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首页 |  主编心语 |  期刊介绍 |  编委阵容 |  投稿指南 |  出版道德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编委专家审稿
副主编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邮箱订阅
 
摘要点击次数排行
论文下载次数排行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微生物与感染
2020年 15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0-12-25

特约专稿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特约专稿
337 黄卓英,胡家瑜,孙晓冬,杨建萍
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现状分析及免疫策略建议
脊髓灰质炎曾在全球广泛流行和传播,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仍面临重重挑战。在目前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的发生。为此,通过回顾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进展,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过程中所采用的防控策略,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经验,分析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即科学评价防控措施、适时调整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努力消除接种犹豫并提高疫苗接种率,这对早日实现根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0 Vol. 15 (6): 337-344 [摘要] ( 132 ) [HTML ( 542 )] [PDF 714KB] ( 512 )
论著
345 李一强1,章银波1,朱欣琰1,晏晨曦1,王鹏1,孙桂芹1,俞洪2
湿型外耳道分泌物的菌群结构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人的外耳道中存在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为了解健康人湿型外耳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数量、种类及其对药物敏感性,收集了38例无耳道疾病健康人左、右耳的湿型外耳道分泌物76份。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进行平板涂布、菌落计数及鉴定,分析其菌群数量及种类;通过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利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青霉素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显示,88.3%的湿型外耳道分泌物的菌群数量在1×102 CFU/mL~1×106 CFU/mL;共检出细菌20种,其中球菌占97.1%,主要为葡萄球菌;杆菌为2.9%。分离率前4位的细菌为头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妥布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敏感率达90.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耐药率相对较高,但低于50.0%。分离得到的132株葡萄球菌中,25株对青霉素耐药,耐药株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4.0%。结果提示,从健康人湿型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的细菌种类多样,以葡萄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具有一定耐药性。
2020 Vol. 15 (6): 345-353 [摘要] ( 87 ) [HTML ( 306 )] [PDF 915KB] ( 442 )
354 杨思宇1,徐水宝1,陈重2,张文宏1,金嘉琳1,陈澍1
血流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分析及同源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流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的耐药特点、分子分型特征和菌株同源性,为CRKP感染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患者血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非重复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共获得51株CRKP。对CRKP菌株使用纸片扩散法或琼脂稀释法进行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显示,51株CRKP对检测的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对其中的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5%、90.2%和62.8%;对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为3.9%。51株CRKP均检测出blaKPC基因,经测序鉴定为blaKPC-2基因,提示产KPC-2是CRKP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MLST检测到4种ST型别,以ST11型为主,共 43株(84.3%),另有ST15型6株(11.8%),ST4845型1株及1株新分型。51株CRKP的PFGE图谱相似性系数在62.9%~100%,可分为19个簇(A-S簇),每簇分别包含1~12个菌株。其中A簇(13.7%)和G簇(23.5%)包含的菌株相对较多,且MLST分型均为ST11型,为优势簇。G簇包含7个型别,G4型为主要克隆菌株。 ST11型为CRKP的主要型别,PFGE分析表明该院存在菌株的克隆传播,应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同时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医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
2020 Vol. 15 (6): 354-359 [摘要] ( 88 ) [HTML ( 295 )] [PDF 3168KB] ( 333 )
360 荆沙1,马泽林1,赵超1,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细胞脂质合成作用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成的蛋白调节细胞脂质代谢的研究不断被报道,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与脂质代谢的相互调控研究较少,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细胞转录组学的分析,揭示HBsAg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选用稳定表达HBsAg的细胞系HepG2-S-G2与其对照细胞系HepG2-neo-F4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重要差异基因OXCT1和CYP4F3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为验证HBsAg促进脂质合成上调的表型,对两种细胞系进行油红O染色并检测细胞脂肪酸、总胆固醇水平。进一步对稳定转染HBV的细胞系HepG2.2.15进行降脂处理,以观察细胞上清液中HBsAg与脂质合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调控。结果显示,参与脂质代谢的差异基因发生显著变化,提示HBsAg引起了宿主细胞脂质合成途径的上调和消耗途径下调。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HepG2-neo-F4细胞,HepG2-S-G2细胞的3-酮酸辅酶A转移酶1(3-oxoacid CoA-transferase 1,OXCT1)mRNA水平升高约9倍,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CYP4F3基因在HepG2-S-G2细胞中转录相对下调。 WB结果显示,OXCT1和CYP4F3蛋白表达均出现相应的显著上调或下调,并且趋势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油红O染色以及细胞脂肪酸、总胆固醇水平检测结果证实HepG2-S-G2细胞中脂滴更明显,且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均显著升高。降脂处理结果显示细胞上清液中HBsAg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HBsAg可上调脂质代谢、促进脂质合成,提示降脂可能成为抑制HBsAg的潜在有效途径。
2020 Vol. 15 (6): 360-369 [摘要] ( 123 ) [HTML ( 287 )] [PDF 6709KB] ( 441 )
370 杨德全1,鞠厚斌1,管踦一2,葛菲菲1,李鑫1,沈海潇1,赵洪进1,王建1,周锦萍1
上海地区3株猫冠状病毒ORF3、ORF7和S2基因的序列测定及进化分析
根据病毒的致病性,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 FCoV)可分为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 FECV)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FIPV)两种生物型。为分析上海地区FIPV部分基因的序列特征,本研究对3株FIPV的非结构蛋白基因ORF3(3a、3b和3c)、ORF7(7a和7b)、S2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及进化分析。收集上海某宠物医院于2018年7月~2018年9月接诊的3例经临床初步诊断患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的猫腹水样品,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猫腹水中病毒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3株FIPV的非结构蛋白基因ORF3、ORF7和S2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构建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株FIPV的非结构蛋白基因ORF 3aORF 3bORF 3c的变异主要表现为点突变,ORF 7a基因在第47位发生氨基酸替换,2个具有完整的ORF 7b基因,而1个存在3个核苷酸(nucleotide, nt)的缺失;S基因的S1/S2裂解位点处有连续的R-R-S/A-R-R-S序列模体,符合FIPV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特征,且第 1 045 位甲硫氨酸被亮氨酸替换。遗传进化树显示,3株FIPV的非结构蛋白基因ORF 3cORF 7bS2基因序列与血清型Ⅰ型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这3株病毒属于血清型Ⅰ型毒株。推测S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FCoV组织嗜性的改变,这为FIP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资料。
2020 Vol. 15 (6): 370-376 [摘要] ( 59 ) [HTML ( 646 )] [PDF 929KB] ( 445 )
377 魏明童1,夏兵兵2,何志远2,周炜2,刘兴东3,赵俊2,4,陈敬贤4,王明丽2,4
去N端信号肽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E的原核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糖蛋白E(glycoprotein E,gE)是VZV亚单位疫苗的主要候选蛋白,但目前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gE蛋白以包涵体形式为主,可溶性差。本研究采用去除第1~30氨基酸序列的VZV gE胞外域基因,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并转化至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使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is-tag柱纯化重组gE蛋白,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其特异性。用该重组g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显示,BL21/pET32a-VZV gE工程菌可以表达可溶性重组gE蛋白,纯化后纯度约为90%。WB鉴定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ELISA检测显示小鼠抗VZV gE多克隆抗体效价>1∶10 000,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较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可溶性重组VZV gE蛋白,同时该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这为VZV gE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和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2020 Vol. 15 (6): 377-384 [摘要] ( 96 ) [HTML ( 1066 )] [PDF 8992KB] ( 427 )
385 胡乾坤,王倩倩,李强,黄晨璐,许伟,张毅,李新艳,陈良,黄玉仙
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实验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 Peg-IFN)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48周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实验在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中心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88例。根据Peg-IFN治疗48周后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将患者分为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预测Peg-IFN治疗应答的因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效能。结果发现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OR=2.193,95% CI 1.315~3.655,P=0.003)和HBV DNA(OR=0.398,95% CI 0.163~0.976,P=0.036)是Peg-IFN治疗效果的独立预测因子。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和HBV DNA的截断值分别取2.3和7.2 log10IU/mL时,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95% CI 0.682~0.893)和0.704(95% CI 0.577~0.824)。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高,为66.67% (10/15);而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 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低,仅为3.03%(1/33)。这些结果表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HBV DNA定量实验可以作为Peg-IFN 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的预测因子,对于优化CHB的抗病毒治疗有积极作用。
2020 Vol. 15 (6): 385-392 [摘要] ( 95 ) [HTML ( 150 )] [PDF 987KB] ( 360 )
393 郑方1,孙丹凤1,张雨2,沈银忠1,3
2012—2019年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特征分析
本研究分析近年来上海市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病例特点,为上海市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9年报告的所有法定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中确定为境外感染的305例传染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PS Office 2019和 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病例的病种、数量、输入时间、病例人口学特征以及输入地区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9年该院报告境外输入性传染病11种,分别为疟疾、登革热、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确诊的305例病例中,疟疾226例,占74.10%;登革热68例,占22.30%;其他9种疾病共11例,占3.6%。疟疾、登革热全年均有输入,其中6月、9月和11月为疟疾输入高峰,6~8月为登革热输入高峰,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输入性病例中,中国籍多于外籍,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为主;主要职业为商业服务和工人;主要输入地为非洲。本研究结果提示境外输入性传染病以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为主,病种呈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输入高峰主要在夏秋季。应加强非洲、东南亚劳务和旅游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病例监管和防蚊、灭蚊,减少二代病例。
2020 Vol. 15 (6): 393-397 [摘要] ( 69 ) [HTML ( 158 )] [PDF 664KB] ( 303 )
病例分析
398 刘敏雪1,黄丽英1,梁嘉慧1,曾尚娟1,岑贞娇1,李萌2,黄战1,阮佳玲1,张欢1,王双杰1  
婴儿血流感染盐单胞菌1例
盐单胞菌(Halomonas)是革兰阴性杆菌,有嗜盐特性,多从含盐水环境中分离得到。国内、外少见盐单胞菌感染相关报道。本文报道就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1例婴幼儿血流感染盐单胞菌病例,患儿感染症状典型,表现为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并伴随肺部炎症。来自该病例的盐单胞菌因生长速度慢,生化、质谱数据库局限而难以鉴定,最终经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为盐单胞菌。本文对该例感染的盐单胞菌生长情况及引起的临床感染特征进行分析,期望对减少临床盐单胞菌感染的漏检有所帮助,并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参考。
2020 Vol. 15 (6): 398-402 [摘要] ( 109 ) [HTML ( 204 )] [PDF 6137KB] ( 494 )
综述
403 徐文心,张欣欣
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感染,甚至导致肝硬化或肝癌,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肝轴受到广泛关注,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与HBV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关联。GM可能是了解HBV感染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视角,并为HBV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这将对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HBV感染者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 Vol. 15 (6): 403-407 [摘要] ( 81 ) [HTML ( 634 )] [PDF 558KB] ( 344 )
408 沈燕1,高晓东1,胡必杰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内镜诊疗相关感染防控建议
针对2019年底出现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拼尽全力积极抗疫。目前全国疫情在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防控疫情纷纷暂停的各项高风险诊疗项目也陆续开诊。由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等文件,结合相关国家规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消化内镜、支气管镜及喉镜(软镜)诊疗的感染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以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2020 Vol. 15 (6): 408-412 [摘要] ( 52 ) [HTML ( 120 )] [PDF 589KB] ( 375 )
413 许琼 秦慧
2019冠状病毒病对肺外系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感染性疾病。SARS-CoV-2感染人体后除作用于肺部的SARS-CoV-2功能受体外,还可以作用于心脏、消化道、肝脏、肾脏、中枢系统的SARS-CoV-2功能受体,引起肺外脏器的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COVID-19的病死率。但目前对SARS-CoV-2引起肺外各脏器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更多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支持。通过检索COVID-19相关的文献,对SARS-CoV-2导致的肺外系统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2020 Vol. 15 (6): 413-420 [摘要] ( 60 ) [HTML ( 364 )] [PDF 719KB] ( 238 )
421 徐进川,范小勇
2019冠状病毒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已经扩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了数十万人死亡。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成为各国政府以及科研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对SARS-CoV-2的病原学特征及COVID-19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评述病毒受体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与病毒致病机制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2020 Vol. 15 (6): 421-428 [摘要] ( 90 ) [HTML ( 2180 )] [PDF 677KB] ( 617 )
429 王牛牛1,2,郑建铭1,刘丽光1,3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研究进展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疾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为所有临床分型中最为凶险的类型,其特点为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诊断及治疗也颇为棘手。该病既往被认为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多见于美国中西部等西半球地区,我国少见且多为输入性病例。但现阶段我国本土病例也屡有报道,故本文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总结了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易感人群、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以飨读者。
2020 Vol. 15 (6): 429-434 [摘要] ( 100 ) [HTML ( 353 )] [PDF 647KB] ( 361 )
微生物与感染
:::新 闻 公 告:::
· 本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2018年起本刊开通HTML格式全文阅读模式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更多>>
:::导 读:::
        更多>>

:::友 情 链 接:::

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复旦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版权所有 © 2008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Tel:021-54237633 Fax:021-64434224    E-mail:jmi@fudan.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