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生物与感染》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 全选
    |
    论著
  • 姚婷婷,杨荣,苏润萍,高西辉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核酸疫苗已成为现代传染病疫苗中的研究热点,然而,核酸疫苗的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转染效率低下和生物相容性不佳等瓶颈,迫切需要研发安全、高效的核酸递送载体。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核酸递送策略,在聚(β-氨基酯)[poly(β-amino ester),PBAE]和核酸自组装形成PBAE纳米颗粒(PBAE nanoparticles,PBAE-NPs)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进行修饰,形成PGA修饰的PBAE纳米颗粒(PGA modified PBAE nanoparticles,PPs)。本文将通过结构表征和生物学评价探究PPs作为核酸递送载体的性能。体外表征结果显示,PPs具有粒径小、Zeta电位低和血清稳定性强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溶酶体逃逸实验结果表明,PGA修饰能够提高PPs的溶酶体逃逸能力。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相较于PBAE-NPs,PPs显著增强了核酸转染效率。此外,CCK-8实验结果显示,P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PPs具有安全性好、核酸转染效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核酸递送载体,为今后核酸疫苗载体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黄丹1,陆伟1,张占卿1,李海聪2,朱召芹2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1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依次经历非活动性肝炎(non-aggressive hepatitis, NAH)和活动性肝炎(aggressive hepatitis, AH)2个分期,但仍缺乏界定HBeAg阳性NAH与AH的可靠标准。本文根据179例患者的长期随访队列,以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指定了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HBV DNA识别HBeAg阳性NAH的功能截断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ALT串联HBsAg和串联HBV DNA识别HBeAg阳性NAH的性能。结果显示,ALT≤60 IU/L、HBsAg >4.602 log10 IU/mL和HBV DNA >7.477 log10 IU/mL为识别HBeAg阳性NAH的功能截断值。基于功能截断值,ALT串联HBsAg的患者中,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构成比均为100%,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构成比均为68.2%;ALT串联HBV DNA的患者中,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构成比均为86.2%,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构成比均为69.0%;ALT串联HBsAg识别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阳性似然比均为+∞,识别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阳性似然比均为2.034;ALT串联HBV DNA识别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3.000和3.068,识别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阳性似然比均为2.106。以上结果提示,ALT串联HBsAg和串联HBV DNA均可有效识别HBeAg阳性NAH;且ALT串联HBsAg识别HBeAg阳性NAH的性能优于ALT串联HBV DNA。
  • 蔡健鹏1,2,*, 郭薇3,*, 孙钰涵2,*, 陈禹同4, 王红羽2, 王岩5, 刘洪艳3, 艾静文2, 王森2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2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者长新冠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选取2023年8月以前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的感染者1 209 例,随访收集人口学资料、长新冠症状,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新冠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显示,1 209 例感染者中有146例(12.08%)报告长新冠症状,主要以乏力、咳嗽、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为主,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非长新冠感染者相比无明显异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新冠的风险因素包括女性(aOR=1.69,P=0.007)、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aOR=4.07,P<0.001)以及再感染(aOR=1.94,P=0.002)。本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以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为主的感染者长新冠的发生率较既往毒株低,女性、合并较多基础疾病(≥3)以及再感染是长新冠的风险因素。
  • 董欣越1, *,林庆能2, *,杨丹桐1,庄源2,陈敏2,肖萍3,祖平1,吴立梦1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35-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模拟公共卫生生物样本库的感染性标本的转运/暂存、冷冻保藏再利用场景,通过在兔血清和饮用水中外加大肠埃希菌模拟感染性人类血清样本和环境水样,评估不同运输温度、冷冻温度、冻融循环,尤其是液氮温区环境对样本中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性血清和饮用水在4 ℃运输条件下,样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数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干冰运输条件下,饮用水样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数在12 h后下降至极低水平。在 -20 ℃、-80 ℃和液氮条件下,血清冻融1~3次后大肠埃希菌数结果与基准值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建议应全程记录每个环节影响样本质量的关键数据,例如:转运温度、时限和冻融循环总次数,作为分析前信息记入生物样本库信息系统,尽管这不是生物样本操作信息,但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崔晓娴*,周艳秋*,王煜垟,崔心怡,李智,陈敏,张曦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4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究上海市麻疹疑似病例的病原谱构成。从2014—2019年的 3 325 份麻疹/风疹阴性咽拭子标本中,挑选 1 197 份标本,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细小病毒B19、人类疱疹病毒4型(Epstein Barr virus,EBV)、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人疱疹病毒6型(HHV-6)、人疱疹病毒7型(HHV-7)、柯萨奇病毒A16(CA16)、柯萨奇病毒A6型(CA6)、柯萨奇病毒A10型(CA10)、肠道病毒71型(EV71)及其它通用肠道病毒(EV)。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种病毒,总检出率为9.7%,未检出混合感染。EBV检出率最高,为1.8%,其次为人疱疹病毒6型(1.7%)、VZV及人细小病毒B19(各1.3%)。其他EV检出率为0.8%;检出CA6、CA10各7例(0.6%);检出HSV-1共6例(0.5%),CA16有4例(0.3%)。人细小病毒B19、VZV主要在未成年人中检出,EBV、HHV-6、CA16、CA6在成人和未成年人中占比相似。VZV、EBV及HHV-6主要在男性中检出,HSV-1主要在女性中检出。本研究提示,在上海市麻疹疑似病例中,除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外,还存在EB病毒、HSV-1、细小病毒B19等9种病毒,它们均可能引起类似麻疹症状而被临床诊断为麻疹,临床医师诊断时须注意加以鉴别。
  • 综述
  • 刘宇萱,仲崇瑶,高娜,安静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针作为一种高效的经皮免疫方式,可以穿透角质层,在不损害神经血管的情况下,将抗原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真皮层。其中,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s, dMNs)由于制备简单、操作便捷、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弃物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dMNs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目前的临床试验进展,同时探讨了dMNs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dMNs疫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其实际应用。
  • 薛荃璘,林可,仇超,张文宏,艾静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24, 19(1): 58-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6184.2024.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HSV-1)可以引起致命性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抗病毒治疗也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有效抑制和清除HSV-1感染依赖于宿主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中T细胞的激活和调节起到主要作用,同时固有免疫也在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HSE中免疫反应特征和机制的相关研究,对HSE中免疫系统对机体的保护和损伤作用进行了总结,为新的机制研究以及开发新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