹附侵袭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贝贝,吴淑燕,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39-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当沙门菌侵袭时可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多种杀伤机制杀灭病原菌;同时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控免疫应答,并募集活化更多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挥抗感染作用。此外,巨噬细胞在沙门菌侵袭过程中还具有特殊功能,作为兼性胞内菌的宿主细胞帮助其播散至全身,从而造成机体感染。本文就近年来巨噬细胞在沙门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何涌泉,孟哲峰,张晓燕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43-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 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中有较为卓越的疗效,但是HIV 潜伏库的存在使HIV感染者面临无法完全根除HIV的困扰。目前,对HIV潜伏库的清除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或基因治疗领域本文就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范志远1,于德敏2 ,张欣欣2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5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可针对性地为CHB 患者提供个性化耐药防治措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近年来, HBV 耐药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本文就近10年来有关CHB治疗中HBV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肖宏1,张文宏2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5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主要药物,较核背(酸)类药物有更强的免疫控制能力和更高的HBV 表面抗原(HBsAg) 阴转率和HBVe 抗原(HBeAg) 血清学转换率。治疗中,疗效预测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随着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对HBV感染自然史的研究,人们己认识到HBsAg水平与疾病进展和机体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亦表明,抗病毒治疗中HBsAg和HBeAg水平的变化与持续病毒学应答有密切关系,可准确预测疗效。但目前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进一步规范和评估其预测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读者 作者 编者
  • 俞慧菊,张庆立
    微生物与感染. 2012, 7(4): 26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Q: 于足口病应如何诊治? A. 于足口病是一组主要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 岁以下婴幼儿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于、足、口、臀部皮肤菇膜的小植莎。该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如柯萨奇病毒A 群2 、4 、5 , 7 , 9 、10 、16 型, B 群 1 、2 、3 、4 、5 、13 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 型 (EV7 1)。各亚型在发病年龄和季节上没有太大差别。2008 年5 月2 日,我国E 生部将于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其总发病数每年有变化,但从历年全国各地上报的数据来看, 5~7 月是发病高峰, 10~ 12 月为小高峰,全年都有零星病例报告。须引起注意的是, 2010 年和2011 年全年总发病人数高于往年。今年国内在某些地区仍有小暴发。各亚型之间没有相互交叉免疫力,因此有的人可发生2 次于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