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1年 16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1-04-25

论著
综述
   
论著
71 陈水叶1,宋武慧1,易志刚1,2
人类诺如病毒反向遗传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为验证已报道的能复制人类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GⅡ.3 U201感染性克隆的复制能力,进一步在HuNoV临床病毒株中寻找更优序列,构建能高效复制的感染性克隆,本研究合成含有T7启动子和EF­1α启动子的HuNoV GⅡ.3 U201全长序列,构建质粒pU201和pEF­1α­U201及对应的病毒RNA聚合酶失活的突变质粒。在COS 7细胞和Huh 7细胞中分别共转染T7聚合酶与pU201以及单独转染pEF­1α­U20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内病毒RNA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U201和pEF­1α­U201的病毒RNA水平升高约2倍和3倍。为便于检测HuNoV复制,在pU201和pEF­1α­U201质粒中分别插入Nano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并命名为pU201­Nluc和pEF­1α­U201­Nluc。将质粒分别转染COS 7细胞和Huh 7细胞,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点Nluc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pEF­1α­U201­Nluc的Nluc荧光素酶活性相较于对照组增高近2倍,而pU201­Nluc无明显升高,提示EF­1α启动子起始病毒复制优于T7启动子。为寻找优于HuNoV GⅡ.3 U201的HuNoV序列,合成HuNoV GⅡ.4临床病毒株全长序列,将其插入EF­1α启动子载体中并转染细胞,于不同时间点检测上清及细胞中病毒RNA水平。结果显示,上清及细胞中病毒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已报道可复制的HuNoV GⅡ.3 U201反向遗传体系复制效率有限,且HuNoV反向遗传体系复制能力可能与不同序列的病毒相关。
2021 Vol. 16 (2): 71-78 [摘要] ( 86 ) [HTML ( )] [PDF 1051KB] ( 205 )
79 田青右,朱园飞,常豪,于琳,邓强
绿色荧光蛋白分裂肽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模型的建立
为构建一种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复制子模型,使其能够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表达可视化报告基因蛋白,本研究删除HBV基因组核心蛋白(HBV core, HBc)编码区部分序列,构建HBV1.1-ΔHBc113复制子载体。利用内含肽(intein)介导蛋白拼接的特性,选取加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和超级折叠绿色荧光蛋白(super folder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sfGFP)作为外显肽,建立EGFPN1-8/EGFPC9-11和sfGFPN1-10/sfGFPC11蛋白分裂系统。基于ΔHBc113载体,分别构建EGFPC9-11和sfGFPC11重组HBV复制子;应用DNA印迹法(Southern blotting)验证两种rHBV载体的细胞内复制能力。结果显示,构建的HBV1.1-ΔHBc113复制子载体能够在HBc反式互补条件下在转染细胞中形成病毒复制。构建的EGFPC9-11和sfGFPC11重组HBV复制子能够支持HBc互补条件下的细胞内病毒复制,并产生子代病毒颗粒;HBV重组复制子表达的EGFPC9-11或sfGFPC11蛋白在共表达氮端蛋白EGFPN/sfGFPN细胞中,通过intein介导的蛋白质高效拼接,能够形成完整的、有功能的GFP。结果表明,构建的荧光蛋白重组HBV复制子系统能够为HBV高通量药物筛选和HBV易感性研究提供实验工具,具有重要的病毒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1 Vol. 16 (2): 79-87 [摘要] ( 120 ) [HTML ( )] [PDF 7754KB] ( 213 )
88 李春玲,何磊燕,付盼,陈赛阁,王爱敏,张蕾,王传清
2019—2020年上海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为分析2019—2020年上海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对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月—2020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经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儿 1 605 例,取胃黏膜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E-test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入组患儿标本的幽门螺杆菌分离率为31.5%(506/1 605),无性别和年龄差异。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2.3%、25.1%、8.1%、3.0%。除13~16岁组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1~3岁组(31.2% vs. 13.3%,P=0.040)外,其他各年龄和性别组之间耐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的双重耐药率为18.0%,显著高于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5.1%)、甲硝唑+左氧氟沙星(4.9%)、甲硝唑+阿莫西林(1.4%)和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0.8%)(χ2=172.706, P<0.01)。多重耐药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的耐药率为3.0%,显著高于对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0.6%)、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0.6%)(χ2=13.907,P=0.01)。结果提示,2019——2020年从上海地区儿童分离的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双重耐药率较高。
2021 Vol. 16 (2): 88-93 [摘要] ( 75 ) [HTML ( )] [PDF 533KB] ( 329 )
94 韦栋1,陈咏妍1,时国朝2,张欣欣1,王颖3
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刺激基因15 mRNA表达特征的研究
通过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 ISG15)mRNA在感染状态下的特征性表达,探究ISG15与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及疾病活动性之间的可能联系,为探索特异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宿主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本研究共收集15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住院患者(CAP组)及4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和临床数据。157例CAP患者中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133例,细菌性感染患者24例。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对不同病原体感染的CAP患者外周血ISG15 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体外病毒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观察病毒载量与ISG15 mRNA之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ISG15 mRNA在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组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同健康对照组或细菌感染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受试者操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 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ISG15 mRNA用于区分CAP组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达73%(P=0.002);在全部入组的CAP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用于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ROC曲线下面积达到77.5%(P=0.03)。体外分离的PBMC经病毒感染后,ISG15 mRNA表达基本与病毒R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变化。本研究证实外周血ISG15 mRNA高水平表达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提示外周血ISG15 mRNA可能在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1 Vol. 16 (2): 94-102 [摘要] ( 89 ) [HTML ( )] [PDF 1115KB] ( 226 )
103 蒙志好1,韦永忠1,廖光付1,吕康言1,陆雪萍1,左勇1,蓝珂1,唐月璐1,沈银忠2
广西地区艾滋病患者临床标本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为探讨艾滋病患者临床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菌种类型及耐药状况,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西某医院就诊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分离鉴定后用8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临床标本分枝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15.68%(2 163/13 795),脓液、分泌物、组织标本、胸腹水等标本阳性率高。经初步菌种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占77.95%(1 442/1 850),非结核分枝杆菌占22.05%(408/1 850),后者10年中占比15.71%~26.07%,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42,P>0.05)。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为23.30%(336/1 442),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1,P=0.026),其对异烟肼的耐药率为12.14%(175/1 442)、对利福平为10.54%(152/1 442)、对链霉素为9.29%(134/1 442)、对氧氟沙星为5.62%(81/1 442)、对乙胺丁醇为3.05%(44/1 442)、对对氨基水杨酸为1.80%(26/1 442)、对卡那霉素为1.32%(19/1 442),耐多药率、广泛耐药率分别为5.48%(79/1 442)、0.28%(4/1 442)。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临床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高,其中非结核分枝杆菌占 15.71%~26.07%,10年来基本稳定。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率最高,利福平次之。因此,应该对艾滋病患者临床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2021 Vol. 16 (2): 103-109 [摘要] ( 83 ) [HTML ( )] [PDF 781KB] ( 225 )
综述
110 陆怡凯1,袁舒颖1,杨源博1,巫祺乐1,方子璇1,刘岩1,陈力2,孙桂芹1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及其感染的研究进展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M)是一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EM易感人群主要为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有侵入性操作等的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肺部感染、眼部感染等,其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EM除感染人类,还可感染蛙、鱼、龟、猪、犬类等动物。本文从EM的生物学特性、引发的感染类型、检测方法、感染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其有较全面的、新的认识,从而加强临床对其分离及检测的重视,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2021 Vol. 16 (2): 110-116 [摘要] ( 54 ) [HTML ( )] [PDF 943KB] ( 308 )
117 王慧林,刘雪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呼吸系统感染发病率高,早期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病原体培养仍是临床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方式,但其敏感性低、耗时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具有覆盖病原体广泛、快速、无偏倚、无需特异性扩增的优势,在鉴定罕见、混合感染、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和常规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到病原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也有特异性较低、公认判读标准缺乏、测序结果与治疗关系不明确、耐药基因检测困难、价格较高等不足。在临床应用中,宏基因组学测序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本文就近年来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2021 Vol. 16 (2): 117-122 [摘要] ( 77 ) [HTML ( )] [PDF 638KB] ( 286 )
123 陈子贤,敦译霆,刘畅,陈倩
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进展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人体共生菌,尤其富集于口腔,在特定情况下可导致机会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群与健康或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备受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在CRC中更为富集,且进一步的动物研究证明具核梭杆菌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RC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耐药。本文对具核梭杆菌与CRC的关联性以及其对CRC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综述。
2021 Vol. 16 (2): 123-128 [摘要] ( 65 ) [HTML ( )] [PDF 1031KB] ( 243 )
129 唐小丽1,封毅2,卓少元2,乐宁2,尚立国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多种人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能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导致传统的抗生素治疗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本文从抗原抗体免疫疗法、噬菌体疗法、抗毒力因子疗法三个方面就铜绿假单胞菌的非抗生素治疗近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讨论非抗生素疗法面临的难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法。
2021 Vol. 16 (2): 129-136 [摘要] ( 39 ) [HTML ( )] [PDF 875KB] ( 313 )
137 刘利波1,范东瀛1,安静1,周红宁2,王培刚1
基孔肯亚病毒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基孔肯亚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一种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蚊媒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从2005年起,CHIKV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多次发生大规模疫情,其感染率较高,能引起发热性疾病,常伴有关节炎,关节炎症状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对患者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除了蚊媒传播,妊娠期母体感染CHIKV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甚至造成新生儿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将从垂直传播案例、临床表现、可能的方式及机制、动物模型、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HIKV及其垂直传播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2021 Vol. 16 (2): 137-144 [摘要] ( 63 ) [HTML ( )] [PDF 3014KB] ( 212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